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

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

農作物是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樹木)兩大類。"人以食為天",表達了人與食物的關係,合理的膳食搭配才能給人類帶來健康。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科學的科技生產技術,以及新型工業製造出來的能輔助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

主要種類


農作物
農作物
指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樹木)、工業原料作物、飼料作物,藥材作物等。
能大批長成或大面積收穫,供盈利或口糧用的植物(例如穀物、蔬菜、棉花、亞麻等)。
糧食作物
農作物
農作物
以水稻、玉米、豆類、薯類、青稞蠶豆、小麥為主要作物;
油料作物
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為主;
蔬菜作物
農作物
農作物
主要有蘿蔔、白菜、芹菜、韭菜、蒜、蔥、胡蘿蔔、菜瓜、蓮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萵筍、黃花、辣椒、黃瓜、西紅柿、香菜等;
果類
有梨、青梅、蘋果、桃、杏、核桃、李子、櫻桃、草莓、沙果、紅棗等品種;
野生果類
有酸梨、野杏、毛桃、山棗、山櫻桃、沙棘、等;
飼料作物
玉米
玉米
如玉米、綠肥、紫雲英等;
藥用作物
金銀花
金銀花
有人蔘、當歸、金銀花、薄荷、艾蒿等。

歷史


神農氏
神農氏,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有媧氏之女安登,為少典妃,忎神龍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斲(zhuó)木為耜,揉水為耒,耒耜(lěi sì)之利以教天下,故號“神農”。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龍河馬圖神其應,洩陰陽之秘,奧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曆象以興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結繩(指燧人氏結繩記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傳無懷、葛天、女媧至伏羲,繼承基業),為禮道重人倫,作二十五玹之瑟,龍師紀官。始庖廚,倡六獸,之先帝也。端拱於上,朱襄諸臣分理於下。嗚呼,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因為當時為禪通紀十九氏時代,故伏羲氏禪位於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
伏羲和女媧生少典,少典和安登生神農,神農氏是黃帝同父異母的哥哥。
少典
(ShàoDiǎn):中國漢族人,華胥氏之孫、伏羲與女媧之子、炎帝(神農氏)與黃帝之父。
神農氏出生於距今6000年前至5500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神農氏(炎帝)發明農具以木製耒耜,種五穀。教民稼穡飼養、制陶。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他遍嘗百草,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改善生活。他出現以後,創造了一個新時代。因以農業為主,他的部落稱神農部落,被後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醫藥之祖。被古時候的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書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收錄1500年前中國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配種、釀造、烹飪、儲備,以及治荒的方法,書中援引古籍近200種,所引《氾勝之書》、《四民月令》等現已失傳的漢晉重要農書,後人只能從此書了解當時的農業運作。
玉米栽培技術
玉米種植的土壤需要在秋季深翻,利用冬季的低溫殺滅土壤里的寄生蟲。進入播種期時,才能保證秧苗的成活率。簡單的播種是用鎬頭在高坡地,刨出合適的小坑,澆入適量的水后,等水滲入地表后再點種子,培上土,用腳輕輕踩一下,完成初栽過程,後期根據不同成長階段,在玉米苗一側的邊緣處進行合理的施肥,最後給玉米苗澆上適量的水。大型大面積的播種,需要科學合理的播種前的準備工作,玉米屬於高坡作物,種植時需要壟溝,將玉米種植在溝壟上的平面土壤里。壟上精量點播,一般情況下,播種與施肥作業一次完成,種子和肥料間距應保持在側5cm深3cm。
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植
歐洲和東南亞
農作物栽培的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3500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500年。大多數最先進行作物栽培的地區是半乾旱氣候的江河流域。在歐亞大陸,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後犁地播種;而在中美洲,因為沒有牛馬等,他們的主要作物---玉米。
古希臘和羅馬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希臘人就栽培糧食作物,主要是大麥,還種植橄欖樹、無花果和葡萄,飼養牲畜。希臘人發明了水車用來從低處向高處提水。
古羅馬人
發明了一些鐵制工具,如犁、鐮、鋤等,提高了地中海地區的農業技術水平。他們種植小麥、大麥、穀子、葡萄,飼養動物。公元前200年前,每個羅馬農民都有1.8-6.1公頃土地。在隨後的200年中,富有的人從國家那裡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於是他們就叫奴隸幹活了。
在這段時間裡,國家又立法把富人的土地分給小農戶,但這種改革最後失敗了。公元200年時,很多農民變成了佃農;公元400年時,這些佃農的權利更少了,最後變成了依附於土地的農奴。
中世紀的歐洲
擁有土地的農民把他們的土地又分給他們的兒子。這樣,只有很少土地的農民們就很貧窮。特別是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后,小戶農民不得不把土地獻給貴族來尋求保護。公元1000年到1300年期間,歐洲進入莊園時代,這種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在英國、法國和德國更是如此。
在莊園時代,農奴們生活在地主莊園附近的村子里,為地主幹活。每個農奴耕種5-12公頃土地,重要種植小麥、大麥、豆類、燕麥和黑麥,還安排有休閑土地。這種制度在中國、日本和印度也有。
現代農業
解放后,土地改革后,貧、下中農雖然分得了土地,但因牲畜、農具不齊備,生產經營困難,一遇天災人禍,就出現賣地、借債現象。為防止兩極分化,黨和政府及時領到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1——1955)並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1957)。(註:各地開始時間可能不是很一致,該參考時間為河南省宜陽縣時間)。採取大鍋飯的方式按人口發放口糧,群眾生活十分清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農村逐步實行了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開始是專業承包、聯產計酬,接著推行了統一經營、聯產的勞動責任制。

