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特·默奇

沃爾特·默奇

沃爾特·默奇,男,美國紐約,出生於1943年,美國著名剪輯師、編劇、導演。

簡介


沃爾特·默奇
沃爾特·默奇
1943年生於紐約。南加州大學學習電影技術期間與弗朗西斯·科波拉和喬治·盧卡斯相識,成為科波拉在舊金山成立的Zoetrope電影公司早期骨幹之一,也是新好萊塢運動中最為知名的音響設計師和剪輯師之一。1977和1980年,他憑藉為影片《英國病人》和《現代啟示錄》作出的創造性貢獻兩度獲得奧斯卡獎,另外還三次被提名,最近一次是2004年憑藉《冷山》一片。近期,他在與科波拉合作其新片《沒有青春的青春》和《泰特羅》。其著作《眨眼之間:透視電影剪輯》是英美各大學電影專業學生的必讀教科書。

生平


沃爾特·默奇
沃爾特·默奇
沃爾特 · 默奇(Walter Murch )可能的名字不為大眾所知,這是由其工作- 的性質決定的:剪輯。默奇是美國70年代崛起的“學院一代”電影人之一,這群人都是各大學電影學院畢業生,包括弗蘭西斯 · 科波拉、喬治 · 盧卡斯、史蒂芬 · 斯皮爾伯格、馬丁 · 斯克西斯等一班復興好萊塢、創造了一大批現代電影經典的大師們,而沃爾特 · 默奇正是他們背後那雙“看不見的大手” ,贏得了英國電影學院和美國電影學院的多項嘉獎。
他於1960 年代末與科波拉和盧卡斯在舊金山共同創造了北加州的電影工業從而為洛杉磯的好萊塢帶去新的風氣。從1969 年為科波拉的《造雨人》(The Rain People )作音效剪輯開始,默奇先後創造了《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 ,1973) 和《教父》(II 、III) 的音效和《教父I 》的畫面剪輯, 1974 年為科波拉的個人最愛之作《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 )做音效設計贏得奧斯卡提名並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和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並因在科波拉1979 年版《現代啟示錄》中傑出的音效設計而獲得奧斯卡獎。在《現代啟示錄》的剪輯過程中,沃爾特 · 默奇創造了sound design( 音效設計) 這一概念,將電影音響從一種從屬的、配合性的地位提升到了獨具藝術表現力量的高度。1996 年,因為沃爾特 · 默奇為《英國病人》的畫面和聲音的詩一般的剪輯塑造,而史無前例地一人獨得兩項奧斯卡獎。
1998 年,他按照奧森 · 威爾斯遺留的筆記而主持重構/ 復原威爾斯1958 年的經典之作《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 ,又譯《狂野生死戀》) 被稱為權威的“導演版” ,2002 年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委託修復愛迪生1894 年的第一部有聲電影《迪克森的小提琴》,這是對他作為電影技術- 藝術大師地位的首肯,無疑是一種特殊榮譽。
四十年來,經沃爾特 · 默奇之手而呈現銀幕的著名電影,除了《教父》三部曲和新、舊版《現代啟示錄》,還有《五百年後》(THX 1138), 《朱麗亞》(Julia, 1977 ), 《人鬼情未了》(Ghost, 1990), 《布拉格之戀》(又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8 ),《天才的雷普里》(The Talented Ripley,1999 )以及最近的《冷山》(Cold Mountain, 2005), 《鍋蓋頭》(Jarhead, 2006 )。經他編劇導演的《回到奧茲國》(《綠野仙蹤》續集,1985 )雖票房不佳但業內人士相當推崇。
默奇從《冷山》開始使用蘋果公司被視為低成本、“業餘”的電影剪輯軟體Final Cut Pro ,不但將該軟體介紹進好萊塢,更直接影響、推動了全世界低成本獨立電影的製作。有趣的是,默奇至今保持使用舊式剪輯機那樣的站立工作姿勢,因為他認為電影剪輯是一種全身的舞蹈,坐著是無法跳舞的。
默奇學識淵博,被稱為好萊塢稀有的文藝復興式全才。他學藝術史出身,熟悉音樂,建築,甚至物理學,在電影剪輯的間隙,默奇喜歡翻譯義大利詩歌,並對人的知覺系統、宇宙學、以及科學史的研究深感興趣,1995 年以來他根據“旅行者號”空間探測器和哈勃望遠鏡發回的數據重新闡釋古代的行星定律和恆星圖。默奇現居舊金山鄉下,面對一片湖泊,沒有電視,自釀蜂蜜。

