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納德·威爾遜·里根

美國第40任總統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1911年2月6日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坦皮科城。美國傑出的右翼政治家,曾擔任第33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第40任(第49-50屆)美國總統(1981-1989年)。

1928年考入尤雷卡學院攻讀經濟和社會學。1932年先後在艾奧瓦州的WOC廣播電台、WHO廣播電台擔任運動播報員。1967年至1975年擔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1981年至1989年擔任第40任美國總統。

2004年6月5日去世,享年93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里根在電影中的形象
里根在電影中的形象
1911年2月6日出生於伊利諾斯州的坦皮科鎮,中學就讀於附近的迪克森鎮,然後半工半讀完成在尤里卡學院的大學課程。
1920年全家移居到離芝加哥市約90英里的迪克森鎮。
1926年開始利用暑假在當地羅克河邊的洛厄爾水上公園當起了救生員。
1928年到1932年在尤里卡學院主修經濟學與社會學。
1933年時任體育播音員的里根還曾將一名艾奧瓦州的少婦從一名劫匪槍口下救出。
1937年賀茲絲成為紅星,與好萊塢關係密切,即把里根介紹給華納兄弟影片公司,里根從此登上了好萊塢影壇。開始長達27年的“二流演員”生涯。
1937年到1964年一共拍了51部電影,大部分是喜劇和愛情片。
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還擔任過電影演員工會主席和電影工業理事會董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徵入伍,在空軍服役。

從政經歷

青年裡根
青年裡根
1962年改投共和黨,在加利福尼亞權勢集團的大力支持下,棄影從政。
1966年擊敗連任兩屆的派特·布朗,當選第33任加利福尼亞州的州長。
1970年的選戰中成功連任。
擔任州長以後,曾分別於1968年、1976年兩次爭取被提名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都未成功。
1980年再度宣布參加競選。7月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11月4日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
1981年3月30日在華盛頓希爾頓飯店召開的一次勞工集會上發表演講,在他返回自己的轎車時遭到槍擊,胸部受傷,他的新聞秘書詹姆斯·布雷迪和兩名隨行軍官也受了傷。
1984年謀求連任成功。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1986年成功地進行了稅收法典的改革,掃除了許多剋扣制度——免除了數百萬低收入者的稅賦。
里根騎馬
里根騎馬
1989年1月20日里根離職。
1993年裡根獲總統自由勳章。

離任生活

1989年秋天應富士產經集團的邀前往日本進行兩次演說並參加幾次宴會。
1992年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說。

政治舉措


經濟方面

里根與戈爾巴喬夫簽署協議
里根與戈爾巴喬夫簽署協議
里根入主白宮后,以強烈的保守主義傾向重塑美國共和黨,在內外政策上做了較大調整。對內,他改變了多年來美國政府沿襲“新政”的一套經濟政策,奉行“里根經濟學”,主張縮減政府規模和權力,減少稅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明顯地改變了美國經濟長期“滯脹”的局面。對外,他一方面對蘇聯採取強硬政策,大力擴充軍備,利用美國科技優勢,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使美國國防年度預算一度突破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又積極與蘇聯進行談判,他曾與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先後舉行4次首腦會談和會晤,並於1987年12月簽署了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大大化解了核大戰的危機。
在里根當政之時,共和黨得到了振興。在1984年爭取連任過程中,里根憑藉其“美國重新復興”的有力口號和樂觀親民的作風,在美國50個州中的49個州贏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有調查表明,里根是最受共和黨人推崇的20世紀美國總統;民主黨人最喜歡的20世紀共和黨總統。1989年他離任時的民意支持率高達63%,這是自富蘭克林·羅斯福1945年去世以來的最高紀錄。

