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造像
造像,謂塑造物體形象。用泥塑成或用石頭、木頭、金屬等雕成的形象。也指相片;照片。語出三國 魏 曹植 《寶刀賦》:“規圓景以定環,攄神思而造象。”清 張之洞 《哀六朝》詩:“《玉台》陋語紈袴鬭,造象別字石工雕。”
詞目:造像
基本解釋
1.塑造物體形象。三國 魏 曹植 《刀賦》:“規圓景以定環,攄神思而造象。”《新唐書·常袞傳》:“今軍旅未寧,王畿戶口十不一在,而諸祠寺寫經造像,焚幣埋玉,所以賞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歲巨萬計。”
2.用泥塑成或用石頭、木頭、金屬等雕成的形象。清 張之洞《哀六朝》詩:“《玉台》陋語紈袴鬭,造象別字石工雕。”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與方法》:“藝術家的造像便不同:我們……可以從它的膚色,臉型及其服裝的特徵上,分辨出它是那一個時代的人,那一個種族的人。”徐遲《鳳翔》十二:“他們劫走了的有 三代 彝鼎,秦 漢 磚瓦,玉器銅鏡,南北朝 造像……”
3.相片;照片。許地山《危巢墜簡·三博士》:“後面還印上本人底銅版造像:一頂外國博士帽正正地戴著……看來像三十多歲的樣子,十分可愛。”
造像
造像
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為個體石造像和造像碑兩種。
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多為圓雕,大多數像身背部、台座或碑面銘記兩旁,左右側和整個碑陰,都刻滿了清信士的姓名以及造像年月,據此可以判斷其時代。後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狀石上鑿拿各種造像。
造像
大體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魏晉以來,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響下,小型可移動的石造像也趨於流行。它們的風格特徵與同時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銅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銅佛像作參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頭部出現水波紋發譬,多是身著廣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較早的紋摺稀疏,線條較硬;稍晚的則紋摺密而柔軟。許多偽刻的石造像,很難與相應的時代風格特徵相符。
此外,傳世石造像的表面有風化侵蝕所形成的銹色,表面發白,且有狀似根須又似流質自內淌出的"石筋"銹痕,很難仿造,可作為鑒別石造像的依據之一。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24日主持奠基儀式,將在孟買興建一座“世界最高”造像,耗資預計高達5億美元(約合34.7億元人民幣)。
這座像是為紀念17世紀君主賈特拉帕蒂·希瓦吉而建,高192米,將建在距離海岸大約3.5公里的一座小島上。印度媒體把這尊像稱為“世界最高”造像。
這項工程還包括修建紀念館等建築,總預算360億盧比(約合5.3億美元),預定2019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