著作


書本簡介

《眨眼之間》
《眨眼之間》
沃爾特 · 默奇的書剪輯著作《眨眼之間:透視電影剪輯》由默奇1988 年在澳大利亞國家電影委員會的演講記錄稿修訂而成,部分內容也曾包括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戲劇影視學院1990 年2 月的高級剪輯課程內。
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剪輯的技術手冊,而是關於剪輯的思考和對電影與人性關係的獨特洞見,其中最容易為人所記住的,莫過於作者將剪輯跟人眨眼的內在心理- 情感機制進行觀察比較所得出的“一個剪切就是一次眨眼”的結論。該書自1995 年出版以來,立即成為英美各大學電影專業學生的必讀教科書,更成為一般人文學生從電影內部來認識和了解電影的難得的入門參考。
《眨眼之間》彙集了沃爾特·默奇極具創造性的、多層面的思考,可以說這對過去的剪輯觀念形成了一定的挑戰。開篇他便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剪接可以被接受?從這裡開始,默奇帶領讀者進入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貫穿其間的既有美學上的追求也有實際操作上的考量。他對很多議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例如剪輯時、做夢時、現實生活中影像的連貫性與非連貫性,判斷好剪輯的標準,眨眼的動作既類似於剪輯時的畫面切換又是出於一種情感暗示,等等。在新版本擴充重寫的部分中,默奇總結了數字剪輯在技術與藝術層面的優勢和可能產生的問題。

相關推薦

再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著迷了:連著幾小時聆聽沃爾特談論生活與電影,欣賞他隨手拋撒的無數智慧的小碎片,就像格林童話中的漢塞爾和格蕾特爾在森林小徑上留下的麵包屑一樣——這是迷途中的路標,也是滋潤心靈成長的養分。 ——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現代啟示錄》、《驚情四百年》導演
在我看來剪輯是電影這門藝術形式的核心,本書為深入這一棘手的技藝進行了艱難的跋涉,但表述出來卻極其清晰明了。沃爾特默奇對剪輯的深刻理解讓人吃驚,所有真正想了解電影製作過程的讀者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美國風情畫》導演
第一次見到默奇時,他趴在KEM剪輯台上睡著了,當時他為剪輯《對話》熬了一個通宵。默奇是我認識的剪輯師中唯一一個真的與膠片同床共枕的人,事實上,他深愛著每一部他參與過的影片。正是在《眨眼之間》這本書中,他透露了私密的經驗與細節,字裡行間記錄了他對剪輯的熱情。沒法愛上電影的人是無法體會到妙處的。 ——菲利普·考夫曼,《布拉格之戀》導演
這本小書中最寶貴的內容是默奇提供的第一手的知識與經驗,讀者可以從中窺見電影最終得以誕生的奧秘。我想這對電影領域的行家或愛好者都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 ——弗雷德·金尼曼,《正午》、《朱莉婭》、《老人與海》導演

獲獎情況


2005

金衛星獎 Outstanding Film Editing(提名)鍋蓋頭(2005)

2004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剪輯(提名)冷山(2003)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音響(提名)冷山(2003)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剪輯(提名)冷山(2003)

2000

金衛星獎 最佳電影剪輯(提名)天才瑞普利(1999)

1997

金衛星獎 Outstanding Film Editing(提名)英國病人(1996)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剪輯英國病人(1996)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音響(提名)英國病人(1996)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剪輯英國病人(1996)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音響英國病人(1996)

1991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剪輯(提名)人鬼情未了(1990)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剪輯(提名)教父3

1980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剪輯(提名)現代啟示錄(1979)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Best Sound Track(提名)現代啟示錄(1979)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音響現代啟示錄(1979)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剪輯(提名)現代啟示錄(1979)

1979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剪輯(提名)茱莉亞(1977)

1978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剪輯(提名)茱莉亞(1977)

1975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剪輯竊聽大陰謀(1974)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竊聽大陰謀(1974)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音響(提名)竊聽大陰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