外交方面

中美建交后首位訪華的美國在職總統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
里根執政的八年,是中美關係最好的時期之一。當時,兩國建交不久,美國國內親台勢力還有很大市場,剛剛正常化的中美關係能否健康成長起來,面臨考驗。里根以自己的政治智慧,排除各種干擾,使美國對華政策基本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
里根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強烈的反共情結,聲稱要“把馬列主義拋棄在歷史的塵埃中”。競選期間,他和美國親台勢力相呼應,抨擊卡特對華政策,聲稱他上台後將重建與台灣的“官方關係”。《人民日報》曾多次發表評論員文章,駁斥里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因而里根上台後,很多人預料由於這一“過節兒”,他的對華態度會比較冷淡。
但正如里根自己所述:“我肯定不是一個僵硬的教條主義者。”“如果以溫和的方式行事意味著更為明智和有效,我肯定是個溫和的人。”里根高就高在他沒有為這一“過節兒”所累,而是審時度勢,及時調整了他的對華政策。上台後,里根逐漸認識到,要對付蘇聯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美國力不從心,需要借重中國。而如果在台灣問題上走得太遠,就會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對,嚴重損害中美關係。
因此他開始把台灣置於美蘇爭霸的全球戰略下考慮,放棄了競選時促使“美台關係”升級的許諾,鄭重表示遵守中美聯合公報。這種務實態度一直主導著里根政府的對華政策。
1984年4月訪問中國,這是他第一次踏上社會主義國家的土地,也是兩國建交后美國總統第一次訪華。這次訪問使他親眼看到了中國,認識到美中雙方存在廣泛的合作領域。回國后,他更加強調美中兩國保持密切關係的重要性。
里根為美中關係的發展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工作。當時,美國雖然表示遵守中美聯合公報,但同時又向台灣出售武器裝備。美國的做法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為避免這一問題妨礙中美關係的正常發展,損害兩國的戰略利益,雙方領導人都希望通過對話找到解決辦法。經過8個月的艱苦談判,兩國終於共同發表了《八一七公報》。美國在原來的立場上作出了較多讓步,例如,規定售台武器的質與量只能逐步下降。
公報的發表,使兩國關係渡過了一次危機。該公報與《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一起,共同構成兩國關係的基石。此外,美國政府又先後宣布允許向中國出口可應用于軍事的技術,取消禁止向中國出口殺傷性武器的規定,在技術轉讓中把中國列入友好的非盟國。科技方面,雙方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科技和教育合作交流協定。在經貿方面,兩國簽訂了紡織品貿易協定、海運協定以及關於衛星發射的備忘錄,到1988年,雙邊貿易額幾乎比里根上台時翻了一番。里根卸任后,中美關係儘管跌宕起伏,但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並達到今天這種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其中有里根的一份功勞。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與鄧小平、李先念等舉行了會晤。里根是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任時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里根表示:美國將履行在三個聯合公報中所承擔的義務,執行“一個中國”的政策。中美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稅和防止偷漏稅等四項協定和議定書,並草簽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親名為約翰·里根(昵稱為“傑克”),他的工作是賣鞋,同時他也是一個酒鬼,他的信仰為天主教。
母親名為內莉·威爾遜·里根,她信仰的是基督教。
哥哥名為尼爾·里根。
育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

情感生活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與南希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與南希
1940年裡根與簡·懷曼結婚,有一女。
1948年由於名氣及地位懸殊,加上志趣差異引起感情不和,兩人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1949年3月與南希·戴維斯相識並相愛。
1952年3月4日在加州聖費爾南多谷的小布朗教堂,里根與南希舉行了婚禮。有一子一女。

健康狀況

1994年11月5日向公眾宣布,患了阿茲海默氏症。
2004年6月4日白宮正式對外宣布里根總統的病情惡化,可能不久於人世。6月5日病逝享年93歲。6月11日里根的葬禮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舉行。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卡特、老布希、柯林頓,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參加了葬禮。

