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刺魚

三刺魚

三刺魚(學名:Gasterosteus aculeatus)為刺魚科刺魚屬的魚類。分佈於美洲沿岸和亞洲沿岸、太平洋北部以及黑龍江、圖門江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歐洲。

形態特徵


背鰭Ⅲ,11-15;臀鰭Ⅰ,9-11;胸鰭9-10。腹鰭Ⅰ-1。側線骨板31-34。鰓耙21-26。椎骨30-32。
體長為體高4.4-4.8倍,為頭長3.2-3.7倍。頭長為吻長2.6-3.3倍。為眼徑3.6-4.1倍,為眼間距2.6-2.8倍,為尾柄長2.4-3.0倍,為尾柄高7.4-8.1倍。
體細長,側扁,尾柄細窄。頭大,吻不突出。口中等大,端位。兩頜有尖銳小齒。鰓蓋膜連於峽部。鰓孔小。體側骨板背腹軸長,連續排列至尾柄部。背鰭基部附近、鰓蓋上方背部及胸腹面也散有小骨板。體側骨板中央突起,尤其在尾柄部更為明顯,形成脊狀突。側線完全。背鰭前具遊離鰭棘3個,第三棘最小,第二棘最長,約等於第二背鰭高。第二背鰭與臀鰭相對,起點路前於臀鰭。胸鰭大,側中位,其後緣通常超過腹鰭基部。腹鰭有1鰭棘。尾鰭短,稍呈截形。
背部淺青綠色,體側銀白,后腹部及背部散有不規則的淺色縱斑紋。生殖季節雄性眼呈青綠色,一背部體例變深且胸腹面有鮮紅色婚裝。

生活習性


三刺魚是小型魚類,體長不超過15厘米,這種魚的雄魚是築巢的能工巧匠,親魚們洄遊到江河合適的地點后,雄魚就忙碌地用嘴銜來水草的細莖,由自己腎臟分泌的黏液將水草細莖粘織成精緻的魚巢。
三刺魚為河口性棲居種類,成魚生活在海的沿岸及江的潮汐區。成魚以水生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為食,亦食落入水面的昆蟲。
巢築好后,雄魚要把自己打扮得體色鮮艷、儀錶端莊才去向雌魚“求婚”,有趣的是,雄魚在向雌魚“求婚”時,還要跳“蛇形舞”,它跳著歡快的“舞步”,慢慢將雌魚引向巢邊。有時為了爭奪“新娘”,雄魚和雄魚之間要進行一場殊死的搏鬥。

生活環境


三刺魚
三刺魚
全世界大約有12種刺魚,屬刺魚形目,刺魚科,主要棲息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刺魚的體型較小,身體細長,一般最大不超過15厘米。有些生活在淡水中,有些生活在海水中,有些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存。刺魚的特點是背鰭前面有兩根或多根能活動的棘刺,腹部只有一根棘刺和一小片鰭刺,身上無鱗,但體側常有骨片保護。刺魚生性活潑。刺魚以它們特殊的方式而著稱,每年春天是它們的繁殖季節。每到這個時候,雄魚全呈現出明亮的紅顏色。刺魚也是出色的建築師,它們用自己身體分泌出像線一樣的粘液把一些植物材料粘合在一起,築成非常奇特的巢。然後連哄帶騙地把雌魚趕進巢中產卵,接著使其受精。進入巢中的雌魚不可能一條。卵產下來以後,雄魚就是它們的忠誠看者和保衛者,直到小刺魚長出來。

分佈範圍


美洲沿岸和亞洲沿岸、太平洋北部以及黑龍江、圖門江等。

種群現狀


三刺魚
三刺魚
比較常見的刺魚有幾種。三刺魚有3根脊骨,幾乎分佈在北半球的各個地區,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能找到。它的體長大約在5—10厘米之間。九刺魚大小和三刺魚差不多,它的脊骨更多,發布地區也相當廣。其他還有北美洲的淡水溪刺魚,棲息在北美洲海洋中的四刺魚,歐洲海岸的十五刺魚。

保護級別


無鱗甲三刺魚數量稀少,屬瀕危動物。

繁殖習性


3-4月間成群上溯至江下游及和附近交流相連的淡水泡沼或小河道,在細紗礫泥地質、微流水的場所產卵。卵球型,卵徑不超過2毫米,色淺橙黃。懷卵數少,體長72毫米的個體,懷卵479粒。受精卵在水溫15-19℃時約需7-10天孵出。幼魚體長13毫米時背鰭出現鰭棘,15毫米時體側開始出現骨板。渾春河口三刺魚偽產卵期為4月中旬至6月。產卵時,雄魚先在微流沙泥底處選擇好位置,利用胸鰭挖成直徑4-6厘米、深1-2厘米的產卵床。此時,雄魚腎臟分泌一種粘液將搬至產卵床的水草壓實,然後作成內徑3-4厘米、出入口約1厘米的產卵巢,雄魚自築巢起約2-3日築完。產卵一般在白天進行,雌魚一次產卵50-150粒,產完後由巢口游出,然後1尾或數尾雄魚人巢放精。產卵持續數日,許多雌魚可在同一巢內產卵,巢盛卵數可達600-700粒。產卵后,雄魚護卵。並不斷用胸鰭向巢內沖永,一直至孵出幼魚才停止這種供水行動。這時雄魚改用嘴把游出巢外的幼魚吸入巢內,以防禦敵害的侵襲。當體長20-30毫米時,幼魚開始離巢,在當年的夏秋季入海。成魚交配后,隨降海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