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者

自戀者

自戀者一般被看作過分自愛的人。事實上他是缺乏穩固的內心自愛,在他心中激發了對自戀的疲憊的牽掛,這迫使他為了純粹的自我增殖而利用他人。這迫使他利用他人反映來擴展自己。

概論


舉例
我一定瀟灑迷人——看挎著我胳膊的美人。
我一定地位重要——看,我被名流要人包圍。
一定令人激動——我總是星辰,是眾人矚目的中心。
充滿自信的內在自我愛戀的發展出了差錯。
有專家稱,自戀既正常又健康,對自己的衷心的愛將豐富和補充——而不是減少——對別人的愛。
海因茲·庫特認為,我們首先需要自戀定位。因為在生活中的某個時期內,我們需要自負和沾沾自喜,我們需要被人認為出類拔萃,我們需要在英出自我崇拜的鏡子前展示自己。還有一段時期,我們需要參與另一個人的完善,我們需要說:“你好極了,而你是我的。”另外有一小段時期——早期童年——我們需要一個大於大於的完美的金色自我。我們需要相信我們實際的自我——我們所顯露的歡欣鼓舞的、熱切而自負的自我——被作為金色自我接受了。
如果沒有自戀定位,我們就會停止在古老的嬰兒自戀階段。我們無法繼續前進,我們無法放棄它。
有些自戀者自誇“我是最偉大者”,其他人則以更為隱晦的方式沾沾自喜。但是他們的趾高氣揚、目空一切,都按時暗示個幻想世界,在這裡他們非常特別非常特別。
然而,每當自戀著喪失其理想化的自我對象是,他就會感到極度的筋疲力盡和抑鬱沮喪。因為自戀者將這些自我對象作為全部力量和極樂的源泉,失去了它們便會非常無力和空虛。他也許會試圖通過吸毒、酗酒和瘋狂的性徵服來逃脫空虛。他也許會尋求與別人一起退隱到某種自戀式的狂熱宗教崇拜中,“在這裡,全部的包容,沒完沒了的意識,不由自主地讚美以及宗教反省,都有助於填補幾乎不可想象的空虛……”作為要求完美的啟迪的神奇而神秘的整體的一部分,他試圖恢復嬰兒期的自戀的狂喜。

產生原因


家庭原因

自戀者缺乏的核心是和父母在一起的經歷:他們沒有移情,他們不能企及或不會企及;他們駁回、指責,使我們失望或者乾脆毫無興趣。有時遇到麻煩的自戀者父母確實給了他愛,只是類型不對。他們少了肯定。自戀者通常是自戀者的子女。這些自戀者的父母常常無意地利用和虐待自己的孩子。做好點兒,學好,讓我自豪,別惹惱我。無言的交易是:如果你埋葬我不喜歡的部分,那麼我就愛你。無言的選擇是:要麼失去你自己,要麼失去我。

自身原因

缺乏極為重要的對經歷的映射和理想化總是威脅著自我的凝聚力。為了防禦對自我的威脅,為了迫切彌補它的缺失,病態的自戀便誕生了。

產生背景


自戀(narcissism)一詞見於歐美文學作品中,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後人稱之為水仙花。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出生時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只會吃睡和哭。在這段時間,媽媽常常要給孩子餵奶,對孩子拍著、呵護著,讓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還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暖、親情與關注。這時,孩子雖然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由於母親對孩子良好的照顧,孩子能夠逐漸體會到“親情”和“愛”。
隨著心理發育,孩子逐漸地能夠區分出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人,並在繼續依戀母親的同時,在心裡會出現這樣的感受:“媽媽是愛我的。當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個可愛的好寶寶。”這時,好媽媽已經作為一種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裡。當媽媽一旦不在時,孩子心中有“好媽媽”形象,有“好媽媽”的愛和保護,就會感到自己是安全、可愛的。這種由“母親愛孩子”的現實轉化而來的“我很可愛”的感受,就構成人們心中的“自戀”情感。

幼年階段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階段,媽媽雖然曾經愛過孩子,但是後來就不夠關心照顧他了,會出現什麼情形?例如把1歲的孩子送去爺爺奶奶或姥姥家代養———孩子曾經嘗到過母愛的甘甜,而又突然過早缺失,孩子就會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他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就會產生不安全感、被遺棄感,感到恐懼與自卑
為了對抗這種難受的心理體驗,他就開始在心理上幻想著、盼望著“得到一位照顧我、絕對愛我的媽媽,而我要努力做個非常可愛的孩子,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愛我!”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總是心存疑問:我可愛嗎?大家會喜歡我嗎?並特別注重:我如何才能讓別人喜歡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對我更多的讚美?我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他們是否在討厭我?等等。

母愛的意義

在幼年持續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認為自己是可愛的,並敢於承認缺點和不足,有勇氣面對現實。他們心中充滿理想,同時又能夠立足眼前、腳踏實地,勇於進取。這樣的自戀,可以說是比較健康的一種。
而曾經一度體驗到母愛,很快又失去母愛的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渴望別人的愛,永不滿足地尋求著他人的讚美,卻不敢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可愛的。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他們聽不得別人的批評,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敗。他們給自己樹立極高的理想,而這樣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難以實現的。
在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的早期階段,他們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標達到之後,他們還會提出更高的目標,直到把自己徹底挫敗為止。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可愛,會被他
人所遺棄。

意義


由於目標太高,當他最終無法實現時,他會更加感到自己無能、悔恨、自我厭惡,抑鬱自卑。這樣的自戀,就屬於不健康的自戀,實際上屬於假自戀,或不自戀。
那麼,我們如何區分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呢?
自戀者:健康與不健康的自戀者的區分標準:自信與否。
健康的自戀相信自己是可愛的,並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不管別人評價如何。這樣的人首先對自己有一種基本的信任,認為自己就是值得喜歡的,即使有人批評我,也肯定是關心愛護我。而不健康的自戀,則不相信自己是可愛的,總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證明。如果遇到批評,則一定會認為自己不好,別人是在對我進行惡意攻擊。
健康的自戀,能夠區分自己的想像與現實的差別,在面對理想的同時,立足於現實。對世界、對他人的評價都比較符合實際,能夠較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凡事憑主觀想像。他們要求現實一定要達到“絕對美好”的程度,沉醉於自己的幻想。對他人強求,要求別人一定要對自己好,卻又不停地抱怨、感嘆人心叵測、生不逢時,在討好他人的同時,卻不信任他人,甚至對他人充滿深深的敵意。
健康自戀的人,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他們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希望自己過得好,也願意別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自己與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們自尊心很強,而實際上,卻是因為無法相信自己。他們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會為他人著想的地步,他們在誇獎別人的同時,總是要表明自己更優秀,甚至不惜貶低他人來標榜自己。
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是兩個相反的極端,更多的人是處在中間的某個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們需要真心實意愛自己。只有真誠地愛自己,才能真誠地愛他人和愛世界。
對於自戀型的領導必須廣開言路,否則他們周圍將只剩下毫無能力的阿諛奉承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