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籌建於1958年10月,1959年8月正式成立,時稱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003年6月經國家批準定為現名。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光子科學、核科學技術及相關交叉學科研究為主,同時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有兩大園區,分別坐落於上海市科技衛星城嘉定區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佔地面積共約700畝;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162人,其中科技人員1005人;有國家科學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心或研究院)4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共有在學研究生402人,其中碩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1958年10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在中國科學院上海 分院之下,新建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由復旦大學主辦。
1959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籌建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能研究所,對外名稱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理化研究所”,屬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領導,定址為上海市嘉定縣東門外新木橋。
1959年9月,經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第二機械工業部共同研究批准,同意建立上海理化研究所。
1960年10月,經國家計委、國家建委批准,同意上海理化研究所列入國家限額以上施工單位。
1961年初,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方向任務:以低能核物理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應用研究為主,並相應地開展原子能化學、加速器、核探測器和核儀器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1961年5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理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原理化所籌建委員會同時撤銷。
1963年2月,上海理化所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由中科院和二機部雙重領導,以二機部為主。所名定為華東230所,對外名稱為“中國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
1973年4月,將原子核所劃歸上海市領導,同時將上海市物理研究所和原子核所合併,定名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1978年1月,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重新劃歸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 所的科研方向逐步確定為:以核科學技術及其應用和發展研究為主,並積極開展核物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1984年9月,成立了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第一個技術開發企業——中國科學院上海核技術開發公司。
1992年,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明確了發展方向,即:以核技術應用為主,加快步伐投入國民經濟主戰場,同時保持一支精幹的科研隊伍,開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礎研究,並爭取有所突破。
1998年10月,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主要學科方向確立為:同步輻射光源、束線技術及相關應用研究,極端條件下的核物理和同步輻射核物理,核技術及交叉學科,同位素和輻射化學。
1999年1月,經中科院基礎局組織的定位試點評審,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被中國科學院認定為第二批科研基地型研究所試點單位之一(基礎研究基地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3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核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學科方向從傳統的核技術科學研究為主,轉向以第三代同步光源、新型自由電子激光和先進離子束裝置的研製及其相關的學科研究為主要學科方向。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162人,其中科技人員1005人,有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1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入選者5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973首席科學家6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沈文慶
973首席科學家:沈文慶胡鈞、徐洪傑、趙振堂樊春海、馬余剛
其他科學院院士
姓名院士級別
楊福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姓名人選時間
胡鈞1997年
馬余剛2001年
樊春海2007年
方海平2008年
邰仁忠2012年
國家入選者 姓名 入選時間 胡鈞 1999年 馬余剛 1999年 李德明 2006年 何建華 2009年 樊春海 2013年 資料來源: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姓名入選時間姓名入選時間
吳國忠2000懷平2008
方海平2001周興泰2008
李勇平2003高興宇2009
樊春海2004陳堃2012
邰仁忠2004高嶷2012
沈玉梅2005呂軍鴻2013
漆玉金2005左小磊2013
冷用斌2005曾廣禮2013
劉建飛2005徐駿2014
徐望2005司銳2014
李景燁2007劉洪濤2015
王東2007宋飛2015
夏曉彬2008

科研部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 所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SSRF)工程的承建單位和運行單位,研究所有國家科學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心或研究院)4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
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心或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核輻射與核能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觀界面物理與探測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大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先進核能創新研究院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低溫超導高頻腔技術重點實驗室

合作交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與英國、瑞士、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巴西等國家的60多個同步輻射及核科學研究機構建立了所級合作關係,研究所於2001年作為STAR的正式成員單位,加入了美國RHIC的合作組。
1997年,研究所加入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計劃,2000年加入中日據點大學合作計劃,2001年加入RHIC-STAR國際合作組,2007年加入探索中微子質量起源的重要國際項目——CUORE。
1986年,研究所首次舉辦了“國際原子能機構亞太地區輻射應用學術研討會”,1994年舉辦了第四屆國際核子微探針學術會議,2006年舉辦了第十九屆極端相對論性核-核碰撞國際會議等。

