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貴廟自然保護區

自然風景區

阿徠貴廟位於准旗境西南,保護區內有天然次生林2000餘畝,是鄂爾多斯古陸原始植被區。阿貴廟的廟群建築年代難以考證,考古發現,阿貴廟的建築年代已有千多年的歷史,是鄂爾多斯乃至內蒙古地區最古老的廟宇群。集中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神靈的敬畏,對研究內蒙古地區的宗教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地理環境


阿貴廟自然保護區由一條溝兩面坡組成,溝內高低起伏,落差較大,一溝清水不時垂掛銀鏈,飛雪濺玉,蜿蜓於綠色叢林之下,猶如被綠色覆蓋的河流一般,只聞潺潺水聲,尋時,但見銀鏈掛壁而落,極為清秀。溝呈南北走向,東西兩面坡上森林茂密,植物競秀,整個地勢看上去猶如一隻綠色雄鷹展開雙翼,翱翔於丘陵溝壑間。看慣了准格爾連綿不絕、莽莽蒼蒼的丘陵溝壑,乍一見這濃蔭覆蓋的綠色青崗,讓人不禁精神為之一爽。沿蜿蜓盤旋于山間密林的小徑,過一橫卧於深澗之上的宋代留下的古樸典雅的石拱小橋,拾級而上,山上酷似各種動植物形狀的巨大山石懸於半空,彷彿隨時都會滾落下來,使人望而生畏。小徑峰迴路轉、起伏沉落於花草之中,時而被綠草遮斷,時而又被山石隔開,時而又為綠樹環抱。
徠拾級越過幾處巨石,便到了山頂。這裡廟宇排列,為阿貴廟最高處,也是廟群的坐落處。由東向北,依次排列著五道廟,公卜廟、羅漢廟、觀音洞等廟宇。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廟宇非土木磚所建,而是依山勢在巨大的岩壁上鑿成,凹室陷幽,所塑神像形態各異。羅漢廟與觀音洞懸於一巨壁的半腰,只有登上陡峭的廟前台階,方才能進廟,顯示了聖靈的莊嚴與威儀。阿貴廟既因此而得名。

歷史文化


登上山頂,一碧連山巒,重彩舒錦鄉,人間仙境如畫中而來。置身於這片綠色的海洋,你很難相信你置身於蒼莽的鄂爾多斯高原。300餘種野生植物和茂密的原始次森林就像鑲嵌在鄂爾多斯桂冠上的珍珠一樣,閃閃發光。阿貴廟位於蹬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境內的狼山山脈中,座落在漢代古城雞鹿塞西邊的溝內,是內蒙古地區紅教喇嘛的唯一寺廟。蒙古語意為有山洞的廟。佔地1500畝。清朝定名為“宗乘寺”。為典型藏式建築,順山勢建成大雄寶殿及陪殿,共981間。阿貴廟奉其創始人印度僧蓮花生為祖師。阿貴廟建於清德宗光緒三年(1877年),藏名為“拉西任布·嘎定林阿貴”,清朝改為“宗乘寺”,並於民國元年(1912年)懸刻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大匾一塊。殿內供奉釋跡牟尼像。陪殿內供有紅教派本尊達不仁和生象。
阿貴廟依山臨隔水而建。山上青蠻迭翠,清溪瀉玉;寺前清流漣漪,碧波蕩漾;周圍山花繽紛,芳香醉人,綠樹成蔭,百鳥和鳴,一派天然風水寶地。它以其宏偉壯麗的建築,美好的傳說和仙境般的自然地理環境,吸引了無數宗教僧侶、遊人和考古學者。
阿貴廟周圍還有不少附屬建設物:五個奇特的天然岩洞阿貴洞、扎嘎生布窯、達日額柯窯、額爾登珠窯和桑布嘎日布窯均成為做佛事的地方。

由來


阿貴為蒙古語,意為“山洞”。在阿貴廟四周的山崖峭壁上有5個天然岩洞,為阿貴洞、勝樂金剛洞、公主洞、水簾洞、護法神洞,有“一奇、二幽、三高、四險”的佳境。附近有一眼“神泉”,飲用、洗浴價值極高。山前沖積扇生長著檸條、霸王、梭梭等沙生植物,被自治區列為天然林保護區。沿山腳一線還連綿分佈著著名的陰山岩畫群、秦長城、漢古墓、雞鹿塞洪羊洞、仙女池等名勝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