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四月三周兩天的結果 展開

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是由克里絲蒂安·蒙吉執導,安娜瑪麗亞·瑪琳卡、弗拉德·伊凡諾夫主演的劇情片,於2007年8月27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羅馬尼亞法律將墮胎視為違法行為的情況下,一位女學生在閨中密友的幫助下仍然執意進行墮胎手術,結果引發了一系列可怕後果的故事。2007年,該片獲得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
處於共產主義最後統治時期的羅馬尼亞,墮胎仍然名列法律明令禁止的範疇,嘉碧塔和歐蒂莉亞兩個女大學生是閨中密友,而嘉碧塔的意外懷孕導致她必須想辦法非法墮胎。
在一家廉價旅館里,兩個年輕的女孩子與非法墮胎醫生貝貝先生會面。然而她們能夠支付的手術費用卻無法滿足這位墮胎醫生的要求,為了讓自己好朋友順利墮胎獲得解脫,歐蒂莉亞不得不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代價來滿足醫生,而四月三周兩日,正是嘉碧塔從懷孕到墮胎的時間總長。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歐蒂莉亞安娜瑪麗亞·瑪琳卡
嘉碧塔華斯露
貝貝先生弗拉德·伊凡諾夫
阿迪亞力山德魯·波托西恩
Dr. Rusu伊昂·薩普達魯
Unireal Hotel receptionistTeodor Corban
Night receptionistTania Popa
BenzanirulDoru Ana
Domnu' Bebe's motherEugenia Bosânceanu
Adela RacoviceanuMarioara Sterian
Dora - Colega de caminMadalina Ghitescu
PortarIon Grosu
Dr. Radu Adi Carauleanu
Female soldierMonica Alexandrescu
DanielaMihaela Alexandru
Tatal GabiteiCostica Babu
MartuConstantin Bojog
Marie-Jeanne RusuCristina Burbuz
Mrs. AldeaGeorgeta Paduraru
MedicinistulCristian Ciuzan
Barbatal din statieAlexandru Conovaru
Dr. RacoviceanuEmil Coseru
Dr. AldeaGeo Dobre
AhmedHazim E'Layan
MilitianRobert Emmanuel
Receptionara UnireaLiliana Mocanu
Adi's mother呂明妮塔·傑爾吉烏
Female soldierSimona Stoicescu
CarmenSanziana Tarta
MireasaAdina Cristescu
BisnitarulCalin Puia

職員表

製作人克里絲蒂安·蒙吉、Oleg Mutu、Daniel Burlac、Alex Teodorescu
導演克里絲蒂安·蒙吉
副導演(助理)Radu Barbulescu
編劇克里絲蒂安·蒙吉
攝影Oleg Mutu
剪輯Dana Bunescu
選角導演Catalin Dordea
藝術指導Mihaela Poenaru
服裝設計Dana Istrate

