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信
潘永信
潘永信,博士, 研究員1985年和1988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分別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5年在太原理工大學任助教、講師;1998年12月被聘為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員;2002年12月晉陞為研究員。2003年至2004年作為洪堡學者,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進行合作研究;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崗位教授;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永信主要從事古地磁學、生物地磁學、生物源磁性納米礦物磁學與應用、岩石磁學、行星磁學等基礎性研究。
2000年作為英國皇家學會皇家學者在利物浦大學合作研究;2001年7月受訪問獎研金資助在美國明尼蘇達岩石磁學所工作;2003年作為德國洪堡學者在慕尼黑大學地球物理所和波茨坦國家地學中心合作研究。曾獲得1999年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二等獎;2002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青年科技獎。主持或參加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資助研究項目。2004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1998年以來,在《J. G. R.》、《G. R. L.》、《GJI》、中國科學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 被SCI收錄38篇;被SCI刊物引用愈百次。
主要從事岩石磁學、地球磁場古方向和古強度變化、生物地磁學和環境磁學等應用的基礎性研究。(1)生物成因磁性礦物對剩磁記錄影響和古環境意義:與德國科學家合作,揭示出磁細菌化石磁小體是德國南部湖泊碳酸鹽沉積物的主要磁性來源;(2)礦物和岩石磁性:從實驗角度研究各種岩石和沉積物中磁性礦物特徵,形成和相互轉換,它們對古地磁和環境磁學記錄的貢獻。例如,揭示了菱鐵礦熱分解氧化經歷了由磁鐵礦和磁赤鐵礦向赤鐵礦的轉變過程和磁性質變化,有助於識別加熱引起的礦物變化何時和如何影響古地磁實驗和數據解釋;(3)地球磁場相對古強度和高解析度磁性地層研究:利用中國黃土沉積序列研究地球磁場相對強度變化。通過末次冰期黃土的相對古強度研究,拓寬了現有相對古強度研究材料;實驗揭示出了1.2百萬年以來黃土層至少記錄了七個地磁漂移事件, 從實驗角度證明了黃土具有記錄高解析度地磁場方向變化的能力;(4)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磁場絕對古強度研究:古強度記錄是探索和建立地球動力學模型的重要約束條件之一,利用不同方法確定火山岩記錄的絕對古強度。
探索生物與地球磁場的聯繫是富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研究領域。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針對我國不同氣候帶典型湖泊和土壤沉積物中磁細菌和生物成因磁性礦物,利用現代岩石磁學方法,開展沉積物的生物磁學研究:建立化石磁小體的岩石磁學識別標準;研究磁細菌和化石磁小體對沉積剩磁的貢獻和其環境指示意義。同時,與國內外生物學家合作,開展生物與變化外磁場關係研究,以及探索生物磁信號接收器,為探討生物與地球磁場聯繫積累基礎資料。所在研究所擁有國際水平的岩石和礦物磁學測試儀器,“零磁”空間、變梯度磁場和變極性磁場線圈、磁細菌分析系統等設備,另外還擁有先進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等, 能夠滿足研究所需實驗和觀測條件。
1、Lin Wei; Deng Aihua; Wang Zhang; Li Ying; Wen Tingyi; Wu Longfei; Wu Martin;*Pan Yongxin,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uncultured genus‘Candidatus Magnetobacterium’ in the phylum Nitrospirae, The ISME Journal, 8卷, pp 2463-2477, 2014/06/10.
2、Paterson, GA; Wang YZ;Pan YX, The fidelity of paleomagnetic records carried by magnetosome chai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383卷, pp 82-91, 2013.
3、Tian, Lanxiang; Lin, Wei; Zhang, Shuyi;Pan, Yongxin, Bat Head Contains Soft Magnetic Particles: Evidence From Magnetism, Bioelectromagnetics, 31(7), pp 499-503, 2010/10/10.
4、Ji Xin-Lin; Wang Lei;Pan Yong-Xin, Magnetic fabrics of the Fangshan pluton in Beijing and constraints on its emplacement,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53(7), pp 1671-1680, 2010/7/7.
5、Cao, Changqian; Tian, Lanxiang; Liu, Qingsong; Liu, Weifeng; Chen, Guanjun;Pan, Yongxin, 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noninteracting, randomly oriented, nanometer-scale ferrimagnetic particl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5卷, 2010/7/7.
