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漫瀚調的結果 展開

漫瀚調

民歌的一種形式

漫瀚調。漢語譯意為沙漠調。民歌的一種形式。主要流行於蒙古、漢雜居的伊克昭盟准格爾旗、達拉特旗和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重視下,漫瀚調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准格爾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漫瀚調)”;2007年6月,准格爾旗漫瀚調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7日,漫瀚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提起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人們常常會想到她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然而,讓人們對這個旗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外,還有該旗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漫瀚調。准格爾旗漫瀚調藝術源遠流長。 1996年,准格爾旗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漫瀚調)之鄉。2008年,民間藝術漫瀚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准格爾旗被國家文化部重新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漫瀚調)之鄉。
漫瀚調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語“芒赫”的譯音,意為“沙丘”“沙梁”“沙漠”。漫瀚調發祥地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區,生活在這裡的蒙漢人民,以漫瀚調為自己的歌種命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也是十分貼切的。准格爾旗是“漫瀚調”的故鄉,“漫瀚調”是准格爾旗的特產。由此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嘉慶、道光時期一度對蒙旗實行“借地養民”政策,使大量漢族移民流入准旗,形成了蒙漢雜居、農牧兼營的局面。移入漢民不但開拓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使蒙漢旗之間文化藝術,特別是民歌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准旗的“漫瀚調”便由此而產生。
但關於名字當地也有另一種說法:清末時候,准格爾這裡的蒙漢雜居已成氣候,經常在一起吹拉彈唱,起初蒙古族唱蒙古民歌,漢族唱晉陝民歌,時間一長,一些蒙古族短調被漢族接受,而且還按著即興填詞方法隨意編詞,聽起來備感新鮮,很快又被蒙古族人所欣賞。所以“漫瀚調”又叫“蠻漢調”,說白了,就是用蒙古短調做皮兒,漢族唱法做餡兒,包成了一個整體。
漫漫翰調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對唱,而主要表現形式是對歌,男女對歌時,男女同腔,男聲多用假聲唱法。
“漫瀚調調脆個錚錚音,蒙漢兄弟越唱越惹親。漫瀚調是那盤根根柳,笑聲聲唱出個手拉手。黃河水繞著准格爾旗流,流進蒙漢人民心裡頭。天又長來地又久,蒙漢人民的情誼萬輩留······”在我國晉陝蒙交界、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交匯地區,諸如此類的漫瀚調歌詞層出不窮,傳唱了近200年,也唱出了蒙漢人民團結友愛的心聲。
追溯漫瀚調形成的歷史,民族團結是其鮮明的特點。漫瀚調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語“芒赫”的譯音,意思是沙丘、沙梁、沙漠。因此,漫瀚調也可以稱為沙丘調、沙梁調、沙漠調。漫瀚調的發祥地准格爾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區。
在准格爾旗的歷史上,長期以來蒙漢雜居、農牧兼營,蒙古族和漢族群眾在長期的勞動與生活中,互相幫助,和睦相處。天長日久,從生活方式到生活習慣上互相效仿,在文化藝術方面廣泛交流,共同創造了漫瀚調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併流傳至今。
漫瀚調是以蒙古族短調民歌為基礎、以漢族唱法為風格,精妙揉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鄂爾多斯歌種。漫瀚調腔調熱情豪放,旋律樸實新穎,語言樸素無華,再加上句法整齊,節奏明快,又融合了准格爾鄉音土語,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山野風味,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准格爾旗及周邊的山西、陝西等地久盛不衰。

藝術特色


漫漫翰調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跌宕起伏,瀟灑豪放。這不僅受蒙古族民歌很大影響,還吸收了漢族爬山調等民歌的旋法特點。鄂爾多斯高原地域遼闊,人民性格耿直爽朗、純樸熱情,這也蘊育了漫翰調的旋律特點。漫翰調旋律多大跳,七、八度大跳較多見,九度、十度甚至十一、二度的大跳也時有所見。
漫瀚調是准格爾旗群眾文藝的“特產”,是蒙漢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的交往中產生的一種新民歌歌種,它擁有數十種曲調和無數首歌詞,“漫瀚調”是這兩部分的合稱,它是漢民們以晉陝地區的“信天游”、“山歌”和“二人台”的民間藝術為根基,不斷學習蒙古傳統曲兒,並填詞演唱,突破了蒙古曲定詞定調的固定格式,出現了一曲多詞,一詞多曲的特殊表現形式,演唱形式和樂器,因蒙漢人民在長期的融合之中,互相邀請聚會,即興編詞演唱,有問有答,一唱一和,一般採用男女對唱的形式,以民族傳統器樂四胡、粗管笛子、三弦、揚琴伴奏。
曲名有80多個,絕大多數仍保留蒙古曲多,如“廣林召”、“森吞嘛嘛”、“韓慶達哇”等;部分為漢名,如“白菜花”、“雙山樑”、“栽柳樹”等;部分為蒙漢音合成,如“合彥梁”、“哈岱溝”等;有的則保留蒙漢兩種稱謂,如“德勝西”蒙名為“安德特陶勞蓋”,“連四曲兒”蒙名為“蔚林花”,“哎喲喲”蒙名為“林大人”等。
調式,共4種:羽調式、宮調式、徵調式、商調式,這四種調式互為關係調,可以自然轉換,便於演唱時連接運用。
曲式,以兩樂句式或四樂句組成的居多,每樂句大多為4小節8拍子,連同“過門兒”一樣規整,故易學、易傳,便於傳唱。
聲腔特點:男女都以真嗓演唱,男高亢、強勁、明亮、圓潤,女清脆、柔嫩,甜美、親切。器樂重粗管笛子,俗稱梅,梅有為演唱者助力提氣之功,故為諸器樂的“主心骨”。
“漫瀚調”民歌,體現了鄂爾多斯蒙古傳統的“短調”歌曲的特點,又融合了准格爾鄉音土語,形成了獨特風格。
在漫瀚調的表演形式上,有一種表現手法叫“風攪雪”,所謂“風攪雪”就是演唱者在演唱漫瀚調時,一句歌詞中同時出現蒙古語和漢語。例如,毛日呀呼奎(蒙古語,漢語譯為馬兒不走),拿上鞭子打(漢語)。努胡日依日奎(蒙古語,漢語譯為朋友不來),捎上一句話(漢語)。
漫瀚調歌手在蒙古坐腔的基礎上,融合了漢族爬山調即興編詞的方法,在曲子處理上融進了漢族民歌的演唱方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蒙古曲一調一詞的框框,變成了一詞多曲,一曲多詞,使原來的短調歌曲內容更加豐富,曲調更加舒展,節奏更加明快。

