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

槍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組成的長柄刺擊兵器,外形與矛相似,柄長於刃,與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綜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四大名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

槍長而鋒利尖銳,使用靈便,槍頭刃可刺可斬,可刺穿盔甲;槍桿抓住,可格擋兵器,也可棒打或投擲殺敵,威力比棍棒類鈍器強。武將可騎戰馬衝鋒刺敵,或下馬步戰。

槍中的徠武術長器械類槍是由兵器矛演變而來,是矛的升級版,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桿有軟硬之分,帶纓或無纓;槍種類多,常見的有紅纓槍、實戰槍、白蠟槍、花槍和戲劇槍等長槍;槍術的基本動作以攔、拿、扎為主,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語:“年棍,月刀,久練槍”。

兵器定義


槍
長槍和長矛,中國古代兵器,武術長器械,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矛是槍的前 身,二者的相似度雖然接近,但也有區分,一般可從刃頭的大小上分辨,矛頭比槍頭大,槍頭比矛頭細。在形狀上也有所不同,矛刃又平又扁,怪異的形狀很多,比如蛇矛,而槍刃通常設計成三角眼棱形,兩面的中間線凸起,左右兩側二角突出對稱。
槍是由長棍和短刃結合而成的長柄兵器,棍為槍桿、刃是槍頭,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二者組成為長槍,不止能手持近戰,還能遠程投擲攻擊,也可隨意根據各種長兵器的優勢和戰術,自由施展出不同的槍法招式攻擊敵人。
霸王長槍
霸王長槍
槍器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兵器之一,在外國的古代時期也有很多和槍相似的長柄類兵器,和現代化射擊的槍械兵器完全不同,只是名字一樣。雖然兩者都是兵器,但之間毫無關係。槍械是攻程之狠快准,長槍是刺力之猛的利器。槍多用於比武和殺敵或打獵,長槍的用法不同於短槍。可當做飛槍作戰,挑起槍遠射便刺。而長槍兵器從古以來就是軍旅中的主戰兵器,為無數名將在戰場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 的炫目戰績。古人云:槍乃兵器之王。
槍是十八般武器中很常見的一種兵器,也是打仗殺敵時最常用到的兵刃,是刀槍劍戟中的四大兵器之一,是用來戰鬥格殺的近身兵器,可攻可守,能遠攻投射,基本構造以刃和桿為主,不論是刺殺還是格擋敵人砍來的兵刃都是所向披靡。
槍和劍正是恰恰相反的武器,一種是長兵器,柄長刃短,另一種則是短兵器,柄短刃長,二者的大小和重量及長度各有不同,而“刃”有刀劍之分,也有短刀和短劍之別。槍頭上似劍的短刃尖銳且鋒利,刺擊和橫掃都很佔優勢,不但是橫豎都可傷人,還可旋轉揮動攻擊,投槍攻擊。而長柄加大刀的兵器則是偃月刀類型的兵刃。和三尖刀相似的兵刃則是屬於“戟”一類的兵器,比如三叉戟。槍的近親有:矟、槊、戟,等各類長柄兵器,古代的長兵器五花八門,多種多樣。而真正的透甲槍可直接輕易擊穿敵人的盔甲,甚至捅破盾牌,恐怕連金鐘罩都擋不住。

歷史資料


起源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鬥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實際上並沒有證據,且有諸多疑點,比如,為什麼別的資料里沒有武吃氏這個世族,它又是何時傳入中原,那本槍譜上說出自武吃氏,中國這麼多槍譜,而且古人也沒有說,所以出自武吃氏應是拖古。
漢代
紅纓槍
紅纓槍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器,漢代長兵器,側重戟、矛。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
晉代
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
唐代
使槍者耍槍
使槍者耍槍
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 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
宋代
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
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現今尚有岳家槍法。
槍
《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明代
明代是武術發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艷。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
持槍
持槍
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當時推崇楊家槍法,是因 為楊家槍「有虛實,有奇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
明崇禎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畢懋康《軍器圖說》,載有一幅噴火燒灼的梨花槍,並說明道:「梨花槍以梨花一筒,系縛於長槍之首,發射數丈,敵著葯昏眩倒地,火盡則用槍刺敵。」這種槍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現之前,顯然是一種有效的利器。
在以槍為主要裝備的部隊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的秦良玉統率的白桿兵。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蠟樹(即小葉枔)作柄的長槍,故此得名秦良玉是中國戰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她率領的白桿兵,在鎮壓楊應龍之亂和抗禦后金(後來的清)以及平定奢崇明之亂和張獻忠之亂中,屢立戰功,被傳為佳話。
清代
晚清,長槍趨於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如今武術運動就是使用這種類型。當前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槍等。