6、Li Jinhua; Ge Xin; Zhang Xiaokui; Chen Guanjun;Pan Yongxin, Recover vigorous cells of Magnetospirillum magneticum AMB-1 by capillary magnetic separ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8(4), pp 826-831, 2010/7/7.
7、Zhu, Kailing; Pan, Hongmiao; Li, Jinhua; Yu-Zhang, Kui; Zhang, Sheng-Da; Zhang, Wen-Yan; Zhou, Ke; Yue, Haidong;Pan, Yongxin; Xiao, Tian; Wu, Long-Fei,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arine magnetotactic spirillum axenic culture QH-2 from an intertidal zone of the China Sea, Research inMicrobiology, 161(4), pp 276-283, 2010/5/5.
8、Li, Jinhua;Pan, Yongxin; Liu, Qingsong; Kui Yu-Zhang; Menguy, Nicolas; Che, Renchao; Qin, Huafeng; Lin, Wei; Wu, Wenfang; Petersen, Nikolai; Yang, Xin'an, Biomineralization, crystallography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bullet-shaped magnetite magnetosomes in giant rod magnetotactic bacter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93(3-4), pp 368-376, 2010/5/5.
9、Li JinHua;Pan YongXin; Liu QingSong; Qin HuaFeng; Deng ChengLong; Che RenChao; Yang Xin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gnetic properties between whole cells and isolated magnetosomes of Magnetospirillum magneticum AMB-1,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1), pp 38-44, 2010/1/1.
10、Lin, Wei;Pan, Yongxin, Temporal variation of magnetotac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wo freshwater sediment microcosm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302(1), pp 85-92, 2010/1/1.
11、Deng, Chenglong; Xie, Fei; Liu, Caicai; Ao, Hong;Pan, Yongxin; Zhu, Rixiang, Magnetochronology of the Feiliang Paleolithic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 and implications for early human adaptability to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n East As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4(14), 2007/7/7.
12、He Huaiyu;Pan Yongxin; Zhu Rixiang, Age of the Barremian-Aptian boundary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Professionals-for-the-Advancement-of-Chinese-Earth-Science s, 2007/6/25-2007/6/28, p 414, Wuhan, PEOPLES R CHINA, 2007/6/6.
13、Zhu, Rixiang;Pan, Yongxin; Shi, Ruiping; Liu, Qingsong; Li, Daming, Palaeomagnetic and Ar-40/Ar-39 dating constraints on the age of the Jehol Biota and the duration of deposition of the Sihetun fossil-bearing lake sediments, northeast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28(2), pp 171-176, 2007/4/4.
14、Tian, Lanxiang; Xiao, Bo; Lin, Wei; Zhang, Shuyi; Zhu, Rixiang;Pan, Yongxin, Testing for the presence of magnetite in the upper-beak skin of homing pigeons, Biometals, 20(2), pp 197-203, 2007/4/4.
15、Deng, CL; Wei, Q; Zhu, RX; Wang, HQ; Zhang, R; Ao, H; Chang, L;Pan, YX, Magneto stratigraphic age of the Xiantai Paleolithic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 and implications for early human colonization of Northeast As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44(1-2), pp 336-348, 2006/4/4.
16、Liu, QS; Yu, YJ;Pan, YX; Zhu, RX; Zhao, XX, Partial 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pARM) of synthetic single- and multi-domain magnetites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20), pp 2381-2384, 2005/10/10.
17、Pan, YX; Petersen, N; Winklhofer, M; Davila, AF; Liu, QS; Frederichs, T; Hanzlik, M; Zhu, RX, Rock magnetic properties of uncultured magnetotactic bacter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37(3-4), pp 311-325, 2005/9/9.
18、Zhu, RX; Liu, QS; Yao, HT; Guo, ZT; Deng, CL;Pan, YX; Lu, LQ; Chang, ZG; Gao, F, Magnetostratigraphic dating of hominoid-bearing sediments at Zhupeng, Yuanmou Basin, southwestern Chin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36(3-4), pp 559-568, 2005/8/8.
