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七一三事件

澎湖七一三事件

澎湖七一三事件背景為白色恐怖首宗,也是牽連人數最多的第一大案。發生在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軍事冤案事件,當時稱呼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匪諜案,現稱山東學生流亡事件,或七一三事件,被定位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亦為白色恐怖時代受害人數最多的單一事件。

事發背景


事端於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國府計劃遷台,五千多名的山東省流亡學生在煙台聯合中學校長張敏之帶領下追隨投奔,原望遷台繼續學業,但因入台管制而暫轉澎湖,假馬公國民學校成立「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
不意國民黨軍因內戰兵員漸耗,而韓鳳儀在澎湖, 既自慮勢力弱小, 而嫉忌李振清之得志, 乃與陳復生密謀, 為李振清製造困擾, 韓所屬之三十九師、士卒寥寥可數, 乃趁機假藉理由, 強迫學生, 編入隊伍, 又復虐待學生, 使之恨李振清, 並從中挑撥, 使李對學生印象惡劣。因當時澎湖兵源短缺,澎湖防衛司令李振清希望把學生能編入步兵團。由於學生多不願意,導致在7月13日於澎湖防衛部操場當天發生流血衝突。後來,軍方以逮捕匪諜的名義,拘禁許多人士加以秘密審判,對校長多人處以死刑,有學生被裝入麻布袋丟海,並長期監控其家屬。
此案的失蹤者有近三百多人。事發后,校長張敏之、鄒鑒和五名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王光耀以「匪諜」罪名,被押到台北馬場町槍決。另有2名學生王子彝、尹廣居死於獄中。
作家王鼎鈞曾說:「國民政府能在台灣立定腳跟,靠兩件大案殺開一條血路,一件二二八事件懾伏了本省人,另一件煙台聯合中學冤案懾伏了外省人。」

入伍生髮展


事件中被迫入伍者,之後有數位在台灣軍中升任至將軍,包括王文燮、前海巡部總司令王若愚、前陸軍司令李楨林

平反


儘管在台的山東籍政要想為受害者平反,卻受限於當時白色恐怖時期的時空因素,案件也不為外人所知。1997年,由新黨的高惠宇、國民黨的葛雨琴、民進黨的謝聰敏等立委,藍綠聯手提戒嚴時期叛亂及匪諜案件和不當審叛補償條例,被害人與其家屬始得陳冤昭雪。
2007年,民進黨中常會決議建議政府為澎湖七一三事件興建國家紀念碑,同時在澎防部操場,也就是當年開槍鎮壓的地點舉辦紀念會,但初期澎湖縣政府反對立碑,當時國民黨籍的縣長王乾發表示未聽過此事件。
2008年7月,罹難校長張敏之之子張彤與縣長王乾發達成協議,同意縣府提供觀音亭西側海堤興建紀念碑。將由縣府建設局協助指界、定樁,並提供地籍資料,再交由營建署負責施工。隨後於13日在紀念碑預定地舉行紀念會,說明立碑理念,共同見證歷史。
澎湖七一三事件
澎湖七一三事件
2011年7月13日,台灣軍方首度面對此事件,由趙世璋至到位於澎湖馬公的「七一三事件紀念碑」弔祭此事件之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