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捨我其誰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成語
- 2020年鞠覺亮、劉暢執導電視劇
- 英雄殺卡牌
- 武則天秘史片頭曲
- 瑞典國家電視三台選秀節目
- 德國2011年安德烈斯·凡伊爾執導電影
- 真摯所著的小說
- 南京納速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捨我其誰
德國2011年安德烈斯·凡伊爾執導電影
《捨我其誰》是由德國Senator影業發行的124分鐘歷史影片。該片由安德烈斯·凡伊爾執導,奧古斯特·迪赫、莉娜·萊西米茲、亞歷山大·斐林等主演,於2011年2月17日在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
該片講述了伯恩瓦特·維斯珀與後來成為西德恐怖組織“紅軍派”領軍人物古德倫·恩斯林長達幾十年的情感糾葛。
伯恩瓦特·維斯珀是一位受希特勒賞識的納粹御用作家之子。雖然童年時代維斯珀的父親槍殺他的寵物貓,造成了他的心理陰影,但成年後的他,卻和妻子恩斯林一起重新整理出版父親那些已經被人遺忘的支持納粹的作品,希望重新發掘這些作品的文學價值。然而,維斯珀和恩斯林卻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對政治運動產生濃厚興趣,政治立場也轉向左翼。恩斯林開始逐漸認為,只有暴力革命才可以改良社會。恩斯林和維斯珀曾試圖與維斯珀的情人建立三角家庭,但最終妻子對丈夫的不忠難以接受,兩人時常爆發激烈爭吵。雖然後來他們有了一個孩子費利克斯,但孩子降生時,恩斯林也已經成為安德列亞斯·巴德的情人,兩人正在著手爆炸幾座大型商場,並建立“紅軍派”恐怖組織。
捨我其誰[德國2011年安德烈斯·凡伊爾執導電影]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奧古斯特·迪赫 | 伯恩瓦特·維斯珀 | |
莉娜·萊西米茲 | 古德倫·恩斯林 | |
亞歷山大·斐林 | 安德列亞斯·巴德爾 | |
托馬斯·席爾梅 | 沃特·韋斯珀 | |
瑪利亞-維多利亞·德拉古斯 | 魯思·恩斯林 | |
塞巴斯蒂安·布羅伯格 | 羅勒 | |
漢諾·科弗勒 | 烏利·恩斯林 | |
萊納·波克 | 維特里格 | |
Joachim Paul Assböck | 記者 | |
哈克·波姆 | 克里蒂克 | |
伊摩根·蔻格 | 馬特·韋斯珀 | |
Heike Hanold | Mentorin v. G. Ensslin | |
Henriette Nagel | Johanna Ensslin | |
Michael Wittenborn | Vater Ensslin | |
Alexander Khuon | Dutschke | |
Kai Holzapfel | Polizist | |
Greta Bohacek | Ruth - 6 Jahre | |
Vivien Nagel | Mädchen 1 | |
Andreas Döhler | Verleger | |
Vicky Krieps | Dörte | |
Johannes Allmayer | junger Verleger | |
Carmen-Maja Antoni | Gemeindeschwester | |
Peter Benedict | Verleger | |
Lutz Blochberger | Kommissionsmitglied 1 | |
Martin Butzke | Dieter Kunzelmann | |
Justus Carriere | Kommissionsmitglied 2 | |
Christian Dräger | Bundesbruder | |
Claudia Geisler | Sekretärin | |
Christina Hecke | Anne | |
Jonas Hämmerle | Bernward Vesper - 10 Jahre | |
Norbert Hülm | Parteimanager | |
Eddie Jordan III | Stokely Carmichael | |
Markus Lerch | Arzt | |
Manfred Möck | Kommissionsvorsitzender | |
Karla Nieß | Mädchen 2 | |
Bettina Redlich | Vermieterin | |
本傑明·薩德勒 | Walter Jens | |
Stephanie Stremler | Ulrike | |
Til von Droste | Burschenschaftler 2 | |
Hasko Weber | Schriftsteller | |
Kathrin Wehlisch | Ello | |
Susanne-Marie Wrage | Gefängnisleiterin | |
約翰·肯尼迪 | 約翰·肯尼迪 | 簡介 檔案錄像 |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 |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 | 簡介 檔案錄像 |
蘇珊娜·羅莎 | Mutter Ensslin |
製作人 | Carl Bergengruen、Stefanie Groß、Andrea Hanke、Thomas Kufus、Anne Leppin 、Anatol Nitschke、Helge Sasse |
導演 | 安德烈斯·凡伊爾 |
副導演(助理) | Scott Kirby、Tina Rexilius、Yael Salomonowitz |
編劇 | 安德烈斯·凡伊爾、Gerd Koenen |
攝影 | Judith Kaufmann |
配樂 | Annette Focks |
剪輯 | Hansjörg Weißbrich |
