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雜交水稻的結果 展開

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領域專業技術刊物

《雜交水稻》創刊於1986年,是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主管、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辦的雜交水稻領域科技期刊。據2020年6月《雜交水稻》期刊官網顯示,《雜交水稻》共有協辦單位15家;雜誌社共有美術指導人員1人。據2020年6月8日中國知網顯示,《雜交水稻》出版文獻共6715篇,總被下載382766次、總被引36322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389,(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387。

投稿須知


某期封面
某期封面
1、篇幅研究論文字數一般不超過8000字,控制在4個版本以下;技術報告不超過2個版,文字在4000字以內;新組合和簡訊不超過1個版本,約2000字。
2、書寫格式a)“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基礎理論”等欄目論文及其它研究論文:中文題名—中文作者及單位全稱(含城市或縣名和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英文題名、作者及單位(含城市或縣名和郵編)—英文摘要(Abstract)和關鍵詞(Key words)。b)“繁殖制種”、“栽培技術”、“國外動態”和“新組合”等欄目文章:中文題名—英文題名—中文作者及單位全稱(含城市或縣名和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c)“簡訊”欄目文章:中文題名—英文題名—正文—中文作者單位全稱、作者姓名。
3、中文摘要和關鍵詞:中文摘要要求對文章涉及的主題範圍,採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結論進行簡要的陳述,一般應控制在150字以內。關鍵詞為反映文章主題內容的辭彙和術語,一般為3-8個。
4、英文摘要和關鍵詞:英文摘要(Abstract)要求對文章的研究目的、範圍、教材、方法和重要結果進行概括性陳述,通過摘要,應能使讀者獲得文中必要的信息。一般要求在300words以內。關鍵詞(Key words)一般為中文關鍵詞的對應英譯文。
5、文內標題:採用頂格書寫,分級層次採用1,1.1,1.1.1,2,2.1,2.1.1……方式表示。
6、圖和表:力求精鍊,凡文字能較簡單地說明的問題,盡量不用圖和表。表格設計應合理,採用三線表形式,表欄間不用豎線隔開,表格不宜過大,欄目總數應不多於15個。圖請用硫酸紙或白紙清晰繪製,比例要協調。“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基礎理論”欄目論文的圖、表中題目以及其他凡有文字出現的地方,均須有中、英文對照。為便於電腦製圖,請附上作圖的原始數據。
7、計量單位:採用我國法定計量單位。
8、參考文獻:僅列實際引用者,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勿列入參考文獻,必要時可在文中加註說明作者、文題和來源。

歷史沿革


1985年9月,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在長沙召開的“六五”科技攻關成果驗收會上,醞釀創辦《雜交水稻》;同年11月,該刊經過湖南省科委審批、湖南省出版局報刊發行處登記。
1986年2月15日,《雜交水稻》出版第1期,標誌著其正式創刊,由湖南省農科院主管、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辦,刊期為季刊,16開本,48頁。
1988年,《雜交水稻》刊期由季刊改為雙月刊,並通過郵局在中國國內公開發行。
1989年,《雜交水稻》重新改為自辦發行;增加了英文目次,部分論文提供英文摘要。
1993年,《雜交水稻》對中國國外公開發行,同年9月28日,獲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1996年,《雜交水稻》主辦單位更改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並對《雜交水稻》編輯委員會成員進行了調整。
1997年,《雜交水稻》改為彩色封頁。
2001年,《雜交水稻》由48頁增至64頁。
2003年,《雜交水稻》改為國際大16開本,由64頁增至80頁。
2005年,《雜交水稻》改為交郵局發行。
2006年,《雜交水稻》改版,版面增加至96頁。
2014年12月,《雜交水稻》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2017年10月,《雜交水稻》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簽署《CAJ-N網路首發學術期刊合作出版協議》,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CAJ-N)正式出版該刊網路版。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 刊登內容
《雜交水稻》主要報道有關雜交水稻遺傳育種、繁殖制種、原種生產、種子營銷與管理、示範推廣、耕作栽培、病蟲害防治、生理生態、生物技術、組合介紹等方面具有一定水平、未公開發表的專題綜述、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總結、高產經驗、新技術、新方法介紹以及學術活動與其他重要簡訊報道等方面的稿件。
● 主要欄目
《雜交水稻》辟有“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繁殖制種”“栽培技術”“基礎理論”“國外動態”“新組合”和“簡訊”等欄目。
2008年,該刊“選育選配”欄目被評為首屆湖南省期刊優秀欄目。
欄目內容
專題與綜述主要報道雜交水稻相關專業領域的最新進展或專題論述。要求作者是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具有多年的研究經驗,熟悉該專業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前沿動態,並對其發展前景具有獨到的見解。論文內容必須是對某專業領域最新進展的歸納總結,要求包含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觀點,而不是他人研究成果或數據資料的簡單堆砌。
選育選配主要報道育種理論與技術、親本選育及組合選配等方面的論文。育種理論與技術方面的論文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行性強,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親本和組合的選育論文要求包括選育背景(目的、意義)、選育過程、特徵特性、適應範圍、繁殖技術(親本)或栽培、制種技術(組合)等內容。
繁殖制種主要報道本地提純繁殖和新組合的制種技術總結及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的試驗研究與應用。技術總結要求以大面積生產實踐為基礎,歸納總結出實用具體的配套技術措施,主要包括親本或組合基本介紹、繁殖或制種表現(生產年度、季節、地點、面積、產量、質量等)、具體技術措施等內容。
栽培技術主要報道新組合的試種示範表現和配套栽培技術總結、栽培技術試驗研究及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技術總結要求以生產實踐為基礎,總結相應的配套栽培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組合的基本情況、試種示範表現(生產年度、季節、地點、面積、產量等)、具體技術措施等內容。
新組合主要報道近3年內通過審定的雜交水稻新組合。文章內容要求包括選育過程、適宜推廣區域、特徵特性、栽培技術和制種技術要點等。
基礎理論主要報道雜交水稻各領域的原創性研究論文,如生理生態、遺傳研究、分子標記和轉基因等生物技術的研究應用等。要求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實用性和較高的學術價值,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貼近生產實踐。
國外動態主要報道中國雜交水稻在中國國外的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情況以及中國國外雜交水稻的發展和研究進展等。
簡訊主要報道雜交水稻及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活動、重大成果信息及其他重要信息等。
● 讀者對象
《雜交水稻》以從事雜交水稻研究、開發、經營、推廣和生產各個環節的人員,包括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種子生產和經營部門、推广部門及生產單位的有關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