設施資源

• 研究設施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有兩大園區,分別坐落於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和上海市科技衛星城嘉定區,佔地面積共約730畝。張江園區是“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用地,佔地面積約300畝。嘉定園區是上海地區唯一的核科學綜合研究基地,始建於1958年,佔地面積約430畝。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嘉定園區建成了以102綜合實驗樓為中心的南北兩大部分建 築,南側為辦公生活區,主要包括行政辦公樓、圖書館、青年宮(研究生宿舍)、食堂餐廳、工會俱樂部、鍋爐房浴室、車隊等建築;北側為科研生產區,主要包括101回旋加速器樓、103放化實驗樓、112零功率實驗樓、113實驗樓、114實驗樓、115加速器樓、107鈷源輻照樓、103加速器樓等實驗樓。
• 儀器設備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構建了多個科研研究平台,通過中科院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台將100餘台通用儀器設備實現了公用共享,主要儀器設備如下表所示:
儀器設備
移動式低溫液氦製冷機真空除氣退火爐超聲波清洗機納米顯微鏡
多功能納米顯微鏡系統熒光定量PCR檢測系統掃描電化學顯微鏡FPLC系統
原子力顯微鏡(A)Varian E-112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掃描探針顯微鏡基因晶元分析儀
原子力顯微鏡(B)電化學檢測儀(16通道)熒光顯微鏡系統流式細胞儀
陣列感測檢測系統石英晶體微天平熒光分光光度計原子力顯微鏡
掃描電鏡PCR擴增儀超速離心機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譜儀
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ICP刻蝕機NETCH同步熱分析儀NETCH熱膨脹儀
活細胞工作站電子束蒸鍍機硬度計RKP450 GE擺錘衝擊試驗機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電子束納米加工裝置50KN 高溫蠕變試驗機HFP 100KN 高頻疲勞試驗機
倒置顯微鏡100KN萬能電子試驗機透射電子顯微鏡石英晶體微天平
太赫茲時域光譜裝置微懸臂樑掃描探針顯微鏡掃描電化學顯微鏡
熒光光譜儀熒光顯微鏡流式細胞儀共聚焦顯微鏡
紫外-可見光譜儀酶標儀熒光定量PCR高速離心機
•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館藏期刊368種,中文期刊72種,外文期刊42種,可訪問的電子資源包括:JCR(期刊影響因子)、INSPEC、CCC近期目次、Biosis Preview 資料庫、EV(原Ei資料庫)、CSA-劍橋科學文摘等,全文類資料庫:ELSEVIER SCIENCEDIRECT、萬方全文期刊、維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國碩博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等,文摘類型資料庫:JCR、Web of Knowledge、CA、CSA--劍橋科學文摘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獲獎概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建所以來獲國家級或院(部)級獎的成果14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合作參加),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其中2項合作參加);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其中1項合作參加),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合作參加),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其中1項合作)。
部分科研獲獎
獎項及獲獎年度獲獎名稱
化學行業協會一等獎(2007年)基於DNA分子設計與調控的生物感測檢測方法及應用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8年)納米金生物複合探針的製備方法研究及其在生物檢測中的應用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9年)幾種熒光量子點的製備、修飾及生物檢測方法研究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11年)上海光源團隊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3年)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1年)重離子核反應的集體效應、奇異核產生及其性質研究
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超靈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質譜計
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4年)DNA和DNA-蛋白質複合物結構的掃描探針顯微學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85年)研製1.2米固定能量回旋加速器並改造為30MeV(P)等時性可變能量回旋加速器工程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9年)新核素Pt-202的合成與鑒別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1年)重離子核反應的集體效應、奇異核產生及其性質研究
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1977年)核電站燃料元件組件試驗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放射性藥物和標記化合物的研製
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重離子碰撞中的反物質探測與夸克物質的強子譜學與集體性質研究 
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生物分子界面作用過程的機制、調控及生物分析應用研究 
備註:資料來源: ,獲獎概況具體內容參見: 
• 專利及其他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1985年以來,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共申請專利169個,其中發明專利132個、實用新型專利37個;獲得授權的專利共81個,其中發明專利44個、實用新型專利37個;共轉化4個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個、實用新型專利2個,轉讓經費共150萬元,預計產業規模共約1000萬元以上。參與制訂國家標準2個、行業標準2個。
• 項目承擔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MSR)”,研究和發展相關核能科學與技術,打造TMSR全產業鏈。上海應物所還承擔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二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工程、首台國產質子治療示範裝置研製項目,以及973項目、科技重大研究專項、基金委重大項目等國家重要科研任務。
部分科研項目
項目名稱負責人來源
ANSTO-SINAP聯合材料研究余笑寒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中澳合作)
FAIR能區高壓縮重子物質非對稱性研究徐駿973項目
多種顯微圖像融合、亞細胞結構的識別和定位研究黃慶973項目
無序合金結構和性能表徵的新方法和新技術邰仁忠973項目
前列腺癌納米檢測技術的臨床應用評價晁潔973項目
基於高效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探針的新一代多色超分辨顯微鏡研製樊春海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
在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研究重味產生以及尋找奇特粒子態和反物質原子核馬余剛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
納米界面生物分子作用機制的基礎研究及其在前列腺癌早期檢測中的應用樊春海973項目
基於多元、協同界面的前列腺癌標誌物的納米生物檢測方法研究樊春海973項目
硅納米結構的性能調控及相關應用的理論研究方海平973項目
新概念、高效率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FEL)物理與關鍵技術研究趙振堂973項目首席單位
超高次諧波X射線FEL(EEHG)的關鍵技術與原理性實驗研究王東973課題
級聯高增益FEL的關鍵技術與原理性實驗研究趙振堂973課題
基於細聚焦同步輻射光束線站的微小晶體結構測定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何建華973課題
高性能芳綸纖維結構與性能相關性及多重結構表徵方法的研究王劼973課題

