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龍

劍龍科動物

生活在中國的沱江龍與同時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劍龍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沱江龍從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長著15對三角形的背板,比劍龍的背板還要尖利,其功能是用於防禦來犯之敵。在短而強健的尾巴末端,還有兩對向上揚起的利刺,沱江龍可以用尾巴猛擊所有敢於靠近的肉食性敵人。

簡介


沱江龍的頭顱骨低矮而狹窄,背部高聳,四肢結實,臀刺與尾刺可能覆有角質,尺骨短而厚重。沱江龍的脊椎沒有可供肌肉附著的長神經棘,因此,沱江龍可能無法用後足站立。
沱江龍的背板可以用於吸收陽光,它們就像太陽能板那樣,能夠吸取熱量。當背板中血液的溫度升高時,熱量就通過血管流遍全身,幫助沱江龍提高自身身體溫度。

外形


沱江龍
沱江龍
沱江龍具有一個小而扁的頭,嘴的前半部分沒有牙齒,後半部 分有一些小型的頰齒。沱江龍從頸部、背脊到尾部長著至少15對骨板,頸部的圓形骨板到了背部就變為長三角形狀了,這些骨板比劍龍的骨板要尖利,主要用於禦敵。沱江龍短而強健的尾巴末端還有兩對向上揚起的骨釘,它會用尾巴猛力打擊來犯之敵。

顱骨與牙齒


與其他劍龍科恐龍一樣,沱江龍的顱骨很狹長,比劍龍的稍大一些,其末端是無齒的細小嘴喙。頜中兩側的頰齒呈棱形,小而有脊狀突起,很適合咬食葉子。豐滿的雙頰在進食時也許能防止食物由口中掉落。

尾部


沱江龍與其他劍龍類恐龍一樣,尾巴末端都長有向外突起的四根細長的圓錐形骨釘。這些成對的骨釘顯然是所有劍龍科恐龍禦敵的主要武器。沱江龍體形較大,行動緩慢,且不太聰明,當遇到攻擊時,可能只能站在原地用長著尖刺的尾巴去擊打敵人。這種尾巴可能是草食性恐龍在進化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特別的“裝備”。

生活形態


沱江龍經常會在灌木叢中穿行,尋找茂密的蕨類蘇鐵作為自己的食物。當找到食物時,它有可能會依靠後肢直立起來,把前肢搭在樹榦上,用嘴去獲取植物。

消化系統


沱江龍進食時,先用角質喙剪切下較硬的植物,將其塞進口中,之後再用小而有鋸齒的頰齒將植物磨成糊狀吞咽下去,由發達的腸子進行消化。沱江龍的消化系統比較發達,能很好地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因為只有消耗大量的食物才能滿足其龐大身體所需,所以它很大一部分時間都花在找食物、進食和消化食物上。

化石的出土


1974年,重慶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四川省自貢市附近的五家壩進行了系統的挖掘工作,進過三個月的挖掘,清理出了重達10噸的骨骼化石。這些標本經過中國古生物學家董枝明教授研究,其中的部分化石被複原出了四具恐龍骨架,其中有一具就是沱江龍的骨架。這具骨架是亞洲有史以來所發掘到的第一具完整的劍龍科恐龍骨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