人物評價


《里根傳》作者 H·W·布蘭茲:里根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大於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成就。里根成功關鍵在於他有能力恢復美國人民對他們自己國家的信心。里根也被稱作是“偉大的溝通者”,他是繼富蘭克林·羅斯福之後最具說服力的政治演說家,其演講融合了信念、專註、幽默,同代人中無一能與之比肩。里根傾向右翼,他在美國政壇重振了保守主義,里根在政治理念上是強硬的保守主義。
文史天地》:從平民到總統,里根完美地體現了“美國夢”。里根不僅富有魅力,還能言善辯,演說水平高,話語很有煽動性和感染力。
台灣研究集刊》:相對福特等相對處於弱勢地位的總統,里根是一位有個人魄力和鷹派作風的相對強勢的總統。里根處理與美國政治中的其它因素的關係上,也基本上處於強勢地位。如與媒體和公共輿論的關係,里根處理得較好,他很善於同公眾打交道,也很善於跟媒體打交道。儘管總體上說,里根是一位強勢總統,但絕沒有“帝王般總統”的權勢,相反很多時候,他只是一位說服者,是一位政治掮客,是一位各方利益的平衡器。
美國的歷史學家阿瑟·林克:里根是個直言不諱的極端保守派,長期以來就是共和黨的右翼寵兒。

