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江豚的結果 展開

江豚

鯨目鼠海豚科動物

江豚屬(學名:Neophocaena):該屬動物共有三個物種,多分佈於沿海地區,有些可以進入河流。體型較小。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一樣長,吻較短闊。牙齒短小,左右側扁呈鏟形。眼睛較小,很不明顯。身體的中部最粗,橫剖面近似圓形。背脊上沒有背鰭,鰭肢較大,具有5指。尾鰭較大,呈水平狀。兩尾葉水平寬約為體長的四分之一。背的后關部對尾鰭有較明顯的隆起鰭,在應該有背鰭的地方生有寬3-4厘米的皮膚隆起,並且具有很多角質鱗。

江豚生活於靠近海岸線的淺水區。主要是在沿海水域,包括淺海灣,紅樹林沼澤,河口和一些大的河流中。食物包括青鱗魚、玉筋魚、鰻魚、鱸魚、鱭魚大銀魚魚類和蝦、烏賊等,隨著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改變。覓食的時候首先快速遊動,多為深潛,露出水面頻繁,呼吸聲也較大。該屬江豚分佈於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中國沿海等熱帶至暖溫帶水域。

物種簡介


江豚屬
江豚屬
曾經,江豚屬被認為只有一個種及三個亞種,即江豚是單屬種。但2008年的研究建議將其分為兩個物種,即窄脊江豚印度洋江豚。新近的證據指出它們雖然在相當廣闊的亞洲東部地區中同域生活,但它們卻不能互相交配並繁殖下一代,這些證據使它們傾向於分成兩個獨立的物種。即使是在野生狀態下自由放養的個體,也能從其背的外部特徵中將兩者分辨出來。
此外,即使有幾百以至數千條動物屍體已被檢驗,但從來未有找到兩者之間的中間物種,因此有理由相信此兩物種在很久以前,如末次冰川期已經開始分離出來至今。另外根據顱骨測量的證據也可看到兩者之間的明顯分別。此外窄脊江豚也以亞群落的形式在部分地區生活,並可能適用於其廣泛的分佈中,因此可解釋為何過往未有將兩種分離的原因。
2018年4月15日,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長江江豚東亞江豚之間存在著顯著而穩定的遺傳分化,因此可以將長江江豚認定為獨立物種。該論文被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論文指出目前長江江豚和東亞江豚此前都屬於“窄脊江豚”亞種,而經過多年的觀察,長江江豚與東亞江豚之間出現了大量的基因差異,同時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生殖隔離,因此現在可以將長江江豚認定為獨立物種。隨著長江江豚“升級”為獨立物種,目前鯨豚類物種也由原來的89種增加為90種。

形態特徵


江豚
江豚
江豚屬的物種體長為120—190厘米,體重100─220千克。它們的頭部較短,近似圓形,額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一樣長,牙齒短小,左右側扁呈鏟形。眼睛較小,很不明顯。前5個頸椎癒合,肋骨通常為14對。身體的中部最粗,橫剖面近似圓形。背脊上沒有背鰭,鰭肢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尾鰭較大,分為左右兩葉,呈水平狀。後背在應該有背鰭的地方生有寬3—4厘米的皮膚隆起,並且具有很多角質鱗。全身為藍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顏色淺亮,唇部和喉部為黃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灰色斑。一些個體在腹面的兩個鰭肢的基部和肛門之間的顏色變淡,有的還帶有淡紅色,特別是在繁殖期尤為顯著。
該屬共有二個物種(三亞種):印度洋江豚窄脊江豚。其中窄脊江豚有二個亞種,長江江豚(Neophocaenaasiaorientalisasiaorientalis)和東亞江豚(Neophocaenaasiaorientalissunameri),這兩個物種比印度洋江豚著色較深,最早是將這它們劃為一個物種的三個亞種。

棲息環境


窄脊江豚生活於靠近海岸線的淺水區。主要是在沿海水域,包括淺海灣,紅樹林沼澤,河口和一些大的河流中,偶爾會出現在遠離岸邊的淺水海域。這屬物種對沙地或軟床地區海域有強烈的偏好,通常棲於鹹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帶等淡水中生活,長江江豚是唯一全生活在淡水的亞種。