兵器特點


種類

槍
長槍的種類很多,有些槍還有自配的專屬槍套和兵器木架。一般的槍是沒有槍鞘包裝,只有兵器架子支撐,通常正規的傳統大型兵器和實戰兵器都有類似於鞘的布團繩套包裹。
一般的槍都是雙手使用,也有兩手使雙槍,而這種槍是短槍,雙手槍還分為多種類型,槍纂一樣能刺。而雙頭槍的兩端都有一頭刃,左右兩邊都可刺擊,有些槍桿的子中間還可分開,一手一把,分成雙槍進行攻擊,也能合成一把長槍兩手拿。
槍以大槍為主,“七尺花槍八尺棍,大槍一丈零八寸。”花槍雖說七尺長,但一般是根據人體高矮而定,如槍在身邊立直,一臂上舉五指伸直,槍尖與中指同高即可。其舞動起來靈活迅速,神出鬼沒,故有人說花槍是“百兵之賊”。
實戰槍,屬於真槍器,重而易傷人,打仗殺敵專用,還用於斬首級和獵殺牲畜野獸。
白蠟槍,屬於軟柄槍,輕而易彎曲,比武練功專用,還用於表演和當展示品儀仗器。

構造

槍的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組成:槍刃、槍桿,其餘部分為槍纓和槍纂,分別有不同的用處。
槍刃:是固然重要的必備利器,又稱槍頭,槍尖,刃頭,是槍桿一頭的短刃,為殺人的利器,和短劍匕首之類的短刃武器相似。多用於刺擊和劈斬,刃越鋒利,劈斬威力越強,頭越尖銳,刺擊威力更大。槍尖為鋼鐵制,其形如柳葉者名柳葉槍尖,其形如鴨嘴名鴨嘴槍尖,也有三棱槍尖的名三棱透甲錐。
槍桿:必不可少,別名槍身,槍柄、為長槍的手柄,長度一般在一丈以上左右,是槍的把手。槍桿的粗細,根據使用者性別、年齡而異,杆子主要用於手抓以及格擋敵人打來的兵器,同時還能作為棍子打人,投飛槍。槍桿古有鐵制、有攢竹制,現如今為練慣用的皆為白蠟木杆。白蠟木杆以直而無疤,上細下粗者為佳。
槍
實戰用的長槍,除了槍纓以外全硬,槍杆子都是由金屬製成,包括金屬尖頭,雖有空心鐵桿,但也重則不輕,以前下品的槍鐵是實心,整體材質非常牢固堅硬,在實戰過程中不易被敵人的兵刃斬斷,耐打耐砍,抗重擊,實戰性極高,槍刃銳利尖鋒,可在戰場上盡情發揮攻擊。
槍纓:也稱紅纓,纓穗,早先為白纓,安系刃桿之間,它的主要用處是為了防止槍頭上的血液流到杆子上,所以還稱“血避”。也有無纓槍。槍纓又名血擋,有棕制,有頭髮制,有犀牛尾制。槍纓的長度不短於20厘米。
槍纂:槍尾部分,根尾底部的小尖頭,一般為尖銳的錐形,槍根部的尾尖可刺擊,也可扎入土沙里把槍固定在地上,有些長槍無纂。
纓和纂可有可無,但如果缺少,就不是一桿完整的槍。纓不僅給槍加美觀,在刃與桿之間還有分隔作用,還可阻擋槍頭上的液體往下流。纂可以平衡槍桿的重量,同時也增加了配重,還可保護底部,相當於腳上穿了鞋一樣,能插槍入土,使槍落地生根,腳抵住槍根,從而固定槍。當然,沒有纂也是可以插入土地上支撐。刀劍也有纂。纂的尖長度不及槍頭利刃。

槍法

槍
槍法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其 中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
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單扎、對扎的訓練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與表演的效果。
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動作繞圈不宜大,防對方兵乘虛而入。此外,還有崩、點、穿、劈、圈、挑、撥等,都是槍術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方法正確。
練槍 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範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腰腿、臂腕之力與槍要合為一體,並要勁透槍尖。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說:「年拳,月棒,久練槍」。槍的套路內容也十分豐富,如楊家槍、梨花槍、六合槍、四平槍、鎖口槍、五虎斷門槍、丈八三棱五鉤神飛亮銀槍等等。又因槍可以刺,收放極快,防不勝防,所以稱兵中之賊。

