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日記

熱河日記

熱河日記,一七八○年,為了祝賀清朝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壽,記錄了從鴨綠江經遼寧到北京到熱河,歷經三十餘站,兩千多里路的行程。

日記介紹


一七八○年,為了祝賀清朝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壽,朝鮮文學家朴趾源(一七三七至一八○五年)跟隨使節團來到中國。回到朝鮮后,他記錄了從鴨綠江經遼寧到北京到熱河,歷經三十餘站,兩千多里路的行程,是為《熱河日記》。全書用通暢優美的漢字寫成,以日記、隨筆、政論等多種體裁,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與各界人士的交流,描繪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風貌。
成書於一七八四年的《熱河日記》,本文是這樣開始的:
「后三庚子,我 聖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辛未,朝小雨,終日乍灑乍止,午後渡鴨綠江……」
但是本文之前有個前言,前言的一開頭,卻先解釋為什麼在「我 聖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之前要先加一個「后三庚子」。
朴趾源是這麼說的:「曷三庚子?崇禎紀元後三周庚子也。」接著他解釋:「明室亡於今百三十餘年,曷至今稱之?清人入主中國,而先王之制度變而為胡。環東土數千里,畫江而為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雖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清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然皆能尊崇禎以存中國也。」然後,在前言的結尾處,他又毫不避諱,甚至驕傲地題上了:「崇禎百五十六年,癸卯,洌上外史題」。
從明清之戰開始就一直站在明朝這邊的朝鮮,明亡之後根本就以正統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因此雖然感嘆自己「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清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但是「環東土數千里,畫江而為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