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葬
生態安葬
生態安葬,就是採用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壁葬、海葬、平地深埋不留墳頭、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
按照民政部的總體規劃,到“十三五”末,在鞏固和提高全國年均火化率的基礎上,較大幅度提高節地生態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初步形成覆蓋城鄉的節地生態安葬公共服務網路,全面實行獎補激勵政策,骨灰裝棺再葬、亂埋亂葬和墓位面積超標得到有效治理,節地生態、移風易俗新風尚成為殯葬活動主流。
北京在節地生態安葬方面,先行先試,2015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按照規劃,到2020年,北京基本實現遺體處理無害化、服務環境園林化,祭祀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環保型殯葬用品廣泛應用;完善生態安葬獎補制度,基本形成惠民殯葬政策體系;力爭骨灰安葬生態化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觀撒散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有墓地的區縣都要建設一處綠色生態墓地示範園。在這個規劃的指導下,北京將全面推進生態葬法改革、推進殯葬設施生態環境建設、推進土地循環利用、推進殯葬設施科技創新、推進殯葬文化建設。
為了倡導節地生態安葬,北京實施了多項惠民政策。比如,骨灰撒海全額免費,財政補貼從原來的2000元提高到4000元,可免費參加撒海活動的逝者親屬名額由2名增至6名。
1、對傳統殯葬習俗的改革,一定不能靠“一刀切”的方式來實現。北京公墓經營機構將秉著“多樣化、可選擇、有鼓勵”的理念,大力推廣節地生態安葬,通過積極引導和激勵扶持,讓大家發自內心地選擇更加綠色生態的方式。
2、積極倡導公墓經營單位設置骨灰深埋、地面不留標記的骨灰景觀撒散區。到2020年,全市所有經營性公墓均應設置骨灰景觀撒散區。
3、鼓勵公墓經營單位創新立體安放形式,扶持引導骨灰牆、骨灰廊、骨灰亭和骨灰堂等立體安放設施建設。經營單位要節約現有墓地資源,採取過渡方式因地制宜建造墓位佔地面積低於0.5平方米、墓碑高度低於0.5米的小型節地葬,提高土地單位面積利用率。
4、提倡和鼓勵建設藝術墓區、景觀墓區。對於租用合同到期的傳統墓穴,應以適當方式進行節地生態化改造,原則上不再以傳統墓穴的形式續租。鼓勵將傳統墓穴進行節地生態化改造。
5、積極推廣使用可降解骨灰盒。到2016年底,各殯儀館要統一收集鮮花、花圈、衣服等物品,在指定的場所統一集中處理。
6、區縣民政部門要引導本地區的逝者親屬就近參加社區公祭、集體共祭等現代追思活動,引導人民群眾逐步從注重實地實物祭掃轉移到以精神傳承為主上來。
2015年,北京市節地生態安葬比率占年安葬量的45.9%。到2020年,全市要實現骨灰安葬生態化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觀撒散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同時,隨著殯葬改革的推進,集體公祭、家庭追思、網路祭掃、鮮花祭奠等更加文明環保的方式將越來越受到推崇。
生態安葬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使安葬活動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近年來,骨灰撒海、深埋和景觀撒散等不佔地的安葬方式,也逐漸為更多人所接受。1994年到2015年,北京共舉辦339批次骨灰撒海活動,1.37萬餘份骨灰撒入大海。骨灰撒海數量從2009年的307份持續增加,2015年突破了2000份,當年的骨灰撒海比例占年火化量的2.21%。
此外,各公墓因地制宜地發展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既適應了“入土為安”的傳統殯葬習俗,又滿足了社會群眾多樣化需求,同時實現了綠色生態殯葬。骨灰牆、骨灰廊等立體安葬設施,也大大節省了骨灰安葬用地。
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區域已經建設成一個集生態安葬、城市綠地、休閑健身、旅遊踏青於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墓園。筆者看到,園內綠植遍布、繁花似錦,假山拱橋相映成趣。骨灰埋於草坪之下,地面上僅留一塊略大於手掌的石碑供親屬祭掃悼念。這種將安葬融於園林景觀之中的做法,凸顯了人文關懷和自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