轉基因


益處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大幅度擴增,農戶種植積極性極高,這反映出農戶對轉基因作物的滿意度,轉基因作物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大型和小型農戶帶來重要的經濟、環境、健康和社會利益。並且種植抗病蟲害、抗除草劑的轉基因農作物可以顯著減少作物生長過程中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

謬誤

幾乎任何來源於動、植物的食品都含有基因,不論基因的來源如何,構成基因的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進入人體后,都會被酶分解成小分子,不可能將外來遺傳信息帶到人的基因組裡。從這個角度上說,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並沒有差別。
迄今為止,有食用有機食品致死的例子,但卻沒有人因為吃了轉基因食物而死亡。與有機食品相比,轉基因產業化20多年來,世界上有3/4的人口是生活在批准種植或進口轉基因的國家,從未發生過一例安全事件,那些著名的“安全事件”,事後證明都是謠言。

現狀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華裔生物學教授李義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近6年的不斷探索,終於在消除轉基因植物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方面獲得突破。他們利用其開發出來的“外源基因去除”技術,成功地將轉基因植物中的外來基因從植物的花粉和種子中徹底清除掉,從而有可能打消人們對轉基因植物安全性的顧慮。有關論文已發表在3月份出版的《植物生物技術》雜誌上。
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
隨著農業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已越來越引起普遍關注,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問題便是其中爭論的焦點。所謂轉基因植物,就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到需要改良的生物體的基因組中,使之產生新的性狀,如抗蟲、抗病、抗旱、抗寒、高產、優質等,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不過,由於轉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可通過植物的花粉或種子等途徑在種群之間漂移擴散,有可能產生超級雜草或使其他植物的性狀發生意外的變化,並給人類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因此,如何解決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就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外源基因去除

技術則為解決這一困擾開闢了有效途徑。該技術的要點是在目標植物中加入了受DNA調空片段啟動子控制的特殊基因,該基因在啟動子的作用下,可根據科學家的意願,在需要的時間和部位上將外源基因和自身從轉基因植物中切掉,從而使轉基因植物的花粉、種子和果實不再含有外來基因,達到用轉基因植物生產出非轉基因食品的目的。李義教授解釋說,比如抗除草劑玉米的種植,在玉米的生長階段,因其根、莖、葉中含有抗除草劑的基因,施用除草劑不會影響其正常生長,保證了其在田中的生長優勢。但當玉米趨於成熟時,預先設計好的基因重組系統便會及時將玉米花穗中的全部抗除草劑基因去掉,既很好地解決了抗除草劑基因的飄移擴散問題,又可以讓消費者放心大膽地食用。他透露,進行試驗的煙草植物數量多達3萬株,外源基因去除效率達到100%。
李義教授的研究團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國際轉基因研究領域引起了強烈反響,著名專家和學者紛紛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技術在解決由轉基因植物導致的環境問題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上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在生物能源、果樹栽培、花卉種植、糧食和蔬菜生產等方面擁有巨大的商業應用價值。