學術期刊

• 《核技術》
核技術
核技術
《核技術》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國核學會主辦,創刊於 1978年,旨在展示最新的核科學技術發展動向,及時反映我國核科學技術的現狀和學術水平,並介紹國內外最新核科技成果。本刊的主要學術方向為:同步輻射技術及應用,低能加速器技術、射線技術及應用,核化學、放射化學、放射性藥物和核醫學,核電子學與儀器,核物理與交叉學科研究和核能科學與工程等。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科學技術文獻速報(CBST,日)、英國INSPEC資料庫、荷蘭Scopus資料庫、北大核心、科技統計源核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資料庫(CMCI)等收錄。
• 《核科學技術(英文版)》
《核科學技術(英文版)》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國核學會共同主辦、上海市核學會協辦,旨在通過介紹國內外最新核科技成果,反映當前中國核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向和學術水平,主要方向為同步輻射技術及應用、低能加速器技術、射線技術及應用、核化學、放射化學、放射性藥物和核醫學、核電子學與儀器、核物理與交叉學科研究、核能科學與工程等。期刊被文摘雜誌、化學文摘(網路版)、科學引文索引、(物理學、電技術、計算機)及控制信息資料庫、食品科技文摘、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維普MARC數據、維普DC數據等收錄,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館藏。
• 《輻射研究和輻射工藝學報》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為雙月刊,創辦於1983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主辦,中國核學會輻射研究與應用分會協辦。《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報道下述研究領域內的新發現、新成果和技術進展:高分子材料輻射改性,生命體的輻射損傷與修復,輻射劑量學,輻射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以及輻射技術在農業與食品、生物醫學、環境保護、新材料中的應用。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國際原子能機構數據中心(INIS)、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擴展、科學技術文獻速報(CBST,日)、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科技統計源核心等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 學科概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1989年,研究所設立物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3年,設立核科學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研究所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14個(其中專業學位4個)並設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物理學、核科學技術
學位點設置
培養層次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專業)
博士理學物理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無機化學
工學核科學與技術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碩士理學物理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化學無機化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生物物理學
工學核科學與技術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信號與信息處理
光學工程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專業學位類別名稱專業學位領域名稱
工程碩士光學工程
電子與通信工程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生物工程
• 學科方向
200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創新三期學科方向調整為四個:
1.先進光源和束線的科學與技術研究;
2.基於N&NBIU(核技術與納米、生物、信息和成像、超快技術)匯聚技術的交叉科學研究;
3.核物理實驗和理論研究;
4.核技術科學的應用研究。

