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魚科

燈籠魚科

燈徠籠魚科(Myctophidae):燈籠魚目燈籠魚亞目的1科,因體上有能發出晶瑩奪目光澤的小圓形發光器、形似燈籠而得名。本科魚類通稱燈籠魚。

種類及分佈


有30餘屬230多種,從北極至南極所有大洋均有分佈,通常生活在溫暖海域的表層及次深層;中國約有15屬60多種。

體態特徵


體徠長形,側扁,腹部圓。頭大,吻短且圓鈍。上頜骨細長。口大,口裂長,口角可達眼后緣的遠後方。兩頜具有弱齒。體被較大的圓鱗或櫛鱗,容易脫落。側線完整。背鰭約位於體中部;脂鰭小;通常臀鰭比背鰭長,起點約在背鰭末端的後下方;胸鰭細長;腹鰭短,腹位;尾鰭深叉形,尾鰭的上下具有柔軟或堅硬的副鰭條。
燈籠魚科
燈籠魚科
燈籠魚科魚類是深海魚中運用本身的發光器或發光腺體來發光的代表,其腹部,甚至於頭部都有成群、成行或單獨的小發光器。燈籠魚科和同目的新燈魚科比較下,燈籠魚科魚類的頭部較圓而大,臀鰭起點在背鰭基下方或略後方,而新燈魚的頭較小而尖,臀鰭起點在背鰭基之後。燈籠魚又區分成燈籠魚及珍燈魚兩個亞科,瓦氏角燈魚屬於燈籠魚亞科,它與同屬其他種燈籠魚主要的不同在於:發光器的位置,以及尾上與尾下的發光器並沒有黑緣。註:它的體積不大.

例證


中國常見種有燈籠魚屬中的芒光燈籠魚,體被櫛鱗,臀鰭上方發光器3個,排列略成一直線,體側後部發光器位於脂鰭基的下方。金焰燈籠魚,體被圓鱗,鰓蓋上方有鋸齒狀的突起,體側後部的發光器在脂鰭的前下方。以上兩種魚類一般體長不超過 100毫米,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南海。底燈魚屬中的七星底燈魚在中國是東海沿岸常見的小型魚類,體長20~40毫米。棲息於水深15~40米海區,攝食浮遊硅藻和甲殼類。秋冬季為漁汛的旺期。
燈籠魚科
燈籠魚科
生態大洋中層,卵生,浮遊動物食性

商業價值


燈籠魚科魚類是深海中層帶(約200~1000公尺)生物中,種類和數量最大的一群,約佔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利用“聲探法”估計,全球的資源量高達六億噸以上,因此未來可供開發利用的潛力甚大。目前只有南非有進行商業性捕撈,多半用來製成魚漿或魚油使用;不過台灣西南海域的底拖網漁業,特別是在捕撈櫻花蝦時,也常會捕獲大量的燈籠魚,成為東港的漁市場卸魚碼頭上最大宗的下雜魚類,目前多被加工製成飼料,提供養殖業使用。

大洋食物鏈


燈籠魚科魚類體型小、壽命短、數量多,因而成為許多大洋中掠食者主要的攝食對象,譬如:鮪、鰹、鯖、鰺、鰆、鱰、飛魚烏賊,甚至不少海鳥、鯨豚和海豹也是以燈籠魚為其主要食物。從海豚的胃內含物中可以找到許多燈籠魚科魚類的耳石,由此可知有不少海豚都是靠燈籠魚來維生。至於燈籠魚本身則吃以甲殼類為主的浮游生物,在溫帶地區當食物產生季節性變化時,燈籠魚會在食物量多的季節盡量在體內儲存脂肪,累積的能量可供冬末春初產卵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