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
香港音樂
1843年,牧歌協會已經在香港成立,索爾頓為首任會長。1861年,合唱協會在C.F.A.Sangster提議下成立。1872年,合唱協會開始以愛樂協會名義組織音樂會。華人在19世紀仍然喜愛粵曲、粵劇等。
1950年代在高級夜總會表演的歌星以獻唱歐西流行曲為主,配以樂師(主要為菲律賓籍)現場伴奏。當時本地著名歌手較為現時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和泰迪·羅賓(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這類高級娛樂場所以上流社會的洋人為主,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來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由於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隊(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許冠傑與蓮花樂隊(Sam Hui & Lotus)、陳任與Menace(Joe Chen & Menace)、鬆散者(Loosers,溫拿樂隊前身)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New Top Notes)及玉石樂隊(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齡、陳秋霞等。
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樂歌手並不重視國語流行音樂,在這之前香港的國語流行歌曲大多是來自其它大中華地區,直至1990年代開始后,以張學友為代表的四大天王開始進入台灣,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市場,嘗試國語流行音樂的表演。這其中最為成功的亦是張學友,他的國語唱片《吻別》、《真愛新曲+精選》等均在海外獲得極大的成功,亦取得了創紀錄的銷量,令其登上高峰。在這個期間,其它的四大天王成員譬如劉德華亦在中國大陸的國語歌曲方面取得成功。
香港普及化的粵語流行曲是由許冠傑開創的。他把廣東話的歌詞填入西方流行樂曲(尤其是貓王——皮禮士利)。
後來粵語流行歌曲參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樂譬如樂與怒、藍調、民歌。由於日本歌曲比較有時代感,改編歌曲成了一個熱潮。踏入1990年代,男子歌手比較受歡迎。當時,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被稱呼為“四大天王”。張學友的唱片銷量在當時達到了國際水平,更是參與了許多國際音樂獎項的頒獎典禮,成為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的一個對外巔峰時期。同時,香港也開始追求原創本地音樂,例如達明一派、Beyond、夢劇院及Face to Face。自2000年代,女子組合慢慢復興。譬如:Twins、2R、Cookies。近年來,除了男子組合從新冒起,如Soler、EO2、Sun Boy'z,以唱作人身分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們往往是集作曲家、作詞人、歌手於一身,如唱作四小強——王菀之、張敬軒、張繼聰、方大同。
由顧嘉輝及葉紹德創作,仙杜拉主唱的《啼笑姻緣》大受歡迎。後來黃沾與顧嘉輝合作把電視劇主題曲風格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層次。因此確立電視劇主題曲的音樂地位,直到1990年代末期電視受歡迎程度下降才失去影響力。
從粵劇發展出來的粵語歌曲有些粵曲腔口,部分伶人改唱時代曲,鄧寄塵、鄭君綿等。有些完全脫離粵劇的規限創作自己的風格,當時“粵曲”一詞亦有指是粵語歌曲(即粵語流行曲)。
粵劇團:
☉八和會館
☉雛鳳鳴劇團
香港管弦樂團(前身為中英管弦樂團),於1895年成立,1974年正式職業化,在香港推廣傳統西方音樂,並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
☉香港民樂團
香港著名合唱團包括:
☉香港兒童合唱團
☉學士合唱團
☉熊熊兒童合唱團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生合唱團
☉香港體育館,香港流行歌手常於那裡舉行演唱會
☉香港文化中心
☉亞洲國際博覽館
☉香港國際展貿中心
四大傳媒 | 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 |
無線電視: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TVB8金曲榜頒獎典禮 | |
商業電台: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 |
新城電台:新城勁爆頒獎禮·新城國語力頒獎禮 | |
聯合頒獎:四台聯頒音樂大獎 | |
CASH | CASH金帆音樂獎 |
IFPI | 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 |
CASH、IFPI | 香港數碼音樂頒獎典禮 |
香港演藝人協會 | 演藝人傑出表現獎頒獎典禮 |
明報周刊 | 演藝動力大獎 |
雅虎 | YAHOO!搜尋人氣大獎 |
新浪 | SINA Music樂壇民意指數頒獎禮 |
Neway | Neway卡拉OK頒獎典禮 |
民辦 | 全港民意流行音樂頒獎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