教學建設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於1964年招收物理專業研究生2人,“文革”停止招收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復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人數為4人,均為物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歷年來共培養碩士畢業生265人,博士畢業生230人;2008年,有在讀研究生345人,其中碩士生189人、博士生156人。200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招收物理專業留學生3人。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402人,其中碩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47名,其中2名為與企業博士后工作站聯合培養。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在站期間共申請到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類博士后科研工作資助21項,4人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后”和“上海市優秀博士后”稱號。
獲獎人論文獲獎名稱
趙傑《相對論重離子碰撞(RHIC)實驗中雙輕子的產生》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
馮超《高增益自由電子激光新運行機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2014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薛亮博《反物質氦4原子核的實驗觀測及其產生機制研究》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裴昊《基於DNA的功能化納米材料的設計及其在生物診斷中的應用》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鄧海嘯《基於諧波運行的中等能量束團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2012年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希望杯”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徽如右圖所示:
所徽
所徽
標識整體造型質樸簡約、靜動相生、線條流暢,富有動感,具有極強烈的時代感和視覺衝擊力,傳達出了一個現代化研究所的嶄新形象。
線條和環形代表了加速器的兩種基本工作模式。三個弧形線條寓意了應用物理所的三個層次的工作和三個學科領域。弧線暗示著物質的流動,事物的延續。向上突破的造型,猶如一種能量的迸發,衝破束縛,攀登科學的新高峰。又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了應用物理所人積極進取的向上精神。三條色彩從圓環中衝出、象徵著創新、突破和進取。
整體外形好似英文字母“A”和“P”,突出了“應用”(Applied)、“物理”(Physics)所的學科特點——格物致用。
標識以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為主色,一方面體現了應用物理所紅牆綠樹的研究所(科技藍)園區風光,另一方面寓意著應用物理所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向。

研究所精神

奮發自強,求實創新,文明團結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趙振堂
黨委書記趙明華
副所長馬余剛、戴志敏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燕

歷任領導

歷任所長
職務姓名任職時間
所長蘇平1960.11
所長張家驊1981.9
所長程曉伍1984.5
所長楊福家1987.8
所長楊福家1992.7
所長楊福家1996.11
所長徐洪傑2001.5
所長徐洪傑2005.6
歷任黨委領導
屆數職務姓名任職時間備註
黨支部書記蘇平1959.8籌備處黨支部
黨總支書記蘇平1960.8
第一屆黨委書記蘇平1961.1
第二屆黨委書記蘇平1963.10
黨委書記陳子云1970.11文革期間
黨委書記韓志青1973.7
第三屆黨委書記韓志青1978.6
第四屆黨委書記程國藩1981.4
第五屆黨委書記馬群1984.6
第六屆黨委書記巴延年1986.12
第七屆黨委書記晏秀英1993.1-1996.11
第八屆黨委書記沈文慶1997.10
第九屆黨委書記陸曉峰2002.1未設副書記
第十屆黨委書記陸曉峰2006.3-2008.9未設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李燕2008.9副書記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