人物事件


獨特的作風,特殊的魅力
里根從影30年,從政18年,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形成了複雜的性格和特殊的作風。
里根在國會演講
里根在國會演講
里根認為,總統的職務主要是掌管大政方針,無須事必躬親。因此,他十分倚重智囊,避免介入問題的細節。這樣,他這個總統就比其他總統過得都輕鬆。在任時,他平時一覺要睡8個鐘頭,每天的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五(下午到五點半),除周末外,星期三下午他也給自己放假。當總統8年,他有183個周末是在馬里蘭州的總統度假地戴維營度過的,另有345天在位於加州聖塔巴巴拉的農莊度過。
當州長和總統時,他都高度依賴手下團隊,將大部分權責下放,自己制定重大主題,作重大決策。他對政策、法律、軍事和經濟都知之甚少,而且也不想知道。他只把自己看成主角,而不是製作人或導演;他只專心考慮表演,而其他工作則交給助手們去做。
里根思想保守,有時言辭激烈,但行動比較謹慎。他處理問題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必要時能與反對者進行妥協。有人稱他為“現實的保守主義”。這一點在他處理與蘇聯的關係、處理中美關係等問題上都體現得很清楚。
演員出身的里根富有魅力。他相貌英俊,風度翩翩,不管是戴牛仔帽、穿粗布工作服還是穿禮服打領結,都顯得很帥氣;他還能言善辯,演說水平極高,講話時面帶微笑,話語很有煽動性和感染力,被媒體譽為“偉大的溝通者”。1984年大選時,里根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蒙代爾在堪薩斯城舉行辯論。辯論開始后不久,有人間接地向里根問起年齡因素時,里根說:“我不會以我的年紀來作為選戰的議題。我不會以此作為政治目的,來彰顯我的對手的年幼和缺乏經驗。”一句話就把問題擋了回去。談到他的職業時,里根開玩笑道:“政治家不是什麼糟糕的職業。如果你成功了將會獲得許多獎勵,如果你可恥的失敗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書。”在總統競選中,有些選民聽了他的演說后,儘管表示不大同意他的施政主張,但還是投票擁護他當總統。
比儀錶和語言更吸引人的則是里根身上散發出的樂觀精神。他十分幽默,愛說笑話。這讓他獲得了美國選民們的支持,也化解了許多次的政治危機。一次,里根在白宮鋼琴演奏會上講話時,夫人南希不小心連人帶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觀眾發出驚叫,但是南希卻靈活地爬起來,在兩百多名賓客的熱烈掌聲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講話的里根看到夫人並沒受傷,便插入一句俏皮話:“親愛的,我告訴過你,只有在我沒有獲得掌聲的時候,你才應這樣表演。”
里根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注意到了他“開朗的樂觀態度”,使他比前幾任總統更受歡迎。如吉米·卡特時常保持微笑,但卻是嚴肅的笑容,不像里根那樣輕鬆而真誠。里根有一次如此說道:“領導者的教訓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樂於傾聽並了解他人、堅強的責任感和指揮感,並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決定。”
在演藝生涯中,里根一個獎項也沒有拿過,只得過一次搞笑性質的“最糟終生成就獎”。但他演得最成功的角色,恰恰就是他自己。當然,他也有演“砸”的時候。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竟三次念錯稿子,兩次弄錯事實,把“維也納機場”念成“越南國際機場”,把股票上漲“18點”念成“18元”。1988年大選時,在向全國轉播的記者招待會上,里根脫口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斯基稱為“一個病人”。他說錯話有多種原因,有的是由於疏忽,有的是心血來潮忘乎所以,多數情況下是由於缺乏知識,考慮欠周所致。
以其獨特的魅力,里根給他所處的時代留下了烙印。他的總統任期甚至影響了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80年代常被稱為“里根時代”。在里根兩屆任期結束后,與他同屬一黨的喬治·H·W·布希在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里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為共和黨60年來首次成功接任的總統。
里根為何受到美國人的“偏愛”
在罹患老年痴呆症10年後,里根於2004年美國當地時間6月5日下午因肺炎在其加利福尼亞的家中病逝,享年93歲。
里根辭世的消息傳出,整個美國似乎都沉浸在深深的緬懷情緒中。各大電視台從早到晚談論著他,各大報刊罕見地推出大篇幅報道、評論,各階層民眾紛紛舉行各種悼念、紀念活動,連美國政府也給了這位前總統最高的“禮遇”——6月11日,美國政府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為里根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這位第40任總統的遺體在星期五(6月11日)上午被運到大教堂之前放了21響禮炮。出席葬禮的除里根的遺孀南希以及其他家庭成員之外,還有不少國家元首和部長,其中包括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以及與里根私交甚厚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總統布希及4位仍在世的美國前總統等約4000人出席了國葬儀式。自從1973年約翰遜總統的葬禮以來,華盛頓是首次舉行如此規模的儀式。
據統計,為里根送行的美國民眾超過了10萬人。在那段日子裡,電視台播報的來自伊拉克的“壞消息”變得無關緊要,安理會通過的新決議和八國峰會等要聞也無人關心。國葬喚起了美國人的懷舊情結,讓人們暫時忘卻了現實。
許多人感到奇怪和不解:里根不過是一個離開公眾視線達10年之久的前總統,他因何受到如此“厚待”及“偏愛”?
美國媒體在解讀“里根熱”現象時認為,里根重樹了美國人的信心,他的魅力來自平凡,他以自己的人生經歷重新詮釋了所謂的“美國夢”。里根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輝煌的學歷,出身貧寒的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敲開了好萊塢的星光大門;他以廣播員、二流演員的經歷投身政界,歷盡艱辛,曾在美國最大的加州擔任兩屆州長,最終在古稀之年成為美國總統,並以絕對多數贏得連任。里根的一生似乎就是美國精神的典型寫照:從白手起家到名利雙收,從默默無聞到名震天下。他的個人魅力和充沛精力,都讓美國人感到無比自豪。此外,他和第二任妻子忠貞不渝、超越半個世紀的愛情,以及和病魔抗爭多年的故事也被人們傳為佳話。
紐約雪城大學教授湯普遜認為,或許正是因為美國當時在伊拉克遇到眾多麻煩,國人才會懷念更為強勢的里根時代。洛杉磯心理學家布特沃斯也認為,人們對里根國葬所表現出來的熱情,體現出美國人內心深處需要“英雄”。
正如美國人喜歡說的那樣:對死者不能苛求。不管里根執政期間是否有過失誤,人們現在回想起來的,都是他傑出的一面和“美好的舊日時光”。里根國葬“成功轉移”國人的視線,對於在伊拉克進退兩難的布希政府來說,或許正是求之不得的“副產品”。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里根的政策正支配著美國現行的政治框架。對於共和黨人而言,里根和他的傳統已經成了共和黨的指導性的政治方針,美國在任總統布希就任期間的指導原則也是師承於這位老總統。從小布希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以及經濟刺激計劃中都能夠看到里根的影子。
那麼,百年之後,里根還會被視為一個偉大總統嗎?歷史學者和里根研究人士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人們普遍認為,里根儘管影響了他的時代,但他的最大成就可能還是精神上的:在經歷過越戰、水門事件、經濟停滯、伊朗人質危機的創傷后,用他的真誠和樂觀為美國人重振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