19、Liu, QS; Yu, YJ; Deng, CL;Pan, YX; Zhu, RX, Enhancing weak magnetic fabrics using field-impressed anisotropy: application to the Chinese loes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62(2), pp 381-389, 2005/8/8.
20、Pan, YX; Zhu, RX, Rock magnetism and magnetic fabric studies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east-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1(4), pp 1101-1108, 2005/7/7.
等22條科研成果請查看科研之友。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4年5月,潘永信出生於山西省運城市。
1979年—1981年,在榮河中學36班就讀。
1985年,從武漢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煤田地質專業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煤田地質專業畢業,獲得工學碩士學位。
1988年—1995年,在山西礦業學院(現太原理工大學)地質系工作,擔任助教、講師。
1998年,從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1999年—200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員。
2000年—2001年,作為英國皇家學會訪問學者,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球與海洋科學系進行合作研究。
2001年7月,受訪問獎研金資助在美國明尼蘇達岩石磁學所工作。
2002年12月,晉陞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3年—2004年,作為洪堡學者,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進行合作研究。
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7年,擔任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主任。
2010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做訪問教授(3個月)。
201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崗位教授。
201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科研綜述
潘永信確定了菱鐵礦等多種礦物的熱—磁變化規律,拓展了岩石磁學理論和應用範疇;論證了黃土等記錄地磁場變化的可靠性,推進了地磁場古強度研究。揭示了地磁場變化與生物圈之間聯繫的重要證據,提出生物與地磁場協同演化的觀點,在中國開拓了生物地磁學研究領域;在磁小體、磁性鐵蛋白等生物源磁性納米礦物的礦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推進了生物地磁學的應用研究。
● 科研項目
項目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
2009年—2013年 | 生物地磁學與生物礦化作用 | 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項目 |
2013年 | 地磁環境對生物影響及其機理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金項目 |
2014年—2018年 | 地磁變化對趨磁微生物影響及其機理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基金項目 |
● 授權專利
雙向趨磁細菌收集裝置,ZL20081 0225786.1,2012年授權
一種單分散性人鐵蛋白的製備方法,ZL2009 1 0244505.1, 2013年授權
一種雙功能腫瘤診斷診斷試劑及方法, ZL2011 1 0122433.0,2015年授權
一種具有細胞靶向性的磁性納米材料及其生物醫學應用 2012 1 0018276.3, 2016年授權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1年5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網站顯示,潘永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 。
獲獎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
2006年 | 岩石剩磁機理與古地磁場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 |
● 團隊建設
潘永信擔任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 教育諫言
潘永信認為要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行星科學領域國家需要專門人才,抓緊建設高水平行星科學專業人才隊伍,從學生培養做起,吸引有夢想的青年學子學習行星科學,補齊缺乏專業人才這個短板。建議完善跨部門聯動聯合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同時,我們要發揚科學家精神,發揮行星科學聯盟作用,聚焦科學前沿和重大需求,扎紮實實地做好研究工作,建設高水平研究隊伍
● 教育成果獎勵
根據2021年5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網站顯示,潘永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2002年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青年科技獎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
2011年6月 | 優秀共產黨員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2017年11月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21年6月 | 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總評候選者建議名單 | 中國科學院 |
時間 | 擔任職務 |
---|---|
2005年 | 《科學通報》編委 |
2007年 | 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合作指導教師 |
2008年 | 中國科學院地球深部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
2008年 | 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中方)主任 |
2010年 | 《地球物理學年鑒(Annals of Geophysics)》編委 |
2010年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會議主席(北京) |
2011年 | 岩石磁學研究所評審和諮詢委員會委員 |
2011年 | 生物電磁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
2011年 | 《地球與行星內部物理學(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編委 |
2011年—2014年 | 美國岩石磁學研究院(IRM)指導委員會委員 |
2012年 |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地球深部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 |
《地球物理學報》主編 | |
《地球物理學進展》主編 |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諮詢委員 | |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首席科學家 | |
中國地質學會古地磁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地球深部研究(SEDI)分會執委委員 | |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John Adam Fleming Medal獎遴選委員 |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學位委員會主任 |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學術委員副主任 |
潘永信和他領導的團隊獲邀在微生物學國際權威期刊《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撰寫評論文章,反映了他在生物地磁學研究,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在國際上該領域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