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墩村位於廣東省潮汕地區,地處位於廣東省惠來縣西北部,毗鄰大南山麓下,是紅色革命老蘇區。家庭聚落呈不規則塊狀分佈,是全縣菠蘿的主產地之一,素有“惠來菠蘿第一村”的美譽。圓墩村的方言以客家話為主,也講潮汕話。
圓墩村[廣東省惠來縣葵潭鎮下轄村]
圓墩村位於廣東省惠來縣西北部,犁頭崬南麓,
惠來與普寧的交界處。距縣城22公里。據《惠來縣地名志》 載:圓墩村,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有 張、謝等姓在此定居,因村前平地有一圓土墩,故名“圓墩”。圓墩村的方言以客家話為主,也講潮汕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據《惠來縣誌》載:圓墩村暗控口有
瓷土資源,明成化七年(1472)創建碗窯,曾擴建到七條窯。明
嘉靖年間,黃姓從福建鹽坑派分居遷移至此。逐步擴建村居,形成“黃”姓一族,仍稱舊名。圓墩村聚落呈不規則塊狀分佈,建築為平房式土、石、木結構。圓墩村有古窯址,古圍牆,宗祠、廟宇數座,古巷、古井等。有代表性的古建築,主體及石雕、木刻、畫棟,屋脊嵌瓷等基本完好。圓墩村是全縣菠蘿的主產地之一。圓墩村水果、菠蘿種植由來已久,乃遠近聞名“惠來菠蘿第一村”。由於菠蘿的適應性,抗旱性強,效益高,成為了村民發展山區農業經濟的首選。每年秋收時節,村民們採摘來的菠蘿,堆積如山,有的裝成一筐筐,圓墩村一派歡樂繁忙的景象。
圓墩村[廣東省惠來縣葵潭鎮下轄村]
圓墩村的方言以客家話為主,也講潮汕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圓墩村的中心位置有一座祠堂,是始建於清代的“成德公祠”,是一座結構完美,建築精湛的大祠堂,面積約300平方米。門口的二個石鼓像忠誠衛士般守護著。祠里雕樑畫棟,花卉、蟲鳥、走獸、戲劇人物等石刻木雕圖案,清晰可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圓墩村有幾座
客家大院,建於清代
同治年間,其建築風格稱“宗制龍頭鳳尾”。中間對照,內有九廳,八天井。在最興旺的時代,曾居住17戶人家,100多丁口。大院大門口左側立著二副旗杆夾,是舊時用來樹旗的族座,也正是主人顯赫及尊貴地位的象徵。
作為原青山鄉(惠來客家鄉)下轄村之一的圓墩村,其村民操惠來客家話,也兼通潮汕話(面向村外人)
烈士紀念碑
古時村後山坡,土堆傾斜建造瓷窯,稱東溪窯、北溪窯古窯址。藉助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在當時雄厚制瓷技術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燒制的瓷器外表施有玻璃質釉,品質好,質量優。《惠來縣誌》載:圓墩村的山區澗旁。附近有優質瓷土,有豐富的燃料資源。這裡遺存大量瓷片遺址。圓墩村是革命根據地。1928年古大存、
彭湃及其夫人許玉磬到過此地;同年黃紹就,黃陳娘等同志在新德庵成立農會,配合紅軍攻打甲子鎮、
葵潭鎮。紅軍後方醫院曾設於村側湳池肚。黃陳娘等九十六位英雄兒女長眠於這片熱土上,圓墩“革命烈士紀念碑”於村旁,1979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圓墩革命烈士紀念碑”在村口雷打嶺下。1960年葵潭公社為紀念第一、二次革命戰爭時期,潮普惠執委黃陳娘等九十六位烈士而建。墓前碑文刻有:黃陳娘,圓墩人,出身貧苦,1927年參加革命,任惠來西部特委,主要活動於圓墩、葵潭、兵營、垾塘一帶。1928年春,彭湃率紅四師東下,他組織赤衛隊,協助功打葵潭。1930年6月國民黨剿南山,他正在北溪曲昌祠開會,突受包圍,跳上屋頂,雙槍擊退國民黨的圍剿,后因腿傷遇害。革命據點新德庵,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圓墩村十一世祖鑾公所建,木石灰瓦結構,祀奉著三寶大佛,慈悲娘娘。大殿兩邊建有客堂、禪房及其它配套設施。幾百年間歷經滄桑,幾度興廢。據新德庵內石刻記載:1926年古大存同志曾在此組織農會,號召農民起義,打倒土豪劣紳。大革命時期,彭湃、許玉磬同志在
大南山活動,也多次與新德庵住持陳貴龍接觸。後來,陳貴龍被國民黨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