奉和幸韋嗣立山莊應制

奉和幸韋嗣立山莊應制

奉和幸韋嗣立山莊應制是一首國學書,他的作者是唐代的沈佺期,該書對後代的文學有重要意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奉和幸韋嗣立山莊應制
【創作年代】唐
【作者姓名】沈佺期
【作品體裁】七絕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97_39》

作者簡介


沈佺期(約656~約714或715),唐代詩人。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由協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出獄后復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州。神龍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常侍宮中。后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他們的近體詩格律謹嚴精密,史論以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沈佺期代表作:《獨不見》 他的《獨不見》是一首較早出現的優秀七言律詩。高秉(左木右秉)在《唐詩品高序》中有評:沈宋之新聲,蘇(廷)張(說)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前人論沈宋,大抵薄其為人而又肯定他們在律詩中的地位。

作品原文


東山朝日翠屏開,
北闕晴空彩仗來。
喜遇天文七曜動,
少微今夜近三台。

作品註解


1、北闕: (1).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
2、七曜,中國古代對日、月、五星的一種總稱,亦稱“七政”、“七緯”、“七耀”。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五大行星。七政、七緯又有他指。此外,“七曜”在武術中還有特殊含義,形意拳中稱頭、手、肩、肘、胯、膝、足七個部位為七曜。

作品賞析


沈佺期這一首有名的七絕,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受邀到韋嗣立山莊飲酒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