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絲綿的結果 展開

絲綿

傳統手工技藝

絲綿是一種蠶絲製成的綿絮、被用材料,是用繭表面的亂絲加工而成。古人在衣服裡面充以絲綿,作為禦寒之衣,或者做成蠶絲被。

絲綿製作是漢族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餘杭絲綿製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了唐代,浙江絲綿被列為貢賦;從宋代起,浙江上調的絲綿佔全國上調的三分之二以上。據清《嘉慶餘杭縣誌》記載,餘杭獅子池“以其水繅絲(含制綿)最白,且質重雲。” 2007年,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位於浙江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塘北村。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還有餘杭區餘杭鎮、運河鎮。 2009年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的重要代表性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釋義


烏鎮絲綿
烏鎮絲綿
詳細解釋
用下腳繭和繭殼表面的浮絲為原料,經過精練,溶去絲膠,扯松纖維而成。保暖性好,供作衣絮和被絮之用。
漢 王充《論衡·別通》:“內中所有,柙匱所贏,縑布絲綿也。”《南史·梁臨川靖惠王宏傳》:“帝與 佗卿 屈指計見錢三億餘萬,餘屋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朱沙黃屑雜貨,但見滿庫,不知多少。”

歷史


絲綿最早是用來製作冬衣,古代漢人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如果是冬天,袍內應絮綿。顏師古註:“漬繭擘之,精者為綿,粗者為絮。今則謂新者為綿,故者為絮。”簡單地說,就是以下腳繭和繭表面的亂絲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絮狀物,好一點的稱為綿,次一等的稱為絮。
西漢絲織業已很發達。織物生產中,一般以上等蠶繭用於紡織,以次等蠶繭製作絲綿。戰國兩漢出土文物有鳳鳥花卉紋綉淺黃絹面綿袍、小菱形紋錦面綿袍、羅地“信期綉”絲綿袍、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西漢印花敷彩紗絲綿袍、絹地“長壽綉”絲綿袍、素絲綿袍等等。南北朝時,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唐人冬季穿綿袍,加綿十兩。襖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綿八兩。綿袴,也稱復袴,加綿六兩。這是冬裝。唐人所說的“綿衣”“綿袍”都指絲綿。白居易新制布裘》詩:“桂布白似雪,吳綿軟如雲。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得瑟他新做的綿袍,外面用的是潔白的桂布,裡面絮吳地產的絲綿,非常暖和,即使是嚴冬臘月,也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