人員編製

● 雜誌社
據2020年6月《雜交水稻》期刊官網顯示,《雜交水稻》雜誌社共有美術指導(寧娜)1人。
● 協辦單位
據2020年6月《雜交水稻》期刊官網顯示,《雜交水稻》共有協辦單位15家。
《雜交水稻》協辦單位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種業有限公司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
石家莊市綠炬種子機械廠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
湖南神農大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湖南金源種業有限公司武漢市農科院作物所
湖南郴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西智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2001年9月,由《雜交水稻》雜誌社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共同編輯、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清華同方光碟股份有限公司製作、清華同方光碟電子出版社出版的《雜交水稻》世紀光碟正式出版發行,該光碟彙集了《雜交水稻》自1986年創刊至2000年出版的全部文獻和有關歷史資料,全文收錄該刊論文3000多篇,其中包括所有論文增刊及雜交水稻繁殖制種、組合介紹等各類專輯。
據2020年6月8日中國知網顯示,《雜交水稻》出版文獻共6715篇。
據2020年6月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雜交水稻》文獻量為4094篇,基金論文量為2770篇。

影響因子

據2020年6月8日中國知網顯示,《雜交水稻》總被下載382766次、總被引36322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389,(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387。
據2020年6月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雜交水稻》被引量為19651次、下載量為39682次,根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雜交水稻》影響因子為0.54(農藝學刊均影響因子為0.62),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名第3197名。

收錄情況

《雜交水稻》為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期刊(2019-2020年度,含擴展版)、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2018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知網等網上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榮譽表彰

2000年,《雜交水稻》被評為湖南省首屆“十佳”科技期刊。
2001年,《雜交水稻》被評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2003年,《雜交水稻》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
2007年,《雜交水稻》被評為湖南省第三屆“十佳”科技期刊。
2008年,《雜交水稻》成為“期刊編校無差錯承諾活動”合格期刊,並且被評為首屆全國“編校質量優秀期刊”。
《雜交水稻》為《Caj-cd規範》獲獎期刊。

文化傳統


投稿須知
1.文稿著作權除《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另有規定者外,屬於作者,文責由作者自負。作者應限於參加論文有關工作並能對文稿內容負責者,具體署名人數和順序及單位排名由作者依貢獻自定,但投稿前須徵得所有作者及作者所在單位同意,投稿后不得更改。論文提交該刊發表,一經錄用,論文數字化複製權、發行權、彙編權及信息網路傳播權將轉讓予該刊編輯部。
2.該刊堅決反對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該刊已授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利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對該刊發表的文章進行全面檢測,對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抄襲、一稿多投、不當署名、偽造、篡改等)的文章將進行刪除、並通知作者單位等嚴肅處理。
3.稿件一經刊登,將同時進入網際網路或製作成光碟提供信息服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入編光碟和上網,請在投稿時聲明,該刊將作適當處理。
4.投稿請自留底稿,無論刊登與否,恕不退稿。該刊採用網上平台在線投稿,請作者通過“作者投稿系統”投稿。在投稿成功後會通過電子郵件給作者發送收稿通知。所有投稿的審稿周期將儘可能控制在30個工作日左右,作者可隨時上網查詢稿件的審理狀態。如逾期未收到稿件處理意見,請及時查詢。在此期限內,切勿一稿兩(多)投。通過審稿擬錄用的稿件將按序在紙刊上發表。
5.該刊對稿件在必要時可進行壓縮及修改,如不願改動者,請在投稿時聲明。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主編袁隆平
執行主編廖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