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白芨
蘭科白芨屬植物
門中文名 | 被子植物門 |
門英文名 | Angiospermae |
綱中文名 | 雙子葉植物綱 |
綱英文名 | Dicotyledoneae |
目中文名 | 藤黃目 |
目英文名 | Guttiferales |
科中文名 | 蘭科 |
科拉丁名 | Orchidaceae |
屬中文名 | 白及屬 |
屬拉丁名 | Bletilla |
種中文名 | 黃花白芨 |
種拉丁名 | BletillaochraceaSchltr. |
生境 | 生境:常綠闊葉林中,灌叢下,山谷邊石上,山坡,山坡草叢中,陽坡,雲南松林中 |
海拔下限 | 300 |
海拔上限 | 3050 |
是否中國特有 | 是 |
是否引種栽培 | 非人工引種栽培 |
陸生蘭,高25-50厘米。假鱗莖扁斜卵形,具荸薺似的環帶,富粘質。莖直立,粗壯。葉多為4枚,舌狀披針形,長達35厘米,寬15-25毫米。花序具3-8朵花,花苞片開花時凋落;花較大,黃色或白帶淡黃,萼片和花瓣近等,矩圓形,頂端鈍或稍尖,長18-23毫米,背面有細紫點;唇瓣白色或淡黃色,長15-20毫米,中部以上3裂,側裂片斜矩圓形,頂端鈍,幾不伸至中裂片,直立;中裂片比側裂片長得多,近正方形,前端微凹,唇盤上有5條褶片,褶片僅在唇瓣的前部為波狀;蕊柱彎拱,長15-18毫米。
生於海拔300-2600米的山坡草叢中或溝峪邊石上。
黃花白芨
採集在6月以前栽培時,選擇上一年度具有老桿及嫩芽的假鱗莖作種,6月以後,選當年生嫩莖作繁殖材料,試驗研究表明,選用當年生嫩莖作繁殖材料,出苗率達90%以上,且苗木健壯,反之利用老莖作繁殖材料,發芽率較低,且出土的苗木瘦小,多數雖能發芽但出不了土,出苗率只有34%。
選擇海拔600~1500m,土壤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溫暖潮濕、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塊,海拔低的地方宜選擇半陽半陰的地塊,海拔高的地方選擇向陽的地塊。將所選擇栽培地深耕或深挖15cm以上,清除雜草樹根和草根等雜物,將土壤整細耙平,所清除雜物燒成火土肥用於栽培時覆蓋。
白芨繁殖栽培方法一般採用分株繁殖,將整理好的圃地按寬100cm、高10cm起畦,畦與畦間的步道寬25cm。栽植時按株行距25cm×25cm開穴,穴深10cm,將帶嫩芽的塊莖嘴向外置於穴底,每穴按三角形排放3個,然後施足腐熟的有機肥(或農家肥),每667m約2500kg,肥料不要覆壓在白芨莖芽上,以免燒芽,然後填土壓實,有利於次年芽的生長出土,有條件的用火土肥壓實最好。
中耕除草白芨在栽培前2a,除草要求較高,每年除草約6次,第一次在出苗前,可以用殺生型除草劑除草。苗木出土后智能人只能行除草,第二次在4月進行,第三次在5月底6月初進行,第四至六次分別在7、8、9月進行,最後一次除草時將溝中的土澆灑在畦上,有利於防凍。白芨在栽培的第三年除草次數開始顯著減少,第三年人工除草2~3次,第四年只需1~2次,準備採收,此期間不能用化學除草劑,因為其塊莖已長出土面,芽在頭年就形成露出地面變綠,否者塊莖會因葯中毒無收。
追肥白芨喜肥,最好施用有機肥,一般在冬季進行,每年冬季在畦上散一層2~2.5cm厚的有機肥,試驗表明,施肥后的產量是沒有施肥的2.5倍。
排水灌溉白芨喜濕怕澇,長時間乾旱時,要及時澆水,在早晚進行;短時間耐澇,但長時間處在低洼濕地的長勢不好,甚至死掉,要及時排澇。
夏冬防護當海拔在800m以下的陽光直射地區,主要是防日灼,只要在畦的兩邊種上2行玉米即可,玉米的株距為50cm,玉米成熟后,果實可以收穫,但莖稈不能除,要在10中旬后才能砍除。對海拔高於1200m的栽培地,栽植時應將行溝深挖10~12cm,然後施肥覆土鎮壓,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將畦與畦之間的溝內土壤均勻澆灑兩邊畦上,同時可均勻的散一地2~2.5cm的農家肥,也可割雜草、採集枯樹葉等覆蓋防凍。
保護區。
藥用價值
補肺生肌、化痰止血,止血補肺、生肌止痛、潤筋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