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土豆
轉基因土豆
人們把那些果實無法留種繁殖的植物,稱為“轉基因植物”,沒有種子的水果和果核成型不良的水果,植物成熟透了而無種子的蔬菜。雖然是當年的種子植物,但是無法發芽育種的堅果類食物。無法用正常方式繁衍後代的畜牧稱為“轉基因畜牧”。把那些用“轉基因食物材料”做出來的食品稱“轉基因食物”,以及加工食品工藝中,添加了能促使食物基因轉變成對人體有傷害的物質,食品中添加了化學轉基因的添加劑之後做出來的食品。這些因素是“轉基因食品”詞語由來的原因。
例如,那些超級變異的細菌繁殖,它們消耗掉了食物原有的營養成分,用這種帶有細菌毒素製作出的食物,食品、藥物。以及所謂的寄生蟲繁殖,使植物、畜牧、食物帶有了對人體有隱形傷害的植物、食物。用錯誤的育種方式,使植物或畜牧失去了正常繁殖能力的做法等。食物中原本對人類身體有益的基因被轉變成了對身體有傷害的基因,這些才是“轉基因食物”對人類產生傷害與危險的根源。

研究進展


2018年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員領導的團隊發現GRF4生長因子在提高水稻和小麥氮肥利用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探索出糧食產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步提高的新路徑。較高的GRF4表達水平可以促進植物根系的氮肥吸收,增強葉片光合作用,促進灌漿及胚乳中干物質的積累,進而增加農作物產量。名古屋大學松岡信教授認為,此發現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提供具有重要育種利用價值的新基因資源。

相關條例


2020年3月17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在國務院第86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安全問題


毒性
許多食品生物本身就能產生大量的毒性物質和營養因子,如蛋白質抑製劑、溶血栓、神經毒素等以抵抗病原菌和害蟲的入侵。現有食品中毒素含量並不一定會引起毒效應,當然如果處理不當,某些食品(如木薯)能引起嚴重的生理問題甚至死亡。在轉基因食品加工過程中由於基因的導入使得毒素蛋白髮生過量表達,產生各種毒性,從理論上講任何基因轉入的方法都可能導致遺傳工程體(GMO)產生不可預知的變化,包括多向效應。
食品過敏性
食品過敏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據估計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兒童患有食物過敏。轉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斷以表達特定的蛋白,而所表達的蛋白如果是已知過敏源,則有可能引起人類的不良反應,即使表達蛋白為非已知過敏源,但只要是在轉基因作物的食用部分表達,則也需對其進行評估。

植物防蟲


每年的4、5月份,都是小麥拔節孕穗、果樹開花及蔬菜生長的重要時期,也是開展各類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的關鍵時期。
1、小麥病蟲防治
農作物
農作物
小麥主產區要抓住晴好天氣,組織農民群眾重點防控好小麥條鏽病白粉病、蚜蟲等易發、常發病蟲害,提高植株抗逆能力,確保小麥生長安全。同時,小麥穗期將至,可指導農民群眾合理選用高效殺蟲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等混配劑進行田間噴霧,預防並減輕小麥病蟲害、乾熱風及倒伏等造成的危害,同時噴施壯穗靈,強化農作物生理機能,提高授粉、受精質量,增加千粒重,提高小麥產量,確保小麥生長安全。
2、果樹病蟲防治
果樹主產區要以防治腐爛病為重點,在果樹主幹上及時塗抹護樹將軍消毒殺菌,防治防止腐爛病發生,並有效開展各項植保工作。同時,應指導廣大果農採取多種措施防凍保果,抵禦花期凍害,如對受凍果樹要及時清理受凍花枝,結合追肥灌水或噴施葉面肥,恢復並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逆能力。
蟲害
蟲害
3、蔬菜病蟲防治
蔬菜主產區應強化棚室管理,著力防控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葉霉病、疫病等病害。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棚室內溫度和光照強度,防止設施蔬菜遭受凍害和發生病害。二是增強植株抗逆性,通過合理灌水、盡量早摘果實、天氣轉晴后噴施葉面肥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進而提高其抗性。三是及早預防病害,儘可能採取煙霧劑和粉塵劑防治,以降低棚室濕度,防止病害擴散蔓延。要加強病蟲監測,密切關注病蟲發生動態,及時搞好大田防治。
農作物
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