槍術

五虎斷門槍
五虎斷門槍共四十六招式:一式上步穿掌式、二式二即斜單鞭、三式起腳落頻道快、四式青龍大擺尾、五 式外攔中平響、六式巧女穿梭去、七式繞櫓風輪槍、八式去龍猛翻身、九式蟒蛇伏草間、十式摔把回刺腰、十一式反身梨花轉、十二式震腳抬腿攔、十三式外轉三槍挑、十四式迎頭刺眉稍、十五式上步四身刺、十六式轉身推櫓稿、十七式抽槍斜懷抱、十八式上步插腿刺、十九式轉身猛震腳、二十式中平反槍擰、二十一式黃龍翻身躍、二十二式退步蓋槍柳、二十三式上步勢蓋槍、二十四式怪蟒纏身繞、二十五式雙魯刺中平、二十六式朝天一柱香、二十七式單櫓中平響、二十八式涮反順勢挑、二十九式穿梭幺中吐、三十式回身吐雲煙、三十一式別槍單驥走、三十二式翻身摔把槍、三十三式扒槍氏上攔拿、三十四式提槍二起腳、三十五式落步梨花掃、三十六式中平刺胸頭、三十七式反身幺遮月、三十八式震腳刺咽喉、三十九式順水推槍擊、四十式托鏢暗伏仇、四十一式轉身回馬槍、四十二式左右、青龍午、四十三式崩持人難進、四十四式巧鎖倒托鞭、四十五式散手擊霧擊、四十六式流星趕月。
六合槍
1.朝天槍 2.滴水槍3.群攔槍4.中平槍
5.靈貓撲鼠6.鐵牛耕地7.伏虎式8.偷步三紮槍
9.摔把輪槍10.攪槍抱琵琶11.中平扎槍12.泰山壓頂
13.劈扎挑搶14.蓋步三紮槍15.摔把輪搶16.攪槍抱琵琶
17.中平扎槍18.擼槍19.砑蓋扎槍20.托刀勢披槍
21.闖鴻門槍22.二郎擔山23.解甲砑蓋扎24.回頭輪槍
25.三撩槍26.纏槍扎27.摔把槍28.回馬槍
29.輪槍30.架槍31.靈貓撲鼠32.鐵牛耕地
33.撥草尋蛇34.青龍三擺尾35.抱琵琶36.收槍 

