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佛爺山的結果 展開
- 四川省萬源市名山
- 山西省翼城縣名山
佛爺山
山西省翼城縣名山
佛爺山是翼城縣東部的一座名山,屬中條山脈,地理坐標為東經35°,北緯112°,海拔1800餘米,面積約萬餘公頃,山上最高氣溫20℃,最低—10℃,霧期不超過一個月,這裡森林茂密,覆蓋面積達80%以上,除有大面積的松樹林外,還有許多奇花異草,自然風景十分優美。
佛爺山風景區內,東面有遼寨河,西面有張馬河,常年流水潺潺。山頂有一清泉,水質甘冽,清澈透明,景區空氣清新,沒有污染,主峰佛爺山,西面有娘娘嶺,南面有七座仙女峰,北有五龍山,東有尖山。從主峰向四面眺望,山連著山,峰連著峰,在秋高氣爽的晴朗日子,登上佛爺山可以看日出,滾動的火球從巒峰間突突升起,蔚為壯觀。此處是翼城境內,除舜王坪之外的又一處集避暑、度假、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憑藉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
佛爺山
佛山西的張馬河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在很早以前,離張馬河3里地的黃家鋪村有個老人叫黃玉清。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老人聽見門外有人叫他。出來一看,只見月光下站著一匹毛色火紅的金馬駒。他正想上去看個仔細,誰知那馬駒卻揚起銀蹄狂奔起來。他跟著馬駒一直追到了佛山的山腳下,河溝里突然裂了一個口子,金馬駒縱身跳了下去,裂口馬上合攏。他隱隱約約聽馬駒說:“回去吧!辛苦的老人,你會有好報的!”由於溝底突然張開了口,又有神馬縱身躍人,所以這條河從此就喚成了張馬河。
佛山宗教底蘊豐厚。巔頂廟宇始建於宋,中興於明,昌盛於清。據清雍正年代《重修聖洞神記》載,佛山原有武當廟,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康熙五年(1666)新建山門及兩座廟宇。前廟為祖師王殿,崇祀真武大帝;后洞供奉玉皇、觀音、地藏、太山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聖母、後土等。雍正十一年(1733),道人王正享(俗稱王斗爺)鑒於祖師王殿已經修葺,而後洞凋零,故整理后洞,采裝聖像,予以重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翼城縣正堂童學濤更名后洞為佛山寺。咸豐十年(1860),翼城、沁水兩縣又共同捐資對整個廟宇進行了維修。
佛山廟宇為僧道合一的建築,是翼城佛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古時每逢四月初八廟會,翼、沁兩縣十社村民敲鑼打鼓,搖旗撐傘雲集於此,僧、道兩門抬龍王神像,朝山取水,法教金磬,梵咀課誦,整座佛山人頭攢動,異常熱鬧。據傳,在佛山求佛求葯非常靈驗,舊時方圓百十里常有到此求佛許願者。據民國18年《翼城縣誌》記載,清代,該山有坐虎道人(上吳村人)遁跡,修身養性,往來騎虎。柏道人(浮山人)在此隱居,持齋募化,重修廟宇,並坐化此山。浮山諸生為其立碑,詞日: “一人仙境,襟懷不猶。乾坤朗朗,歲月悠悠。
佛爺山
2006年,黃家輔村馬家溝李振山籌資開發佛山旅遊景區,經市、縣有關部門同意,將該景區定位為:臨汾市佛道文化展示區,翼城縣探幽避暑勝地、登高健身樂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點開發景點有南天門攀登步道、佛山寺、佛塔、武當廟、探幽避暑度假村、桃花園林、山頂觀日台、遼王營寨、塢嶺大捷紀念館等。同年,《佛山景區旅遊規劃》經縣政府批准立項,景區建設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