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旱船
潢川旱船
潢川旱船是流行於潢川及其附近地區的一項傳統民俗舞蹈,深受當地人喜愛的一種舞蹈形式。
旱船是全國各地普遍流行的大舞種。潢川縣的民間舞蹈旱船別具一格,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獨到的表演技藝。潢川的旱船又名划旱船、花船,也叫採蓮船、雙划船、龍船等,形式繁多,其隊伍之大、節目之多,是其他舞種可望不可及的。關於旱船的起源,據《太平廣記》載,旱船在唐代已流行。宋代四水潛夫所輯《武林舊事》“舞隊”中也有“旱船”之名。潢川旱船源於何時,無史料可考。2009年3月,民間舞蹈旱船被公布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旱船的內容及演出形式旱船顧名思義,指“旱地的船”,模仿船在水上行走。船為竹制,用布蒙紮成船形。坐船人叫“船娘子”,都為女角色,把船吊背在人身上,或夾在腰間。一人撐船,撐船者都為男角色,叫丑角,也叫“船拐子”。旱船最基礎、最簡單的形式是一人坐、一人撐,二人表演,在船的前後左右還相隨若干人,形成各種形式。旱船通常都是情緒舞,表達人們節日歡快的心情,表現人們的愛情生活,但也有帶情節的,表演一個故事,如《青蛇白蛇鬧許仙》、《天仙配》等。旱船的形式豐富多彩,從船的形狀、乘坐方式上可分為如下幾種。1.龍船:表現龍舟競渡的場景。2.雙坐船:即一船坐兩人。如表演《白蛇傳》故事的雙人船。3.雙划船:雙划船又分為兩種形式,其一是一個人撐兩隻船,其二是一船一拐和另一船一拐一起舞的形式。在使用道具上,有用篙和槳的區別,篙比槳長一些,握持方法也不同。篙為長竹竿,槳為木製、塗漆、畫水紋。二者都繫上紅綢裝飾,從船篙船槳的使用分出不同流派。
旱船的組織結構、船隊的構成極其豐富,藝術形式多姿多彩。常見的有幾十種。如:二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三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或伴娘、或男青年)一;五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一、花挑(或花傘)二;六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一、伴娘一、花挑二;七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一、伴娘二、男青年二;八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一、伴娘一、花挑(或花傘花籃)四;九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一、伴娘二、花挑(或花傘)四;十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一、伴娘一、花挑四、花傘二;十一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一、伴娘二、男青年二、花挑四;十三人船隊:船娘一、船拐一、丑婆一、伴娘二、男青年二、花挑四、花傘二。凡此等等,不一一備述。旱船在表演形式上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古裝、戲曲裝、現代裝扮等。
它表演的節目更多,如表達一定內容有故事情節的,代表性節目有《水漫金山寺》、《游西湖》、《天仙配》、《打漁殺家》、《趕會》、《小二姐趕集》、《夫妻觀燈》等。旱船節目更多的還是跳“擺場”,演出的技藝高、難度大、時間長。“擺場”就是旱船拜門,或夜裡下大場時,主人家用桌子、椅子、燈籠、蠟燭、封子(紅紙里包上若干現金鈔票)和香煙,在地面上擺出各種陣勢,讓旱船按約定俗成的走法,跳完擺場,取走封子和香煙。這類節目最多,農村也最喜愛,代表節目有:《獨龍過江》、《獨龍戲珠》、《二郎擔山》、《孫猴子戳馬蜂窩》、《孔明祭碑》、《北斗七星》、《天五行》、《地五行》、《中五行》、《四季發財》、《招財進寶》、《五子登科》、《南斗七星》、《三道河》、《九道河》、《五猴》、《八仙過海》、《翻天印》、《猴子撈月亮》、《九龍盤斗》、《雙划橋》、《三條板凳二道河》、《過昭關》、《七十二個梅花樁》等,大概有一百多個,都是經常演出的傳統節目。
旱船的節目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有的節目演出時間長達四五個小時。旱船的演出形式一般為三種:第一種是出場就跑場子,跑幾下就停下來唱,唱幾段結束,這是一般表演程序;第二種是出場跑幾步,就停下唱,這是過街、拜門時演出程序;第三種是“下大場”,演出程序分四個段落:出場亮相、跑場子、演唱、跑擺場。旱船很少念白,唱時領唱、齊唱都有,通常為幾個人的大齊唱。跑場太累,則由除船娘、船拐、丑婆外的其他人演唱。拜門小場活,則靠船拐、船娘子二人領唱,眾幫腔。旱船的唱腔很多,許多民間小調都可以唱。在民歌分類時,很難把生活小調和燈歌分清楚。旱船常用的曲調有:《花鼓燈調》、《鏡子照才郎》、《旱船調》、《秧歌調》、《打長工》、《幫工調》、《掐荊芥》、《十把扇子》、《接乾妹》、《大玉面郎》、《鬧元宵》、《十二月花名》、《八仙慶壽》、《孟姜女哭長城》、《秧麥調》等。在民間舞蹈中,它演唱的曲調最廣泛。
旱船的風格特點:旱船屬大道具類舞蹈,它受道具船的限制,一切動作都模擬船的動態,舞蹈動作也都是船工勞動姿態。旱船的“旱”字,不僅有與水對立的旱地之意,在潢川也有個“焊”住的含義,即擱淺,俗稱“卧泥”。雖然《火馬》、《跑驢》、《花車》、《春牛》也有“卧泥”動作,但旱船“卧泥”的起船卻有自己的特色。旱船的舞台調度有其獨特風格,它有大量跑大場名堂,大幅度穿插、繞圓、弧線運動,小場調度變成了來回直線運動。另外,船本身自轉特別多,拜門下場都採用船身自轉這一手法,整個動作線流量大,動律流暢,氣魄雄偉,一瀉千里。因為活動量大、跑場多,所以,有人乾脆叫它為《跑旱船》,突出了“跑”字。唱腔多也是旱船一大特點。民間舞大多是一個舞種唱一至兩個曲調,每個舞種都有自己的燈歌,有的即便多用幾個曲調,但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旱船則不然,基本上什麼歌都能唱,任何曲調都可應用(當然,旱船也有自己常用的基本曲調)。新中國成立后,街頭旱船隊還演唱過《社會主義好》等歌曲舞曲。旱船的演員可多可少,伸縮性很大。船隊編製靈活性大,兩個人是個船隊,十幾個人也不多,多少人都可以跳,這在其他舞蹈中是少有的。旱船的基本角色是一船娘子和一船拐子,而丑婆、丑漢、伴娘、響子、花傘、花籃、花挑、花扇有多少人都可以上,組織演出十分方便,動作簡單,跑場容易。正因為如此,它發展快,觀眾多,歷千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