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奧斯曼帝國第34任蘇丹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II.AbdülHamid,1842年9月21日—1918年2月10日)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和哈里發(1876年—1909年在位)。

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統治時期,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繼續受到歐洲列強,尤其是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部教派國家沙皇俄國的侵略和宰割。俄國人為了報復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對其南方斯拉夫諸國的暴政,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后的第二年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像以前一樣,腐朽的土耳其軍隊遭到一系列慘重失敗。到1878年簽署聖斯特凡諾條約時,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他的絕大部分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地區的領土和屬地。對俄作戰失敗后,他解散議會,將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國外。恢復專制制度,建立恐怖統治,推行泛伊斯蘭主義,迫害少數民族。

人物關係


早年經歷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的幼子。在兄長穆拉德五世蘇丹被宣布患有精神病而遭廢黜后(這很可能是宮廷陰謀),在新奧斯曼黨人支持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擁上王位(1876年8月31日)。即位同年12月23日,在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主持下,頒布帝國第一部憲法(又稱《米德哈特憲法》)。
個人簽名
個人簽名

俄土戰爭


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的時候,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奧斯曼帝國對內統治搖搖欲墜,民族矛盾叢生。俄國人借口土耳其政府鎮壓保加利亞1876年4月起義過程中發生了對其南方斯拉夫諸國的暴政,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后的第二年向奧斯曼帝國宣戰。(1877-1878年俄土戰爭)經過三次普列文會戰,俄國-羅馬尼亞聯軍突破了多瑙河防線,前鋒遠達伊斯坦布爾近郊。執政的米德哈特帕夏為挑動英俄大戰,故意在1878年簽署聖斯特凡諾條約。英國果然不能容忍俄國單獨吞併土耳其,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把艦隊開到了伊斯坦布爾金角灣,英俄大戰一觸即發,經德國首相俾斯麥調解,制定了共同宰割土耳其的計劃,保加利亞獨立,受俄國保護,英國取的塞普勒斯,奧匈帝國(1867~1918)把波黑劃為勢力範圍,土耳其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成為名符其實的歐洲病夫。
哈米德在位時奧斯曼帝國的疆域
哈米德在位時奧斯曼帝國的疆域

獨裁統治


對俄作戰失敗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乘機解散議會,停止實行憲法,以作戰失敗的名義將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國外。從此,他深居君士坦丁堡的伊爾迪茲宮,依靠秘密警察維持了30多年的獨裁統治。在法國1881年奪取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名義上的藩屬國突尼西亞,英國1882年佔領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名義上的藩屬國埃及后,他尋求新即位的剛剛統一后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支持,作為報酬,他允許德國修建巴格達鐵路(1899年),在內政方面,他曾經實行教育改革,建立18所職業學校,1900年建立伊斯坦布爾大學,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中小學和軍事學校。他還改組了司法部和發展鐵路和電訊系統。在推行現代化的同時也接受了西方流行的民族主義,對企圖分離的的少數民族進行殘酷鎮壓。1895年至1896年,在西亞的奧斯曼軍隊以裡通外國的名義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第一次的屠殺。儘管面臨著國際上的強烈抗議,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制止這些暴行。對伊斯蘭世界,推行泛伊斯蘭主義,企圖使自己成為廣大穆斯林的精神領袖,藉以提高與西方對抗的資本。
一幅諷刺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屠夫的漫畫
一幅諷刺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屠夫的漫畫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向人們打招呼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向人們打招呼

退位


退位前居住的宮殿
退位前居住的宮殿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國內實行的獨裁統治完全是逆潮流而動,他平庸的才智又不足以領導土耳其走出困境。人們稱他為血腥的蘇丹。他的暴君式的統治導致土耳其人民普遍的不滿情緒,這種情緒支持一個叫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團體的成長。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武裝革命爆發,他被迫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再次召開議會。1909年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廢黜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先被軟禁在薩洛尼卡﹐後轉移至伊斯坦布爾﹐1918年2月10日去世。

軍事思想


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採用大陸軍主義,不信任海軍,認為大規模、昂貴的海軍在俄土戰爭里毫無用處,於是將大部分戰艦鎖定在金角灣,戰艦在及后的三十年裡逐漸腐爛。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后,聯合進步委員會欲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於是奧斯曼海軍基金為了收集公共損獻購買船隻而成立。
軍裝照
軍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