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江豚

東亞江豚

東亞江豚(學名:Neophocaena sunameri):是最小的鯨目動物,只生長到150-190厘米。頭部較短,近似圓形,額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一樣長,牙齒短小。沒有背鰭,背脊具有很多角質鱗。總體灰白色,背面和側面呈藍色,腹部較蒼白,有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灰色斑。

喜歡單隻或成對活動,結成群體一般不超過4-5隻,但也有87隻在一起的記錄。分佈於台灣海峽的沿岸海域,包括台灣西部沿海(主要是馬祖和金門群島),中國東海北部、環渤海和黃海,韓國和日本水域。

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形態特徵


東亞江豚
東亞江豚
東亞江豚是最小的鯨目動物,左右側扁呈鏟形。下頜在上下頜兩側各包含15-21個鏟形牙齒。沒有背鰭,而是背脊具有中線並具有很多角質鱗。由於缺乏背鰭和圓形無喙頭,它具有獨特的鰻魚形狀。有時也被稱為黑色海豚,因為它的皮膚是黑色。實際上,東亞江豚的上部灰白色,背面和側面呈藍色,腹部較蒼白,有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灰色斑。蒼白的灰色斑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死後皮膚立即變黑。

生活習性


生活在淡水和鹹水棲息地。在日本海等淺水海域以及中國台灣海域中發現。喜歡生活在有岩石和強大的潮流。
喜歡單隻或成對活動,結成群體一般不超過4-5隻,但也有87隻在一起的記錄。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游下竄,身體不停地翻滾、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向等動作。側游時尾鰭的一葉露出水面,左右搖擺,從空中劃過。受到驚嚇后便急速遊動,然後一次或連續數次使身體騰空,大部分露出水面,僅尾葉在水中向前滑行,偶爾全部身體都躍出水面,高度達到0.5米。直立遊動時,身體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與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勢,能夠持續數秒鐘。
江豚能發出兩大類聲信號,高頻脈衝信號由一連串的單個高頻窄脈衝所構成,一般在20-120個之間,為聲納信號或稱為回聲定位信號,主要是在探測環境、捕食時發出;低頻連續信號為時間連續信號。由於頻率的高低不同,人耳聽起來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鳥鳴。它與白鰭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爾在一起共同嬉戲。江豚對水溫的適應範圍很廣,從4-20℃均能夠正常地生活。
在2歲前達到性成熟。生殖周期因日本附近和中國附近的地理群體而異。繁殖周期為12年,妊娠持續10-11個月。幼仔通常出生在2-8月之間,每胎一仔。新生兒大約25千克,在9-6月之間斷奶。壽命23年。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台灣海峽的沿岸海域,包括台灣西部沿海(主要是馬祖和金門群島),中國東海北部、環渤海和黃海,韓國和日本水域。
東亞江豚分布圖
東亞江豚分布圖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野生動物紅皮書,2017年名錄 ver 3.1——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