古代名槍


神話傳說
火尖槍——神話中的神兵利器,傳說由太乙真人傳給三太子哪吒,槍刃似火焰形狀,槍頭會噴火,威力無窮,來自神話名著。
此神槍出自於中國明代古典名著《封神演義》。是道教天神-哪吒的兵器之一,此槍全名稱為“紫焰蛇牙火尖槍”,也被稱作三尖槍和火焰三尖槍,槍頭的三尖刃如同火焰般,槍纓是一團火兒,最初的槍身原有一丈八長,還可隨心所欲地變化,兩邊都有鋌,刃頭能夠合二為一,或一分為二變成雙頭槍。火尖槍可根據哪吒的心意改變大小和長短,其內蘊藏著無窮的神力,還能使出三昧神火,是斬妖除魔的神器,威力不下軒轅劍。哪吒施展三頭六臂或三頭八臂的神通時,本身原有的兩隻手分別拿著兩把火尖槍,其餘的手臂則執其他兵刃和法寶,雙腳踏風火二輪,不用三頭八臂時是雙手綽槍,雙槍合一。名著原文中提到過哪吒曾用此槍斬殺了不少敵人和妖魔,是哪吒最常用的主要兵器之一,專為擊殺邪魔而生。
在《西遊記》的原著里有提到紅孩兒也以火尖槍作為武器。
涯角槍
涯角槍
歷史傳說
涯角槍——《三國演義》中蜀國五虎將之一趙雲使用的長槍,取「海角天涯無對」之意。
丈八蛇矛
丈八蛇矛
丈八蛇槍(丈八蛇矛)——《三國演義》中蜀國五虎將之一張飛使用的槍矛,又稱「丈八點鋼矛」,槍頭彎曲有若盤蛇。張飛以此槍在敵陣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與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先後成名。
槍[古代冷兵器]
槍[古代冷兵器]
暴雨梨花白桿槍——使用者明末著名女將秦良玉。崇禎三年,召集勤王,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槍,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槍[古代冷兵器]
槍[古代冷兵器]
虎頭湛金槍——使用者三國名將,威震西涼、五虎上將之一馬超的掌中之寶。槍身乃混鐵精鋼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鑄就,鋒銳無比。又傳馬超兵器為龍騎槍。
槍[古代冷兵器]
槍[古代冷兵器]
八寶玲瓏槍——使用者羅成侄子羅煥,羅松之子,出現作品《隋唐演義》。
槍[古代冷兵器]
槍[古代冷兵器]
八寶馱龍槍——使用者岳雷,此槍槍頭擁有二寶珠,可以閃光奪敵雙目,因其槍尖鋒利,可刺透盔甲。
槍[古代冷兵器]
槍[古代冷兵器]
瀝泉神槍(瀝泉神矛)——使用者岳飛,傳為瀝泉中大蛇所化,故名瀝泉神矛,因為是瀝泉山的蛇怪所化,槍頭也就被傳說是大蛇的舌芯化成所以帶有蛇毒。
槍[古代冷兵器]
槍[古代冷兵器]
丈八三棱五鉤神飛亮銀槍——使用者羅成,羅成特有的寶槍,此槍只適合羅家槍法,除了槍尖和暗藏了五個倒鉤可以傷人外還有放血槽。
蟠龍金槍——使用者楊延昭(即為楊六郎),乃遼國前大王的遺物,后楊延昭麾下猛將孟良盜鳳發時連同日月驌驦特(後為楊延昭坐騎)一起盜來的。
八寶金絲藕蓮軟藤槍——擁有者史文恭,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寶搶,擁有為優秀的柔軟行,能伸能曲。(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金纂提爐槍——使用者秦叔寶,頂部為龍首吐出槍頭,槍桿有龍身紋路,槍纂為龍尾形。槍尖有特製血槽與槍身鏈接,可造成被刺者大量失血。
八寶陀龍槍——楚霸王項羽、岳飛,別名八寶鼉龍槍、吸水提盧槍。
八寶龜背駝龍槍——使用者尉遲恭。
八寶屠龍槍——使用者羅松。
虎頭皂金槍——使用者秦彝(秦叔寶之父,隋唐時鎮守濟州的名將,南陳老太宰秦旭之子。后隋靠山王楊林兵發南陳,死守馬鳴關,最終戰死疆場)。
虎頭鑽金槍——使用者伍雲召。
鏨金虎頭槍——使用者高寵。
獸角點金槍——使用者段延慶
五金神飛鉤鐮槍——徐寧,前端為矛,側有彎鉤,相傳為唐代名將羅章改其家傳槍法所創,第一次出現是於薛剛求教於羅英大破唐王李孝業的連環馬,梁山第十八條好漢金槍手徐寧也有一套祖傳鉤鐮槍法,助梁山好漢破了連環馬,收降呼延灼,立下大功。另傳岳家軍憑此槍大破金兀朮的連環拐子馬也是使用此種槍。
如意金絲柔繩槍——使用者,如同繩鎖般柔軟的槍,十分少見的寶槍.(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吸水提盧槍——使用者秦瓊、尚師徒,據說是後漢銚期留下的,此槍頭前有盧可甩出傷人,槍體為龍身,龍頭吐出一個槍尖,槍尖有空,無論插入什麼污水血水中,從槍尾吸出的都是清水,有點野外生存的作用。
十三段赤金鎖鏈竹節槍——使用者折宗本,可分成十三節的寶槍,類似十三節棍類武器。(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鳳嘴梨花槍(落影追魂)——擁有者樊梨花,最輕便的寶槍譯本適合女性使用。
雙尖五龍烏金槍——擁有者斛律金,此槍兩端都有槍頭.(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紫青五子母鴛鴦五分槍——擁有者羅春,此槍擁有長短不一兩支寶槍,短的只有長的三分之一長故稱母子槍,羅春用此槍曾經打勝過弟弟羅成。(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
八寶雙盤飛龍金線槍——擁有者定彥平,這寶槍分成兩把,左右手各一支長短大小一模一樣。(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三尖兩刃銀蛇槍——擁有者石玉,傳為白蟒精,槍身銀白,槍鋒利無比,槍頭有六洞,洞里有六珠,舞動時風過洞帶動珠,生旋律可迷惑敵人,乘機殺之。
金輪火尖槍——擁有者楊袞。
五毒透龍槍——擁有者楊菊心,槍里可以放各種藥物,天生擁有劇毒的邪槍。
子母雷霆槍——擁有者狄難撫,槍桿里有一種石子,一抖大槍,石子相撞可以發出雷鳴般的響聲,一般戰馬都受不了,跟呼雷豹同理。後來石子被偷過,說明石子是可以拿出。
屈盧渾金槍——擁有者楊延平。
八寶赤金槍——擁有者楊延定。
透甲縷金槍——擁有者楊延光。
菊花點金槍——擁有者楊延輝。
獨角皂金槍——擁有者楊延德。
素纓鏨金槍——擁有者楊延昭。
虎頭烏金槍(虎頭鑿金槍)——使用者楊延嗣。
荷包滾金槍——擁有者楊延順。
梨花嵌金槍——擁有者楊延琪。
朝陽燦金槍——擁有者楊延瑛。
黑面虎頭皂金槍——擁有者楊宗英。
素纓虎牙鏨金槍——擁有者楊宗保。
青蒺鐵拐吐金槍——擁有者楊宗連。
雁翎曲蘆紫金槍——擁有者楊宗繇(楊宗憲)。
鉤鐮八寶嵌金槍——擁有者楊宗登(楊宗孝)。
菊花貫甲釘金槍——擁有者楊宗孝(楊宗魁)。
綠沉雙鉤滾金槍——擁有者楊宗鋒(楊宗原)。
霸王槍——使用者項燕,項羽
綠沉雙槍——擁有者董平