生活習性


江豚
江豚
喜歡單隻或成對活動,結成群體一般不超過4—5隻,但也有87隻在一起的記錄。江豚能發出兩大類聲信號,高頻脈衝信號由一連串的單個高頻窄脈衝所構成,一般在20一120個之間,為聲納信號或稱為回聲定位信號,主要是在探測環境、捕食時發出;低頻連續信號為時間連續信號。由於頻率的高低不同,人耳聽起來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鳥鳴。它與白鰭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爾在一起共同嬉戲。江豚對水溫的適應範圍很廣,從4一20℃均能夠正常地生活。
江豚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游下竄,身體不停地翻滾、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向等動作。側游時尾鰭的一葉露出水面,左右搖擺,從空中劃過。受到驚嚇后便急速遊動,然後一次或連續數次使身體騰空,大部分露出水面,僅尾葉在水中向前滑行,偶爾全部身體都躍出水面,高度達到0.5米。直立遊動時,身體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與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勢,能夠持續數秒鐘。每當江中有大船行駛,江豚則喜歡緊跟其後頂浪或乘浪起伏。還有有趣的吐水行為,將頭部露出水面,一邊快速地向前游進,一邊將嘴一張一合,並不時從嘴裡噴水,有時可將水噴出60一70厘米遠。呼吸時僅露出頭部,尾鰭隱藏在水下,然後呈彈跳狀潛入水下。呼吸間隔一般為1分鐘左右,但如果受驚,下潛的時間可達8一9分鐘。一般如果入水時不弓著身,在水下停留的時間就不會很久,但下潛時弓身的幅度很大,則表示將要深潛,不會連續出水。當順流遊動時,下一次出水的位置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10米左右,傍流時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5米左右,而逆流時只能前進3米左右。如果即將發生大風天氣,江豚的呼吸頻率就會加快,露出水面很高,頭部大多朝向起風的方向“頂風”出水,在長江上作業的漁民們把它的這種行為稱為“拜風”。這可能是天氣變化之前氣壓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頻率,以獲得足夠的氧氣。
江豚的食物包括青鱗魚、玉筋魚、鰻魚、鱸魚、鱭魚、大銀魚等魚類和蝦、烏賊等,隨著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改變。覓食的時候首先快速遊動,多為深潛,露出水面頻繁,呼吸聲也較大,有時嘴上還沾有污物,在水面激起數十厘米高的涌浪。發現獵物后就向前猛衝,接著快速轉體,用尾葉擊水、攪水,驅趕魚群,使其驚散。接著快速遊動,迅速接近獵物,頭部靈活地轉動、擺動以便準確定位。咬住獵物后,將魚頭調整為正對著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然後再進行下一次捕食,也有時將較小的數條魚都銜在口中后,再一次吞下。飽食后便緩慢地遊動或懸浮在水中。如果集體發現魚群,就協調行動,彼此分開遊動,潛水不深,遊動方向不定,常伴有前撲和甩頭的動作,將獵物包圍,被追逐的數十至上百條銀白色的小魚被迫跳出水面,使水面一片銀光閃閃,場面蔚為壯觀。江豚捕食同時,空中盤旋的鷗類就會及時趕來,趁小魚露出水面時不停地飛速掠過水麵,搶食小魚。

分佈範圍


分佈於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中國沿海等熱帶至暖溫帶水域、包括韓國、日本、巴林、孟加拉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科威特、馬來西亞、緬甸、巴基斯坦、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泰國、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越南、中國(長江流域、香港和台灣)。
世界江豚分佈
世界江豚分佈
長江江豚及東亞江豚分佈
長江江豚及東亞江豚分佈
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

生長繁殖


江豚的交配從雄豚和雌豚之間的熱烈追逐開始到交配結束,一般需要30一60分鐘,一天之中可以出現十多次,而且晝夜不分。雄豚在追逐雌時腹部及尾柄前後遊動,有翻滾、側游、仰游等多種姿勢,水面常常被攪得波浪不止,水花四濺。伴遊時,雄豚和雌豚平行露出水面或潛入水中,身體不同部位觸碰、相蹭,有時它們還用吻端相碰,吻觸對方生殖部位等,逐漸引發交配。當發情到一定程度后,它們將腹面相對,生殖裂靠近,雄豚將生殖器外露,繼續相伴遊動,直至雄獸豚的生殖器插入雌獸陰道內,達到結合。這時水面相對平靜,大約2分鐘之後,交配結束。雄豚和雌豚緩慢地從水中上浮,然後分開。
分娩之前10天左右,雌豚的呼吸頻率逐日增高,食量漸減。到分娩之前5天時乳裂、生殖裂逐漸漲大,張開,乳頭外突。游泳時常停止於水面,身體左右晃動,好象失去平衡一樣。分娩開始前約25小時,外陰部進一步張開,陰道口有乳白色液體流出。分娩時陰道口叉開,每隔3分鐘左右上下急游、翻滾一次,大約持續2一3分鐘后緩慢遊動,間歇3分鐘后再次急游。每次急游時,雌豚便開始用力,這樣幼仔就可以產出來一點,但一鬆勁的時候,仔豚就又縮進去了。一直到一次間歇之後,雌豚突然持調續用力,才將胎兒整體娩出,幼仔馬上奮力向上遊動,雌豚則腹面朝上,身體朝與幼仔相反的方向遊動,拉斷臍帶。幼仔順勢衝出水面,呼吸空氣。整個分娩過程大約歷時約160分鐘左右。
10月生產,每胎產1仔。雌豚有明顯的保護、幫助幼仔的行為,表現為馱帶、攜帶等方式,非常有趣。馱帶時,幼仔的頭部、頸部和腹部都緊貼著雌豚斜趴在背部,呼吸時幼仔和雌豚相繼露出水面。幼仔長大一些后,雌豚就常用鰭肢或尾葉托著幼仔的下頜或身體的其他部位遊動,呼吸時也相繼露出水面。攜帶的方式更為常見,雌豚和幼仔靠得很近,相距大約5一10米遠,但身體並不接觸,也是前後相繼露出水面。授乳時,雌豚和幼仔常出沒在水較淺、較緩的區域,雌豚身體稍微側向一邊,將一側鰭肢的露出,幼仔則緊貼雌豚的腹部,每次授乳的時間大約為5一10鍾。有時雄豚也參與撫養幼仔,讓幼仔游在雄豚與雌豚之間,但一般更靠近雌豚,“一家子”在水中同時沉浮,幾乎平行地露出水面。江豚雌豚的母性極強,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捉,雌豚往往不忍丟棄,因此常常也同時被捕。

