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溪亭的結果 展開
- 溪亭
- 李仁煜
溪亭
溪亭
《溪亭》是宋末元初詩人林景熙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首聯破題,點明時間是“清秋”,地點在“溪亭”;頷聯起承,用參天的高樹和拂面的微風,來表現詩人的高潔品格和悠悠孤憤;頸聯寫詩人用“獨行”與“閑坐”來打發無聊的時光,用“穿落葉”與“數流螢”來遣散心中的不平和憤懣;末聯寫漁歌打亂詩人的冥思遐想,使人倍添凄涼孤寂。全詩以景傳情,用富有象徵意義的景物描寫,寄寓詩人的感慨餘思,情韻深長,頗具特色。
溪亭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溪亭:臨溪水的亭子。與張祜《題上饒亭》:“溪亭拂一琴,促軫坐披衿。”句中之“溪亭”意同。
2.餘思:懷舊之思。此處指作者在南宋滅亡之後,時時所懷有的舊君故國之思,同那種多愁善感的“懷舊悲秋”有著本質的不同。
3.流螢:指飛行不定的螢火蟲。
4.汀:水邊的平地,小洲。
在秋天清冷之時,我更覺愁思鬱結,到溪亭觀覽景色,到黃昏還徘徊著不想離去。
翹首遐觀,我只見初月掛在高高的樹上;微風吹過,好似覺得酣酒已經醒了一半。
林中落葉飄零,野地空曠寂寥,獨行無緒,唯有閑坐,細數著那空中的點點螢光。
忽聞漁歌唱晚,不知起於何處,放眼遙望,遠汀之外孤燈隱現,想必是漁歌放處。
自南宋滅亡之後,林景熙飽嘗亡國之痛,他持節自守,隱居家鄉白石巷。誓不與異族合作,常以詩抒發鬱結心中的亡國之恨,以眷懷故國。《溪亭》即是詩人徙倚溪亭、觀覽秋景,懷想舊君故國而作。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五言律詩。
首聯“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說秋日的夕陽已薄西山,溪亭里的我心緒萬千,其中的“餘思”便點明題旨,表明詩人對已經滅亡了的故國的殷殷思念。
頷聯“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意思是說微風吹過,酒意半醒,抬頭一望,一彎潔白的初月,斜掛樹巔。狀寫半醉半醒之態,正說明詩人心緒愴然,“餘思”纏繞,無法遣懷而不得不借酒澆愁,希望酒力能暫時消去心中的悲愁。
頸聯“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寫作者獨自在林間漫步,閑逛之後,坐在地上,數看空中的流螢以打發時光。這兩句描繪了詩人閑居寂寞的日常生活,然而這平凡的場景中卻蘊含了深刻的內容,流露出詩人複雜而矛盾的心態。詩人才華橫溢,渴望事業有成,但故國已經淪亡,自己寧願選擇數流螢來打發時光的生活,也不願在異族他朝的政權中謀得一席之位,表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操。
在尾聯中,詩人又精心描繪了一幅凄涼孤寂、蕭索落寞的景象。“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不知何處傳來悠悠漁歌,但見遠方岸邊的孤燈,若明若暗。這兩句使得全詩意境更為凄幽遼茫,詩人流露出顧影自憐、流浪漂泊的傷感。
全詩表達感情含蓄委婉,詩人通過對富有象徵意義的意象的選擇和描繪,在字裡行間表達出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語意委婉,情韻深長。
黑河學院文學教研室主任楊麗華:詩人用漁歌和孤燈來襯托自己凄涼孤寂的心境。不知從何處傳來一聲聲凄婉悠長的漁歌打亂了詩人的冥思遐想。舉目四望,只有隔著水面的對岸平地上,閃動著一點若明若暗的燈光。此情此景,使人倍添孤寂,蘊含了詩人對國破家亡漂泊無依的悲痛之感。全詩抓住富有象徵意義的景物,來寓寄詩人的感慨餘思,以景傳情,情韻深長,頗有特色。(《宋詩名篇賞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錫厚:在詩歌中,如果能在真實描摹客觀景物的同時,又把詩人的某種獨特感受傾注在景物描寫之中,使讀者從思想上受到感染,藝術上得到享受,這就需要詩人在思想深度和藝術造詣兩個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詩正是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的佳作。(《宋詩鑒賞辭典》)
林景熙(1242—1310),宋末詩人。字德嚦,號霽山,平陽(今屬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由太學生入仕,授泉州教授,歷任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后,隱居不仕,於故鄉著書授徒,名節重一時。所作詩文慷慨激烈,多故國之思,著作有《白石樵唱》《白石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