代表作品


旋律以鄂爾多斯蒙古族短調民歌為主,吸收了爬山調的特點;唱詞以漢語為主,但又吸收了蒙語辭彙,使兩種風格的旋律互相揉合,兩個民族的語言混合使用。如《王愛召》、《栽柳樹》,均屬此例。其它還有《阿拉坦岱日》、《掃帚花日》、《毛主席帶將幸福來》等。

傳承價值


准格爾旗漫瀚調,是蒙漢人民共同培養、澆灌出的一朵民間藝術奇葩。漫瀚調藝術的發展,與人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相依相伴。漫翰調的內容豐富,既有反映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也有反映愛情和風俗禮儀的。“城牆上跑馬扭不回個頭,甚時候能活在個人前頭?”此段漫瀚調歌詞,形象地表達了新中國成立前生活窮苦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盼。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用漫瀚調來表達對新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嚮往。“綠茵茵的韭菜炒雞蛋,笑盈盈端給親親熱騰騰的飯。小河河踏石大河河橋,小店店也能給親親解疲勞。如今政策放了個寬,到處是營生到處是錢。”
“30里的明沙20里的水,50里的路上來眊親親你,半個月眊了你15回,眊來眊去把哥哥跑成個羅圈腿。”這段漫瀚調歌詞表現了過去受自然條件的影響,男女青年談情說愛不太方便。“你愛我來我愛你,想我你就給我打手機。”現在,隨著交通、通訊飛速發展,表現愛情的漫瀚調歌詞也發生了變化。
在准格爾旗,幾乎人人都會唱漫瀚調。這片熱土培養了眾多優秀的漫瀚調歌手。1955年,在第一屆全國民族民間藝術音樂舞蹈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准格爾旗漫瀚調歌手改利古以一曲《烏苓花》獲得了個人一等獎。漫瀚調從此登上大舞台。1964年,漫瀚調歌手張美蓉、奇二禿在北京參加了全國業餘文藝會演,這是漫瀚調首次在北京唱響,張美蓉等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國家文化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第二屆全國農民歌手大獎賽中,准格爾旗漫瀚調歌手楊鎖柱、楊毛毛都以較強實力獲得獎項。2000年,由眾多原生態漫瀚調歌手參演的漫瀚調劇《納林河畔》榮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
現年60歲的漫瀚調歌王奇附林從10歲開始學唱漫瀚調,近年來,他獲得了眾多獎項,並躋身“中國原生態十大歌王”之列。他把漫瀚調唱到了大江南北,唱進了中央電視台。《音樂周報》一篇《西部歌王到京打擂》的報道說:“凡是聽過漫瀚調歌手奇附林演唱的人,必定會為他中音明亮、高音尖銳的演唱所震撼。如果說通常意義上的男高音能達到高8度,那麼奇附林可以稱為超男高音,因為他能輕而易舉地達到高11度。他久唱不衰的鐵嗓子和樸實無華的表演技能讓我們不得不感嘆原汁原味、土生土長的傳統民歌那頑強的生命力和非凡的藝術魅力。”奇附林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如今他依然活躍在舞台上。
為保護和傳承漫翰調這一文化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准格爾旗出台了文化藝術鄉土人才選拔管理辦法,設立了文化藝術鄉土人才政府津貼,先後組建了漫翰調藝術研究所和民間文化研究促進工作組。准格爾旗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漫翰調藝術節,為進一步傳承、弘揚、發展、繁榮漫瀚調藝術做出了貢獻。在去年舉行的第六屆漫翰調藝術節上,來自3個省區的漫瀚調歌手同台表演,特別是准格爾旗漫翰調傳承人奇附林和歌手王鳳英演唱的漫翰調對唱《天下黃河》,贏得了觀眾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千年的河水萬古的風,准格爾崛起一座太陽城,電氣化的鐵路晝夜不停地運,黑亮黑亮的煤炭一溜溜環保到天津······”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准格爾旗的漫瀚調也一定會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走向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