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牝

玄牝

玄牝,道教及修真術語。出《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具體所指其說非一,有天與地、鼻與口、上與下、父精與母血和腎、元神、黃庭中丹田、心之左右二竅等諸說。

又有認為即玄關一竅,《悟真直指》:“穀神之動靜,即玄牝之門也。這個門在人身為四大不著之處,天地之正中,虛懸一穴,開闔有時,動靜自然,號之曰玄關一竅,又號之曰眾妙之門。”參見“玄關一竅”條。玄牝,慾望也。慾望生則思想存。

釋義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幽遠微妙之意。牝:指鳥獸的雌性。泛指陰性的事物。
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說道化生萬物而不見其所以生。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陰。玄妙陰陽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延伸


玄牝之門:指道生萬物,萬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謂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而產生,它是宇宙萬物的母體。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遠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則及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這可謂是穀神不死。
老子把‘道’稱作‘天下母’,某種意義上,老子是提倡陰柔為主導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貴柔守雌,他從“弱者道之用”出發,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弱勝剛強”。他所崇尚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就是以柔弱順自然為主要特徵的。在《道德經》 中,“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等這樣貴柔崇陰的例子是很多的。這在當時戰亂時期陽勝而殺伐的時代具有全局的平衡思想。老子用起以柔克剛的思想緩和當時戰亂的陽剛殺伐的環境。
導讀:
玄牝:的另一種解釋為,古人修真體悟中的一種精神覺知狀態;心無所住,至善如水,至虛如谷(虛懷若谷,百穀之王)之下,產生的一種特殊明澈覺知,稱為穀神,也叫玄牝。
依據參考一:《關尹子》第二篇“柱”中提到:
(1) “夢中鑒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鑒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無,在此不在彼。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
(2) “衣搖空得風,氣呵物得水,水注水即鳴,石擊石即光。知此說者,風雨雷電皆可為之。蓋風雨雷電皆緣氣而生,而氣緣心生。猶如內想大火,久之覺熱,內想大水,久之覺寒。知此說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
可以得出老祖們在那個時代已經開始探索並稱呼精神感知層面的幻象天地為“天地”,並發現就算你知道精神覺知為根,你如果沒有特意鍛煉也無法做到夢中識天地根,禪定中識天地根;
其第五篇“鑒”,更是古人當時對心境變化的權威深入研究;此篇提到“惟聖人能斂萬有於一息,無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徹;散一息於萬有,無有一物可間吾之云為”,可看出對覺知明徹的重視,並告訴後人怎麼才能做到。
依據參考二:
《關尹子》和《道德經》學術界早已考證,作者之間關係密切,著作內容關係更密切;
其中道德經十六章提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恰與參考一中對精神感知的探索相呼應,判斷出禪定中有“天地”,去思慮靜觀之可知其根,此根按照老祖們的對精神層面的研究稱之為“天地根”沒問題;那自然“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正強調“玄牝”是精神層面的覺知狀態,並不是具體器官穴位;正契合佛道兩家的“明心見性”和“修心煉性”,所以《道德經》的無為要貫穿至精神層面,既“入定”“禪定”層面才更具有研究和探索價值;

出處


“玄牝”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章。
老子像
老子像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 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源流


老子《道德經》流傳2500多年來,注者百餘家,對其第六章“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見解各異,誠可謂眾說紛紜。“玄牝”,有人認為是口、鼻(如河上公),有人認為是天、地(如黃元吉),還有認為是真空妙有(如江希張)。但大多數人則認為是“玄關竅”,卻無甚考證依據,人云亦云。這些說法真是“玄之又玄”,令人如墮五里霧中,不得要領。為此,筆者雖經常研讀原文及有關文章,仍是糊裡糊塗,不得其解。
1990年,筆者在北京白雲觀獲得一冊《道德經白話解說》,注者江希張,另有一番見解。他說:“後世金丹家乃執著有像,指為什麼關竅。那知老子的話,豈僅在一身的關竅上說呢!”這兩句話似乎比較含糊。這是因為他在第一章註解中已經講過,故不作重複。如果與第一章中的話聯繫起來,那就既清楚,又明白了:“後世丹家解為玄關一竅,修通了這一竅,便能成不老金仙。不知這等解釋,只見得一爪一鱗,不知龍的的全體。白居易曾經說過:老子不言葯,不言丹,不言白日上青天……”
江氏注書時,只有13歲,當時的學者頗有好評,認為“老子者,道德開始,存神過化,無始無終,一一-大至人也。……江童者,孔老數千百年後一大解人也。既已撥雲披霧,破漢唐以來諸學之舊巢……”(張知睿序)筆者認為老子高屋建瓴,站在“道”的高度上,用“無為而無所不為”哲學家的眼光,觀察一切,說明一切。而《道德經》正是這一世界觀的體現,充分講述樸素的相反相成、互相轉化的事物發展規律,以及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恐不會專論玄關一竅。江氏指出這些是了不起的。
順便指出,《道德經白話解說》中,老子第六章的原文,亦不同於過去讀過的版本。過去的許多版本(包括雜誌),大都是“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而《白話解說》中是“穀神不死,是為玄牝”。兩者一字之差,含意有所不同,那麼究竟誰的正確?當讀到第廿五章時,頓感豁然開朗。請看原文:“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將這一章與第六章作一對比,即可發現“穀神不死”與“有物渾成,先天地生”是相對應的。空空蕩蕩的山谷,看似無物,實則“有物渾成,先天地生”。物質不滅,故謂“不死”;什麼物質廣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所以穀神即“道”或“大”。當然“道”或“大”是不會死的,故謂“穀神不死”。

評論


接下來的“是為玄牝”(請注意,並非是“是謂玄牝”)。從字面上看,這是指玄奧的雌性,而第廿五章接下來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即“道”為生養萬物的母親,那還不是“玄牝”嗎?“玄牝”即“天下母”之意。
再聯繫到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來看,“無名”者即“道”也、“大”也;“有名”著、者即“天下母”、“玄牝”是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正是說明“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即“道”或“大”雖為萬物之母,但對萬物的撫養卻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好像可以感到它的存在,而作用不激烈。
那麼“道”或“大”究竟是什麼?第廿五章已說“道法自然”,即“道”效法大自然。而看不見、摸不著的又是什麼?恐怕只有那些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了,如有的氣功家稱之為“混元氣”。它們充斥於整個宇宙,又能進入一芥子大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就是“無名天地之始”。那麼“有名”則為“萬物之母”、“玄牝”也。
概意:
玄: 玄關,肚臍,神闕.
牝:兩腎之間孕化萬物的先天之精.
玄牝概指: 肚臍於腎精中間的位置,人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