槍術名家


李哪吒
哪吒三太子
哪吒三太子
趙雲
趙雲
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五虎上將之一。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趙雲死後,劉禪又下令追謚趙雲,姜維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追謚趙云為順平侯。
童淵
童淵
童淵
童淵是評書三國中的人物,在歷史中以及《三國演義》中都沒有被提到過。童淵,字雄付,武術名家。與并州李彥是結拜兄弟,兩人均師承義父玉真子,兩人並娶了河北顏家的兩位大小姐顏雲及顏雨。是童飛之父。有張任為入室弟子。其成名技為「百鳥朝鳳槍」。
張綉
張綉
張綉
張綉(?—207年),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驃騎將軍張濟的從子。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初隨張濟征伐,張濟死後與劉表聯合。后降曹操,因不滿其言行而突襲曹操,復與劉表連和。官渡之戰前夕,聽從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降曹操,參加官渡之戰,官至破羌將軍,封宣威侯。在北征烏桓(207年)途中去世(一說為曹丕逼死),謚定侯。
楊再興
楊再興]
楊再興]
楊再 興,原是曹成部將,后降於岳飛,紹興十年戰死小商橋,英名彪炳,《宋史》有傳,然而《宋史》不著他的身世。居吉水縣誌,楊再興是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人,現今留有他的祠堂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1-2],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 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獨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3-4]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馬超
馬超徠
馬超徠
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漢末涼州(今甘肅武威)軍閥、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馬超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東漢前將軍、槐里侯馬騰之子,早年隨父親征戰,參與攻克蘇氏塢,馬韓互攻等戰役。官渡之戰後,助司隸校尉鍾繇在平陽擊破袁氏和南匈奴聯軍。
馬騰后與韓遂不和,請求入京做官,馬休、馬鐵各封官職,家屬被遷往鄴城居住,唯獨馬超未隨馬騰入京。曹操拜馬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統領馬騰的舊部。
建安十六年,曹操以假道滅虢之計準備治兵關中,馬超遂與關中諸將聯合抵抗曹操,曹操先派曹仁等拒守潼關,而後率大軍前來支援。雙方在河、渭之地大戰,據《山陽公載記》記載,曹操曾一度感嘆道:“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不久,關中聯軍在在渭南被曹操擊破,馬超逃往涼州。馬超失敗后僅僅三個月,又反攻隴上諸郡,並以冀城為根據地割據隴上一年之久。之後在涼州參軍楊阜等人合謀反叛,夏侯淵的援兵夾擊下,再次兵敗。無奈依附漢中張魯,但被張魯部將排擠,於是暗中密書請降劉備,與劉備合圍成都。又參與漢中之戰,劉備進漢中王時,封馬超為左將軍,假節。劉備稱帝后,馬超被封為驃騎將軍,爵位斄鄉侯。
章武二年,馬超病死,終年47歲,其子馬承繼嗣他的爵位,馬超臨死前託付其從弟馬岱。有一女嫁於安平王劉理,后被追謚為威侯。諸葛亮譽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楊阜也稱馬超有“信布之勇”。

總體評價


槍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橫掃千軍,投擲殺敵,隨風飄起的血紅色槍纓如同燃燒的火焰般,最初是白槍纓,還有黑色槍纓。綜合威力強大到足以一槍斃命,在戰場上殺人首級,透甲槍可刺穿盔甲,古代戰爭中死在槍下的人無數之多,可謂霸王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