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麥隆獅

喀麥隆獅

喀麥隆獅(學名:Panthera leo kamptzi)原亞科,現為塞內加爾獅種群之一:雄性體重達到150-200千克,體長(不含尾巴)1.7米。毛髮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長有很長的鬃毛,可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

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出現於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

形態特徵


喀麥隆獅
喀麥隆獅
喀麥隆獅是獅子的原亞種之一,現為塞內加爾獅種群之一,雄獸的頭體長一般在1.6-1.7米,雌性頭體長1.5-1.6米;雄性平均肩高90cm,雌性平均肩高度80cm;雄性體重150-200千克,雌性體重100-180千克。雄獅有鬃毛,而雌獅沒有。獅子是群居的貓科動物,雄獸普遍的要大於雌獸。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獅子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母獅的耳朵基本是短短的半圓。獅子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
獅子的毛髮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長有很長的鬃毛,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一般被認為是用來保護雄獅脆弱的頸部以及吸引雌性,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的雄獅,常常更能吸引雌獅的注意。

生活習性


獅子通常群居生活,一個獅群約有8到30個成員,平均為17頭。其中往往包含連續的幾代雌獅,至少一頭成年雄獅和一些成長中的獅幼仔。雌獅構成了獅群的核心,它們極少離開出生地。獅群包含2頭成年雄獅,但是肯定只有一頭是領頭的。成年雄獅往往並不和獅群呆在一起,它們不得不在領地四周常年遊走,保衛整個領地。一般它們能夠在獅群中做幾個月到幾年的頭領,這要看它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擊敗外來雄獅。
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以及1至2隻雄獅組成。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獅群的大小取決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往往比較大,因為那裡的食物充足。
獅群會盡量避免與其它獅群遭遇,雄獅通過咆哮和尿液氣味標記領地。它們一般會在每天晚間狩獵前和黎明醒來開始活動前咆哮一番。獅群的領地範圍大小不等,邊界用排泄物劃分。有時相鄰獅群間的領地有時會交疊。非洲獅的領地往往和斑鬣狗、豹等猛獸交叉,其間競爭不可避免。領地中豹、野狗等處於壓制地位,佔有數量優勢的斑鬣狗群有時挑戰數量處於下風的雌獅群並且殺死它們。
獅群中,雌獅們是主要的狩獵者。雌獅往往集體圍獵,獅群成員們分散開圍成一個扇型包圍一群獵物,把捕獵對象圍在中間,然後從各個方向接近,獅群的捕食對象範圍很廣,常捕殺非洲水牛瞪羚,長頸鹿,但它們更願意獵食體型中等偏上的有蹄類動物,比如斑馬、黑斑羚以及其他種類的羚羊。

分佈範圍


分佈於喀麥隆的約科,薩納加河上游。

繁殖方式


喀麥隆獅
喀麥隆獅
母獅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每次可能有1-6個幼仔(通常是2-4個)。幼仔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有赭石色的斑點,特別是腹部和腿上。幼仔們在四周大的時候開始嘗試吃肉,通常是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長到6、7個月的時候,它們就基本斷奶了,這時候身上的斑點也慢慢消失。幼仔一般會隨著媽媽長到2歲左右,這時候雄性亞成體就面臨嚴酷的獨立問題了。而要到性成熟,雌性得長到2-3歲,雄性則要5-6歲。

種群現狀


獅子最大的天敵是現代人類和鬣狗群。人們的獵殺,棲息地喪失,使所有的非洲獅亞種都面臨生存危機。非洲獅還要面臨疾病的困擾。爆發在草原上的傳染病能在很短時間內奪去數萬頭動物的性命,例如肺結核和貓類艾滋病(FIV)。

保護級別


全部非洲亞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