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街
陝西省西安市轄街
東大街,西起鐘樓,東至長樂門(東門),因在鐘樓之東而得名。為鐘樓至長樂門,長2150米。它是以鐘樓為中心輻射的四條大街中最長的一條。東大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這條大街的變遷過程,可以說是西安城市發展史的縮影。
隋開皇二年(582年)文帝建造大興城時,這條街是通過新建的子城東城牆中門的大街,由於其位於皇城東牆南門景風門內外兩側,所以被命名為景風門街,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末年,先是黃巢起事,后是連年混戰,長安城被焚掠破壞,滿目瘡痍。城大人稀的長安城不利於防守。為適應軍事上防守的需要,當時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對長安城進行改築,放棄了破敗不堪的外郭城和宮城,重修皇城,稱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長安城。新城東西兩側築萬年、長安兩個縣城,成為母子三城拱衛之形制,此街分為城內外兩段。縮建后的新城東門僅留了一個景風門,作為新城的東大門。城內至元代仍稱景風門街。
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把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第一次在歷史中出現。隨後,明太祖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鎮守西安。同時下令在西安營建規模龐大的秦王府並擴建西安城,其中拆景風門東移1300米建東門,始統名東門大街。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東大街600年歷史。到了清朝順治年間,因明秦王府蕭牆改築滿城(供滿族人居住),此街被稱為順城街。
1911年10月22日,西安革命黨人最先響應武昌首義,滿城被戰火焚毀。革命領導人張鳳翙任陝西省大都督。他憑藉官府的力量,利用拆毀滿城殘餘房屋的木料和拆除滿城南牆的磚,對東大街進行了較大整修。這次整修有兩大特點:一是仿照日本街市木結構房屋的樣式(因他早年曾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東大街兩邊修建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供出售或出租,有的是下店上庫或前店后家。這些樓房的高低尺寸和南北距離,都基本一致,各十字路口的屋角,都是傳統的中式飛檐。二是門面每9間為一組,整齊劃一。每戶之間都有火檐牆(防止一家失火,殃及鄰家的一種高出屋檐的磚牆,即防火牆),沿著火檐牆,在各商戶之間屋檐下順勢搭出來形成的走廊,又起到了遮風擋雨的功效;同時,火檐牆的下方,每組房相隔處均砌有一圓頂形門洞,也讓各個商戶的走廊連成一體,便於顧客行走。最令人稱道的是,人們在這沿街凸出來的火檐牆壁上端修砌出各種上大下小、形狀各異的裝飾磚雕,其雕工精緻,修飾華美,既有幽蘭綻放,也有祥雲飄浮,成為街頭一景。然而,讓人惋惜的是,隨著城市變遷和改造,這些火檐牆已蕩然無存。
1927年,改名為中山大街,1953年改為東大街,1966年曾一度稱東風路,1972年仍恢復為東大街。
老西安的東大街長度2150米,寬度達30米,是當時西安城內乃至西北地區最寬敞的街道。
2008年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對東大街進行綜合整治改造,由碑林區政府具體組織實施。為此,碑林區委、區政府將東大街綜合改造納入到2008年碑林區八個重大項目之一,改造后的東大街將成為西安一條文化底蘊深厚、建設風格獨特、商業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備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將成為現代城市中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人氣的經濟細胞聚合體,成為西部商業的航母。
東大街風光
東大街,西起鐘樓,東至長樂門(東門),因在鐘樓之東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