亞種分化


江豚(3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IUCN
1長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Pilleri&Gihr,1972極危(CR)
2東亞江豚NeophocaenasunameriPilleri&Gihr,1975易危(VU)
3印度洋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G.Cuvier,1829易危(VU)

保護現狀


生存現狀

江豚
江豚
長江江豚以每年15%的速度銳減,其數量比國寶大熊貓更少,截止2011年,洞庭湖僅存120餘頭。電捕魚、迷魂陣、雷管炸、海網拖等毀滅性捕撈,必定造成魚類枯竭,從而使江豚食物嚴重匱乏;也必定造成江豚受傷和死亡;長江幹流水質的逐漸惡化,嚴重危害了江豚和魚類資源的生存;無序采砂活動、高密度的船隻中斷了江豚種群的棲息地和索餌地的通道,極大威脅著江豚的安全。從2012年3月3日開始,洞庭湖連續發現江豚死亡事件,截至4月15日,已經有12頭江豚死亡,其中有9頭集中在一個星期內被發現。不僅是洞庭湖,鄱陽湖近期也發現江豚死亡,屍體解剖發現,這些死亡的江豚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消化系統里沒有任何食物殘留。儘管死因尚未明確,但解剖專家分析,導致江豚死亡的原因可能為:被螺旋槳擊中致死,感染傳染性疾病、中毒、餓死。2012年,江豚死亡數量激增,這重新引發專家的擔憂。4月份,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辦事處表示對2012年有32頭江豚死亡的情況“深感擔憂”。照此速度發展下去,再過10到15年,江豚將面臨和白鰭豚一樣的滅絕命運。

種群現狀

江豚
江豚
該屬物種分佈範圍有限,被認為處於數量減少的趨勢,主要由於棲息地的喪失,生存的水質環境被污染和破壞,已被列為生存近危,急需保護的物種
中國是長江江豚的故鄉,先後建立了數個保護區:江西鄱陽湖生態保護區、湖北洪湖保護區、安徽銅陵保護區、江蘇鎮江豚類保護區及湖北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18年7月,科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
2021年7月5日中午,上海市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執法大隊執法人員在長江口北支水域巡邏時發現有江豚在嬉戲。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滅絕原因


瀕危因素

江豚
江豚
江豚在水中幾乎沒有天敵,導致它消減的原因只能是人類——人成為江豚的天敵。1、毒藥。人為投毒,不僅直接構成江豚死亡,也降低它們的繁殖能力。曾有地方為消滅血吸蟲病大量撒葯,因毒水流入長江,導致四五頭江豚中毒死亡。2、炸藥。漁民非法炸魚,或航道淤灘暗礁爆破,常波及江豚。3、滾鉤。滾鉤是一種殘忍的捕魚工具,上千米的線布滿尖銳的魚鉤。4、電打魚。這也是一種不分青紅皂白的通殺式捕魚法,漁船後面拖一個漁網,一邊電擊一邊撈,殺傷力極強。5、迷魂陣。這是長江上最厲害的捕魚手段,特點是大小通吃,一個不留。6、快速發展的航運業,直接導致豚類瀕臨滅絕。江豚靠聲吶系統定位,常被往來的船隻搞得頭昏腦脹,而長江江豚休息時浮在水面上,有的江豚因為躲閃不及,經常發生被機船螺旋槳打死。據統計,死亡豚類的90%以上是船舶致死的。7、食物缺乏。江豚處於長江食物鏈的最頂端,魚是它的唯一食物。長江的生存條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魚類的回遊受到影響,使長江江豚的食物鏈遭到了破壞。魚類資源的嚴重匱乏,直接影響江豚種群的生存與繁衍。8、長江污染正在加劇,而豚類自古就生活在清潔的水環境之中,這對長江江豚的生存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2004年4月至6月,東洞庭湖區及附近水域發生多起江豚集體傷亡事件,就是重金屬、有機農藥和工業污水排放所致。9、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及挖沙等涉水工程建設,徹底改變了長江水生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豚類棲息環境。如三峽蓄水后,2005年壩下“四大家魚”等魚苗徑流量為1.05億尾,僅為蓄水前本底值的4.2%,使豚類餌料資源急劇減少。

死亡情況

2021年5月25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關於青島海域江豚死亡情況說明》。自2021年5月初以來共接到反映處理死亡江豚3條,分別是5月3日在嶗山區小麥島、5月4日在嶗山區仰口峰山角、5月11日在金沙灘海域。在死亡江豚屍體都發現了受傷痕迹,初步判斷死亡江豚是由於意外受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