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燃大士
佛教道教的神話人物
面燃大士也稱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焰口鬼王,俗稱大士爺、大士王,在道教神銜“幽冥教主冥司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或者“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簡稱羽林大神、甶孑大帝,尊稱為普渡公。
不少地方中元節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大士爺,信眾認為,農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台灣嘉義民雄有專門祭祀大士爺的大士爺廟。
合併圖冊
“面燃鬼王”究竟為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他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他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面燃大士
面燃大士
中元節祭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爺,有些慎重的信徒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送其登天。
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有“南無渡孤拔苦阿彌陀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如書“渡孤拔苦”是希望佛祖超度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
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大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