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2條詞條名為玩笑的結果 展開
玩笑
作家法國米蘭·昆德拉創作長篇小說
《玩笑》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作的長篇小說,1965年完稿,1967年出版。
該作講述青年知識分子路德維克因為與女友開了個玩笑,被朋友澤馬內克陷害,送入苦役營。歸來后他為了報復澤馬內克設計勾引其妻海倫娜。計劃成功后,他才發現:澤馬內克早想拋棄妻子,他的報復成了一個毫無作用的“玩笑”。該作通過主人公的遭遇,揭示出歷史的荒謬性。
![封面](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f/m2fe5f32899c57ee828844616aafc0bc7.jpg)
封面
路德維克兒時的玩伴雅洛斯拉夫的生活中也同樣充斥著孤獨與不確定性。雅洛斯拉夫在少年時曾扮演過國王,騎著馬穿過鬧市。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已漸漸變老,希望兒子可以繼承他的角色,完成他的夢想。然而,最信任的妻子和兒子都欺騙他,他也因此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孤獨與悲涼,一種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油然而生。與此同時,雅洛斯拉夫自小酷愛民族音樂,也一直為自己的夢想在奮鬥。然而,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年青一代都喜愛新的流行音樂,極少有人願意去聽老掉了牙的民歌。為了追逐商業利益,政府對民歌的支持越來越少,這一現狀令雅洛斯拉夫異常痛苦。在小說結尾,雅洛斯拉夫的樂隊在一個酒吧演奏,而聽眾逐漸被低俗的音樂吸引過去,不堪忍受的雅洛斯拉夫感到無比痛苦,最終引發了心臟病而孤獨離場。
第一部 路德維克 | 第五部 路德維克 |
第二部 埃萊娜 | 第六部 考茨卡 |
第三部 路德維克 | 第七部 路德維克,埃萊娜,雅洛斯拉夫 |
第四部 雅洛斯拉夫 |
昆德拉在三十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后,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
路德維克
路德維克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坎坷之後,他喪失了親情、愛情和友情,對這個世界已經徹底失望。重獲自由后,他還是一直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因此仇視身邊的每個人,怨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於他而言,生活毫無樂趣,除了報復,沒有任何其它的意義。因此,考茨卡同情他,“因為,生活在一個任何人都不被寬恕、不許任何人贖罪的世界里,也就等於生活在地獄”。從這個層面上來理解,儘管路德維克還活著,他其實早已被毀滅了。
露茜
露茜也同樣生活在無盡的精神折磨之中,她在被六個男孩性侵后,便將自己封鎖在狹小的思維空間里。她害怕直面過去,不敢再讓自己的性慾釋放。面對深情款款的路德維克的追求,她不願敞開心扉,反而將其視作強盜。後來,在考茨卡的開導下,她才逐漸克服了內心對性的恐懼。然而,考茨卡有自己的家庭,他不能徹底地解救露茜。最終,露茜和一個不理解她的男人結了婚,酗酒的丈夫經常打她,她始終還是無法擺脫命運的悲劇,只能生活在無盡的精神荒原中。
雅洛斯拉夫
雅洛斯拉夫是一個懷舊的人,他的理想是要將傳統的民族樂發揚光大,可是年輕一代人都追求時髦的流行音樂,這讓他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卻被妻子和兒子欺騙,因此精神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精神世界的荒原使他積鬱於內,不能自已,最終在酒吧突發了心臟病。
《玩笑》實際上是以政治為背景,通過主人公路德維克及其友人的愛情經歷和人生旅程,揭示出歷史的荒謬,試圖探尋什麼是“玩笑”和“忘卻”,這是“一首關於靈與肉分裂的傷感的二重奏”。
《玩笑》所包含的劫掠和毀滅遠遠超出了政治和觀念的範疇。這是一種比專制遠遠廣闊的毀滅,比人們所謂的現代“幻滅”要激進得多,因為他倒空了這些物質里的一切思想與存在,毀滅了所有的價值,扭曲了所有的標準,拆毀了所有的涵義,毀滅之後所留下的只有空白、幻影和混沌。在毀滅的名義下,一切生存都會變得微不足道,歷史永遠只是英雄的劍鞘下卑微的塵灰,當滑稽的事實最終為世人所欣然接受,那將是世界給予人類的一個最大的“玩笑”。
歷史就是這樣無情地與人們開著玩笑,並且它不用為這個玩笑所帶來的結果付任何責任。昆德拉的小說力圖展示的存在,就是用可能性去和一次性的生命相抗爭的存在。不論人們做什麼,不管多麼的清晰和謹慎,存在、事物、包括自己的真實都無可挽回地與自己錯過。當人們以為抓到它的時候,它已經換了地點,換了面孔,走到了它的反面,只在自己手間留下了它變了形的外表,有時可怕、有時怪誕。這種存在形式不是現實的“具體存在”,而是一種尚未實現的可能性,因而顯得更加虛無、可怕。
《玩笑》中的玩笑不僅僅是開給路德維克一個人的。有些路德維克的同代人想緊緊抓住昔口的理想和信念,比如埃萊娜,儘管她還在堅持的那經得起任何考驗的政治忠誠已經使她威信掃地,但她仍然堅信那是正確的。這讓讀者很快明白“過去的夢想”讓埃萊娜怎樣可悲地落入陷阱。整整一代人都被歷史嘲弄了,他們對自己年輕時所膜拜的真理和信仰深信不疑,儘管歷史早已換了另一種樣態。如果不是因為相信屬於真理範疇的正義的必要性,或者至少說是正義的可能性,就根本不會想到報復。如果不是因為相信無辜,相信通過簡單的行為就可以得到救贖,也根本不會想到報復。報復—哪怕是像路德維克這種“厚顏無恥、低級趣味”的報復—歸根結底也是信仰的行為。給後人留下的警示便是面對生活中的狂熱,還是要思考一下其中有多少愚昧、虛假、媚俗的成分。