角色介紹


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
歐蒂莉亞
演員 安娜瑪麗亞·瑪琳卡
大學生,嘉碧塔的舍友,阿迪的女朋友。她的同屋室友歐蒂莉懷了孕,於是她從朋友、男友阿迪那裡籌集了很多肥皂、香煙、現金。由於羅馬尼亞的法律視墮胎為違法行為,她與嘉碧塔私下找了赤腳醫生貝貝先生,但是卻因為沒有錢而與貝貝先生發生了性關係。 
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
嘉碧塔
演員 華斯露
大學生,歐蒂莉亞的朋友。加碧塔得知自己意外懷孕,然而法律禁止私自墮胎,因此她只好和歐蒂莉一起在外租房,並偷偷去找江湖醫生打胎。然而墮胎面臨的巨大風險不僅僅出在生理上,她還要面對整個社會道德的無形壓力。 
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
貝貝先生
演員 弗拉德·伊凡諾夫
為人非法墮胎的醫生。歐蒂莉亞到會合點去見他時,他顯得很不高興,因為他要求雙方在一個精準的時間點上會合,而歐蒂莉亞卻沒有做到。接著,他就要求和歐蒂莉亞發生關係,不然他就不能做手術。 
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
阿迪
演員 亞力山德魯·波托西恩
歐蒂莉亞的男友。為了幫助歐蒂莉亞,他借給了歐蒂莉亞一些現金。之後,他與歐蒂莉亞一起參加他媽媽的生日晚會,卻發現歐蒂莉亞陷入了情緒不安之中。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名稱獲獎方獲獎情況
2007年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四月三周兩天》獲獎
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四月三周兩天》獲獎
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法國國家教育系統電影獎《四月三周兩天》獲獎
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四月三周兩天》獲獎
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克里絲蒂安·蒙吉獲獎
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安娜瑪麗亞·瑪琳卡提名
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克里絲蒂安·蒙吉提名
2008年第33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四月三周兩天》提名
第65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四月三周兩天》提名
第52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歐洲電影《四月三周兩天》提名
2009年第二十三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四月三周兩天》獲獎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四月三周兩天》改編自真實的事件。導演創作該片的靈感來自 羅馬尼亞禁止墮胎的法令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在1966年之前,墮胎在羅馬尼亞是合法的,但是在1966年,羅馬尼亞政府頒布了禁止墮胎的法令。這個法令頒布后,很多羅馬尼亞婦女在沒有任何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懷孕,從而導致羅馬尼亞的人口也隨之增加,而該片的導演克里絲蒂安·蒙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的。導演希望通過該片透視20世紀80年代羅馬尼亞的社會生活,並呈現在墮胎法令的重壓之下,人們在生活中處處妥協的態度。
拍攝過程
在《四月三周兩天》開拍前半年,劇組仍未獲得投資。於是,導演克里絲蒂安·蒙吉採用了邊拍邊籌錢的方式拍攝該片。克里絲蒂安·蒙吉和攝影師Oleg Mutu在拍攝該片時使用了三原色,而畫面的背景則採用了灰色。為了體現迷惘女孩面臨墮胎時的茫然和混亂,克里絲蒂安·蒙吉運用了長鏡頭來表現人物對白及內心。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名稱備註
Saga Film (I)製作公司
Mobra Films
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ématographie(CNC)
McCann-Erickson
Mindshare Media
Romanian National Center for Cinematography
Romanian Television
Televiziunea Romana (TVR1)
Fundatiei Anonimul
IFC FilmsGolem Distribución S.L.發行公司
IFC First TakeImagine Films Distribution
人造眼Lucky Red
Baba FilmsLumière
Bac FilmsMars Production
Cinema MondoPachamama Cine
Comstock Ltd.Seasonal
ConcordeSwallow Wings
EurekaTélémünchen Group
第一出版(香港)有限公司Mindshare Media 

上映日期

時間國家時間國家
2007年6月1日羅馬尼亞2007年11月1日俄羅斯
2007年6月6日義大利2007年11月1日荷蘭
2007年6月30日捷克2007年11月10日德國
2007年7月19日波蘭2007年11月15日瑞典
2007年8月29日法國2007年11月16日丹麥
2007年9月14日羅馬尼亞2007年11月23日墨西哥
2007年9月19日比利時2007年11月30日瑞典
2007年10月18日澳大利亞2008年3月1日日本
2007年10月19日英國2008年4月18日哥倫比亞
2007年10月25日希臘2008年7月31日秘魯 

影片評價


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是一部張力十足的電影。在影片中,導演反覆運用平穩簡約的手法,依照場景的變換順序,把幾個閉合的段落交代給觀眾。在片中樸實的對話里,依然蘊藏著足夠的戲劇張力。而影片中少量的外景則使用了手持跟拍,劇烈的晃動把室內空間中壓抑已久的情緒徹底釋放,突出了兩位女主角心中極力擺脫困境的焦躁感。影片中的生活是醜陋和枯燥的,然而導演卻要在這種生活中去挖掘懸念和堅強。影片唯一的高潮來自於結尾處,長鏡頭下積攢的焦灼在烏蒂拉衝出戀人家門時爆發,此時屋內的沉默比門外的喧鬧婚禮更讓人欣慰,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絲解脫后的空虛。(《新民周刊》評)
該片關注女性,影像風格質樸,有一段表達女主人公彷徨心境的搖晃鏡頭尤其讓人讚歎。影片誠實、純粹地展現了人們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協的生活狀態;此外,該片也具備了羅馬尼亞電影的基本特點:使用長鏡頭,冷靜克制地用鏡頭記錄一切,以及非常自然的台詞念白。克里斯蒂安·蒙久所寫就的精巧劇本將整個故事組織得很好,並且讓這部電影成為羅馬尼亞影片在世界影壇再一次崛起的明證。(《石獅日報》、《廣州日報》評)。
該片以一位女生的視角,用平實的鏡頭把一個有關墮胎的故事在銀幕上娓娓道來。也正因為如此,樸素的攝影手法和那些令人震驚的現象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影片仿若地殼深處涌動的岩漿,雖然被岩石包裹,但是卻爆發力十足。片中演員的表演也很出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飾演歐蒂莉亞的瑪里卡。她不但把劇本上的台詞變成有力的念白,還通過個人表演把人物內心的掙扎充分表達了出來,而飾演嘉碧塔 的演員華斯露也把女主角不顧一切結束磨難的感覺表達得很好(《廣州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