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三兄弟
河北美術家會員
王洪德:一九六六年生於滄州,現定居北京;王洪正:一九七二年生;王洪超:一九七七年生,河北滄州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家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
兄弟三人自幼酷愛繪畫,92年拜著名人物畫家黃均先生為師,並得到著名畫家潘潔茲先生的悉心指導。近年來創作的作品,部分被國內外政要、人民大會堂、中國藝術研究院等藏,多幅作品被《北京晚報》《中國書畫報》《青春歲月》等報刊雜誌介紹發表北京、河北等地電視台均做過專題報導。
《花月夜》參加2002全國中國畫展
《家園》參加首屆杏花村中國畫電視大賽(優秀獎)
《浩月融春》參加2003全國中國畫提名展
《爽秋》參加第五屆全國工筆畫大展(優秀獎)
《蔭趣》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清秋餘韻》參加全國小幅工筆畫畫展
《永遠的祈》入選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畫展
《秋意正濃》、《高原之祭》、《尋夢》入選第六屆工筆畫大展(收藏獎)
《暖秋》、《霽月光風》、《清秋放歌》參加和諧家園全國工筆畫展
《幽谷》、《秋涼》參加第七屆全國工筆畫大展
《暮秋幽禽》參加2007全國中國畫畫展
《原野》入選2008全國中國畫展
《故土》、《松鶴圖》、《高山流水》被人民在會堂收藏
《金陵十二釵》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
《秋聲》被上海美術館收藏
《禪》《家園》被中央電視台收藏
《瑟秋》《相伴》被人民日報社收藏
《水月觀音》被紐西蘭總理克拉克女士收藏
2005年應邀在新加坡舉辦王氏三兄弟個人畫展
2007年在軍委辦公廳禮堂舉辦王氏三兄弟個人畫展
王氏三兄弟畫集序
-黃均
工筆重彩傳統技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至唐宋已達到了鼎盛。可是到了元代,由於文人畫的興起,工筆重彩畫逐漸衰落,但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今天這一優秀的傳統畫種都有其不朽之作熠熠發光。工筆重彩畫的衰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畫家多半視力衰退,青年畫家又嫌費時費力,耐不住寂寞,但物極必反,今天我又欣喜的看到從事工筆重彩的畫家逐漸增多,這一畫種必將復興。
王洪德、王洪正、王洪超三兄弟出生在河北滄州,都是年輕的工筆重彩畫家。他們初學於我早年出版的《仕女畫研究》一書,後來又大量臨習歷代名畫,打下了堅實基礎,93年三兄弟同入我門下學畫至今已逾十載,其間促膝長談,切磋不斷,引為快事。三人刻苦好學,遵師重道,含蓄而不張揚,謙虛而不驕不躁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讓我欣慰的是兄弟之間非常團結,這是很難得的。十餘年來,他們成績斐然,新作不斷,我觀之一則慚愧,一則高興,慚愧的是知識所限授之甚少,高興的是工筆重彩畫後繼有人。
洪德初學人物畫,后又致力於花鳥畫的創作,由於在人物畫上打下的堅實基礎,使他的花鳥畫作品更加純厚,精練耐人尋味。更可貴的是,他非常注重到生活中尋求素材,並深入農村對田間的一草一木都精心刻繪,一絲不苟,每當觀賞他的畫作都會有身臨其境的親切之感。那沉甸甸、金黃黃的谷穗,會讓人一下子聯想到農家風情,加上三兩隻靈動的鵪鶉更使畫面增加了一重神韻。他的《梨花麻雀圖》畫的非常生動高雅,圖中麻雀真實而又鮮活,呼之欲出,可見他在寫生中下了很大功夫。《晨露》這幅畫在一池殘荷上端染出一片蒙蒙的霧氣,虛實相應,這也是他在重彩畫技法創新的一個體現。
洪正、洪超以人物畫為主,兼繪山水、花鳥畫,這使他們的人物畫襯景更加豐富、和諧。洪正的《易水寒》畫出了燕太子丹送荊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場景,圖中太子丹及賓客掩面而泣,荊柯昂首高歌,更襯托出英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洛神圖》淋漓盡致的表現了曹植洛神賦中“騰文魚以驚乘,鳴玉鸞以偕逝”和“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的情景,這也體現出了作者的文學修養。
洪超的《唐韻》系列,在背景上把敦煌飛天形象運用的恰到好處,線條如行雲流水,構圖生動而奔放,真乃工筆畫之佳作。《廣廈》是一幅現代體材的作品,圖中彈琵琶少女後面用淡彩襯托出層層高樓大廈,使我們聯想起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這不正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真實體現嗎?
《秋江垂釣》王洪超作品
《品茗圖》王洪超作品
在技法上他們不斷創新,把現代技法與傳統巧妙的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使這一傳統的畫種更加高雅、豐富,雅俗共賞。他們的作品構圖嚴謹,疏密有致,用色或清淡典雅,艷而不俗;線條構勒有力,收放自如,深得用筆之精髓。
古語有“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我祝願三兄弟永遠團結如一人,將工筆重彩技法不斷創新,長遠的堅持下去,祝願你們團結勤奮,勇於進取,在工筆重彩繪畫領域裡永放光芒。
王洪超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