選角導演 | Simone Baer |
藝術指導 | Christian M. Goldbeck |
美術設計 | Daniel Chour |
服裝設計 | Bettina Marx |
視覺特效 | Joerg Bruemmer |
布景師 | David Hoffmann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捨我其誰[德國2011年安德烈斯·凡伊爾執導電影] | 伯恩瓦特·維斯珀 演員 奧古斯特·迪赫 受希特勒賞識的納粹御用作家之子。童年時代父親槍殺他的寵物貓,造成了他的心理陰影,但成年後的他,卻和妻子恩斯林一起重新整理出版父親那些已經被人遺忘的支持納粹的作品,希望重新發掘這些作品的文學價值。 |
捨我其誰[德國2011年安德烈斯·凡伊爾執導電影] | 古德倫·恩斯林 演員 莉娜·萊西米茲 伯恩瓦特·維斯珀的妻子,“紅軍派”領軍人物。她在和丈夫整理公公一的作品時,逐漸對政治運動產生濃厚興趣,政治立場也轉向左翼。她開始逐漸認為,只有暴力革命才可以改良社會。 |
捨我其誰[德國2011年安德烈斯·凡伊爾執導電影] | 安德列亞斯·巴德 演員 亞歷山大·斐林 德國左翼恐怖主義組織——“紅軍旅”第一代核心首領。他認為德國戰後“非納粹化運動”進行的不徹底,因此對社會產生強烈不滿,批判自己父母在國家社會主義下的態度,要求徹底清算舊納粹。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11年2月20日 | 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阿弗雷德·堡爾獎 | 《捨我其誰》 | 獲獎 |
德國藝術院線協會獎 | ||||
金熊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
2011年 | 第61屆德國電影勞拉獎 | 銅質電影獎-傑出影片 | 獲獎 | |
金質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 奧古斯特·迪赫 | 提名 | ||
金質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 莉娜·萊西米茲 | |||
金質電影獎-最佳剪輯 | Hansjörg Weißbrich | |||
金質電影獎-最佳製作設計 | Christian M. Goldbeck |
《捨我其誰》(If Not Us, Who?)的出處是“If not us, who? If not now, when?”這句話曾是1960年代的時代語錄,發明者是美國政治家喬治·羅姆尼,而羅姆尼的靈感則來自基督教領袖羅比·希勒爾。導演安德烈斯·凡伊爾認為德國左翼恐怖主義組織——“紅軍旅”這些人希望名留青史,卻參與了那個時代不需要的革命。雖然他們依舊留名,卻是在錯誤的地方,以及錯誤的時代。
該片編劇之一的Gerd Koenen在20世紀70年代也參加了大量左派集會,為了更好地“和工農兵相結合”,他甚至放棄了攻讀的博士學位,進印刷廠當了一名工人。在恩斯林和巴德以殺人放火的方式表達憤怒的時候,他採取的態度是“做鬼臉”和“吐舌頭”。因為厭惡當局對整個社會的軍事化管理,他特意在服兵役期間拍了一張照片,穿著窩窩囊囊的軍服,腆肉胸疊肚地站在一排裝甲車前,行可笑的軍禮,以嘲笑兵役制度。1976年到1981年,他在《共產主義人民日報》供職,同時他又是“共產主義德國大學生聯合會”的一員。
2003年,GerdKoenen重返校園,在圖賓根大學攻讀東歐歷史的博士學位。同時他也撰寫一系列歷史專著,出版了包括《紅色十年:我們的小的德國文化大革命1967—1977》、《維斯帕、恩斯林、巴德爾:德國恐怖主義的原始情景》等書。2009年,導演安德烈斯·凡伊爾找到他,提出把“德國恐怖主義的原始情景”拍成故事片。
主創單位 | |
---|---|
製作單位 | Zero One影業、ARD Degeto影業、SWR、WDR、deutschfilm |
發行單位 | Golem Distribución S.L.(西班牙)、Senator影業(德國) |
影片上映 | |||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德國 | 2011年2月17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 德國 | 2011年3月10日 |
俄羅斯 | 2011年6月24日(莫斯科電影節) | 以色列 | 2011年7月8日(耶路撒冷電影節) |
芬蘭 | 2011年9月15日(赫爾辛基國際電影節) | 丹麥 | 2011年9月22日 |
阿根廷 | 2011年9月23日(德國電影節) | 波蘭 | 2011年9月30日 |
瑞典 | 2011年10月7日 | 芬蘭 | 2011年10月7日 |
巴西 | 2011年10月21日(聖保羅國際電影節) | 中國台灣 | 2011年10月28日 |
希臘 | 2011年11月9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捨我其誰》所展現的是一段極其複雜的社會意識演變史,加上德意志民族自身的歷史和民族特性,若不是專門關注研究,很多人只能對這段歷史了解個大概。而影片所要表現的又是在大背景下古德倫等人思想演變的過程,如果不對這段歷史以及德國文化有深入了解,根本無法體味片中的諸多橋段。
導演安德烈斯·凡伊爾是拍攝紀錄片出身的導演,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整部電影說是要探討主人公思想演變的內因外因,實際上卻更像一部中規中矩的傳記。記錄片的拍攝經歷讓安德烈斯·凡伊爾習慣於隱藏主觀態度,隱藏情緒,以旁觀者角度冷靜敘述,但這並不適合一部如此充滿爭議的劇情電影。總之全片就像一部配了畫面的歷史教科書而不是進行過藝術創作的小說,又因信息量太過龐雜、表述不明,讓人看得雲里霧裡,情感上實難與之產生共鳴。(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