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

中國最早的水泥工業公司

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位於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於解放前設立,是中國最早的屬於民族工業的水泥廠。1949年南京解放后,對該廠進行建行公私合營,改稱為中國水泥公司,后又改名為中國水泥廠。2002年6月,安徽海螺集團對其進行重組,成立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專業水泥、熟料生產基地。

發展歷程


原中國水泥廠創建於1921年9月,由上海民族工商業者姚錫舟等人籌集白銀50萬兩,是繼最早由日本投資的啟新水泥廠后,我國最早的屬於民族工業的水泥廠。
1923年,中國水泥廠從德國納克爾——開姆潑公司進口了規格為2.25×46米的旋窯一台,時產熟料3.45噸,日產水泥500桶(每桶170公斤,合85噸)。南京中山陵墓工程所用水泥多來源於此。
1927年,中國水泥廠從德國進口了兩條直徑2.85米、長60米的濕法旋窯,1933年又從德國購進一台日產熟料170噸的濕法旋窯。中國水泥廠形成了由4台濕法旋窯構成的日產水泥715噸的生產能力。這在當時的中國是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之一。
1937年11月,日軍侵華戰爭不斷擴大,工廠被迫停產。1942年12月,在侵略軍的重重威逼下,中國水泥廠被迫以租賃形式將工廠出租給磐城水泥株式會社經營。
1949年4月23日,古都南京獲得解放,中國水泥廠也隨之獲得新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公私合營,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到上世紀70年代,工廠水泥產量已由解放前的最高年產12萬噸,提高到50萬噸左右。
改革開放時代,由4台小型濕法旋窯支撐的中國水泥廠,經過60餘年持續疲憊的運轉,再也無法適應規模化競爭激烈的現代市場,企業經營日趨困難。
1987年為救活曾經在國家建設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老國企,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劃委員會批複下達了中國水泥廠技術改造設計任務書,確定新建1條2000T/D熟料新型干法窯外分解水泥生產線。
1994年8月18日2000T/D生產線技改工程開工,1996年開始試生產,1999年11月29日通過國家有關部門驗收。至此,中國水泥廠形成年產熟料能力達110萬噸。
2001年,由於工藝落後、負擔沉重,公司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工廠虧損數億元,同時企業職工的工資也不能按期發放,包括1年多的醫療費以及養老、失業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等費用也沒有著落,企業陷入無法經營的泥潭。
2002年,為盤活資產、重獲新生,在省、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水泥廠成為當年南京市國企“三聯動”改制的試點單位,南京化建產業集團與海螺簽訂購併協議,海螺集團以承債方式整體購併中國水泥廠,改製為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新公司成立后,海螺集團恪守誠信,嚴格履行購併協議書約定,投資建設了2條5000t/d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窯外分解線,第一條5000t/d生產線於2004年7月投產,第二條5000t/d生產線於2005年2月投產,兩條生產線順利通過環保驗收。同時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節能降耗、環保生產的要求,先後關閉了所有落後、高污染的濕法旋窯生產線。公司生產規模從改制前的110萬噸躍升至500萬噸,成為南京市國企“三聯動”改制的成功典範。
通過長期不懈的宣傳引導、教育和規範管理措施,公司員工對海螺文化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對管理制度的執行能力顯著改善,員工的精神面貌、業務素質、管理能力和創新意識都有了質的飛躍。
廣大員工也同步享受到企業改制的成果。2005年公司在崗員工平均收入達到1.85萬元/年,2006年達到2.1萬元/年,比改制當年人均增加0.8萬元/年,保持了年10%以上的增幅。員工在得到實惠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改制、發展的信心。
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通過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轉化企業經營機制,以先進的水泥生產線淘汰落後裝備,已經成功地改組為一家具有現代企業制度規範和擁有先進生產力的企業,不僅加快了南京地區水泥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了水泥市場產品結構,使一些污染嚴重、能耗高的小水泥逐步被淘汰,整合了資源,也改善了當地環境,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
自2002年6月改制以來,被南京市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設新南京先進單位”。2007年公司計劃投資純低溫餘熱發電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今後,公司將繼續採取技改措施,不斷完善創新機制,進一步優化地區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深入開展節能降耗工作,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