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食,漢語詞語,拼音是ěr shí,常見於文言文,謂不加省察,徒信傳聞;也可作名詞指傳聞。出自《史記·六國年表序》。
指耳朵像嘴巴一樣消化信息,比喻囫圇吞棗般,不假思索輕信所聽聞之事。
出自《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 耳食無異。”
司馬貞《
索隱》謂:“言俗學淺識,舉而笑秦,此猶 耳食不能知味也。”
【例句】
(明)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七》:“此則吳君臣之狡詞詭說,而借
荊州之名,遂流傳至今,並為一談,牢不可破,轉似其曲在蜀者,此 耳食之論也。”
《明史·鄒元標傳》:“論一事當懲前慮后,毋輕試 耳食。”
(清)李楷《序》:“后之學者,不得其精神之所存,而
皮相之,耳食之,羣而吠之,以輕、俗、寒、瘦概古人之一生,古之人其心折乎!”
可用作名詞意義,指傳聞。
【例句】
茅盾 《亡命生活》:“從而知道凡寫風景之類,可以憑詳細之 耳食,再加以想象,非必親身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