路德維克最終看清楚了所發生的這一切,他的致命傷不僅在於那個玩笑,還在於他想凌駕於時代之上的玩世不恭以及想看透一切的充滿智慧的冷眼。事實證明,他能夠看透這一切,但他自己也無法從時代的漩渦中抽身而出,這就註定他只能被眾人瘋狂推動的巨大車輪碾碎。而那些他一直想枉費心機牢記的錯誤和不公正的待遇,都將被新時代的人們所遺忘,一切復仇、寬恕都將被忘記接管。相對於這個“忘記”的漩渦,他的那點個人恩怨就顯得十分渺小和無力。
結構
小說之中極為緊湊的結構特徵和有意安排的排列原則體現出小說的藝術特點,七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自成一體。每一部分都以它自己的敘述方式為特點。第一部分:連續的敘述(也就是說,各個章節之間有一種因果關係);第二部分:夢幻式敘述;第三部分:斷裂的敘述(也就是說,各個章節之間沒有因果關係);第四部分:復調敘述;第五部分:連續的敘述;第六部分:連續的敘述;第七部分:復調敘述。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視野(從另一個想象的自我的視角來敘述)。每一個部分都有它自己的長度:《玩笑》中的長度順序為:很短;很短;長;短;長;短;長。這種章節與章節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特殊整合使得小說進入了一個長而有序的組合,小說的各個環節通過不留痕迹的拼接而達到一種連貫而順暢的敘述效果。
《玩笑》主要由政治、愛情、哲理三條線索構成,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體察到小說中諷刺、浪漫、思辨等不同的特質,就像交響樂中弦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發揮各自的作用並最終組成完整美妙的樂曲那樣,多種線索彼此交織、又十分和諧。因此,《玩笑》其實更類似於迴旋曲,如果用字母來代替主人公,整個作品呈現為A-B-A-C-A-D-ACB的段落形式,這與鋼琴奏鳴曲等音樂元素是不無關係的。
敘述視角
昆德拉在《玩笑》中主要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整部小說共七章,前六章均為一個人物以第一人稱自述,第七章是三個人物的自述。與全知敘述相比,在第一人稱視角模式下,敘述者以“我”的身份和口吻講述故事,突出了人物的親歷性,使讀者容易產生一種直接接觸故事世界及故事中人物的感覺,從而縮短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增強作品的真實性和生動性。而第一人稱敘述者“我”不論是作為見證人還是作為主人公,總會不時地變換自己的眼光,一會兒以追憶往事的眼光敘述,一會兒又以經歷事件的眼光敘述。這兩種不同的敘事眼光交替出現使第一人稱敘述者分裂為兩處自我:“敘述自我”和“經驗自我”。與這兩種自我相對應的第一人稱視角包括兩個層次:敘述自我的視角和經驗自我的視角。在《玩笑》中,這兩種視角頻繁地交替使用。小說中的人物一會兒敘述現在正在經歷的事情,一會兒又回憶以前的往事,在回憶往事的敘述中,一會兒是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的眼光,一會兒又是被追憶的“我”過去正在經歷事件的眼光。
路德維克可算是小說的中心人物,小說中有四部都是他的敘述。在小說中,他以經驗自我的視角敘述了他回到家鄉三天中所經歷的事情:路德維克約埃萊娜在他的家鄉見面,因為埃萊娜正好周末去那裡出差。他想通過跟埃萊娜上床以此報復她的丈夫,因為正是她的丈夫導致了他的失敗。路德維克的願望實現了,甚至遠遠超出了他的希望:埃萊娜對他產生了巨大的熱情,以至於離開他就無法獨自活下去。但是很快路德維克就意識到自己錯了,他的報復並沒有獲得成功。因為埃萊娜和她的丈夫早已不再相愛,她的丈夫有了新的情人正巴望著甩掉自己的妻子呢。路德維克在失望之餘告訴了埃萊娜真相,埃萊娜絕望得企圖自殺。短短的三天似乎濃縮了路德維克一生的心理變化:對報復的渴望,報復后的滿足,失敗后的絕望。通過第一人稱經驗自我的視角將三天發生的事情逐一加以講述,使得小說保持了傳統的線性結構,使情節進展具有連續性。同時也會給讀者造成路德維克為何會如此仇恨埃萊娜丈夫的懸念,使情節更引人入勝。
在昆德拉創作的眾多經典小說作品中,1965年完稿的《玩笑》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該作是昆德拉小說創作的處女作,出版后隨即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也引發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玩笑》出版后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罄。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玩笑》被列為禁書。
![米蘭 · 昆德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a/mca3f185aae725838b70486e83e78a4b0.jpg)
米蘭 · 昆德拉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罄。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