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球效應
拍球效應
拍球效應(Bounce ball effect:拍球時,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拍球效應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壓力越大,人的潛能發揮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壓力較輕,潛能發揮程度就較小。
拍籃球時用得力越大,籃球就跳得越高。這就是“拍球效應”。對學生的期望值越高,學生潛能的發揮就越充分,學生取得的成績也就越高;然而批評學生的不良行為時,教師的火氣越大,學生的抵觸情緒也越強烈。優秀的老師相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因此總是儘可能信任學生,不斷鼓勵學生;而批評則儘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壓力伴隨著人的一生,誰都不可能避免。它就像呼吸一樣永遠存在,只有呼吸停止了,壓力才消失。有壓力才有動力,人要是活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就容易頹廢,就很難有進步,如同水沒有落差就不會流一樣。工農大眾感受更多的是身體的疲勞和生存的壓力,知識分子感受更多的是精神的創傷和發展的壓力。很多研究發現,適度的壓力有利於我們保持良好的狀態,更加有助於挖掘我們的潛能,從而提高個人與社會的整體效率。心理學家對心理壓力、工作難度和作業成績三者關係有這樣的解釋:在簡單易為的工作情境下,較高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佳的成績;在複雜困難的工作情境下,較低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高的成績。比如運動員每到參加比賽,一定要將自己調整到感到適度的壓力,讓自己興奮,進入最佳的競技狀態,如果他不緊張、沒壓力感,則不利於出成績。再如考試時,適度的壓力能調動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興奮,考出好的成績。所以,適度的壓力對於促進社會發展、挖掘內在潛力資源,是有正面意義的。
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當他的貨輪卸貨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時,突然遭遇到了可怕的風暴。水手們驚慌失措,老船長果斷地命令水手們立刻打開貨艙,往裡面灌水。“船長是不是瘋了,往船艙里灌水只會增加船的壓力,使船下沉,這不是自尋死路嗎?”一個年輕的水手嘟囔。
看著船長嚴厲的臉色,水手們還是照做了。隨著貨艙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隨著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舊猛烈的狂風巨浪對船的威脅卻一點一點地減少,貨輪漸漸平穩了。
船長望著鬆了一口氣的水手們說:“百萬噸的巨輪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輕的小船。船在負重的時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時,則是最危險的。當然這種負重是要根據船的承載能力界定的,適當的壓力可以抵擋暴風驟雨的侵襲,但如果是船不能承受之重,它就會如你們擔心的那樣,消失在海面。”
老船長就是運用了壓力效應,才使得人船俱存。那些得過且過,沒有一點壓力,像風暴中沒有載貨的船,往往一場人生的狂風巨浪便會把他們打翻。而那些負荷過重的人,卻不是被風浪擊倒,而是自己沉寂於忙碌的生活。
日本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會人為地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與壓力,比如在嚴冬季節,讓孩子接受一個小時的冷水實驗,增強孩子的耐寒能力與體質,這同時也是磨練孩子心理承受力的訓練。對學生的期望值越高,學生潛能的發揮就越充分,學生取得的成績也就越高;優秀的老師相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因此總是儘可能信任學生,不斷鼓勵學生。朱永新先生也說過,對待孩子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現在流行一種觀點,覺得學生的負擔重壓力大,於是全社會形成一種聲音呼籲要為學生減壓減負。其實,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看待,負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減負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學生學業負擔重,但社會實踐的負擔輕;記憶的負擔重,創造的負擔輕;認知的負擔重,情感的負擔輕。所以,有的地方要加,有的地方要減。有時候負擔重一點,對小孩子來說是一個錘鍊,是一個考驗,在這方面要有正確的引導。我們也要教育學生,學習是需要刻苦的,要面對各種挫折,這樣進入社會以後才能適應競爭壓力。教學上也有類似的說法,一定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過於淺顯的問題不利於學生思維發展、知識的增進、能力的提升,使得學生只是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不前,做的是一種了無趣味的低級的重複。一個攀登者,你讓他總在山腳下繞圈子,甚至連抬頭仰望一下天空的機會都沒有,他還會知道山有多高嗎?對學生的壓力大,是對學生的鞭策和激勵,而不是迎合學生的低級滿足感。
面對壓力,我們要討論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怎樣面對的問題。在眾多的壓力面前,有的人積極樂觀,越戰越強,越挫越勇,不斷成長、成功;有的人卻無所適從,心浮氣躁,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一事無成;也有的身心俱疲,積勞成疾,或重病纏身或英年早逝。這其中的差別只在於你怎麼應對壓力。適當的壓力為生活的助力,過度的壓力卻是生活的負擔。但壓力也不能過大,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也就是說要有節制地、理性地給孩子適當的壓力。如,批評學生的不良行為時,教師的火氣越大,學生的抵觸情緒也越強烈,因而批評要儘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如果發現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我們要幫助學生增強心理保健意識,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克服消極情緒,建立積極情緒;幫助他們改善家庭、學校里的人際關係和氣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提高承受壓力、耐受挫折的能力等等。壓力就像彈簧,如果適當,那麼你越壓,它越反彈,但是壓力過大,也可能會導致它崩潰。比如說,你的學生這次沒考好,你要問清楚原因,如果確實是不用心不努力造成的,你可以表現你的失望,但需要有節制、有目的,而不是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你可以說,我對你的成績很失望,不過我也不準備怎麼批評你,你該比以前懂事了,我只是希望下次能比這次能有所進步。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困難、都需要付出辛苦,我希望你能表現得更優秀,我會盡量幫助你,我們期待你下次的進步等等;如果學生自己已經很自責了,你非但不能打擊,還得鼓勵。
壓力如同一柄雙刃劍,是教育的一門藝術。對於沒有壓力的、還不太懂事的孩子,要有節制地、理性地給他適當的壓力,而不是毫無節制、不理性地、無限制地給他壓力;而對於心理壓力已經很大的孩子,不但不能給壓力,還得想辦法緩解他的壓力。適當的壓力並非不是一件好事,比方現代人普遍感到的生存壓力,可以變成工作的動力,開發我們更大的潛能,推動個人與社會向前走。同樣,適當的壓力可以成為推動孩子學習的動力,但當壓力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負荷時,壓力也會產生負作用。此時,學習對孩子來說已成為被動的行為,壓力越大,獨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創造力越弱。因此,加壓是一門藝術,施加壓力方法不當、發生偏差,不僅無助於學習,還將使孩子形成不良的習慣與心理傾向。壓力加得恰到好處才能產生好的效果。在孩子有潛力可挖卻因惰性或熱衷於其它活動不願向深度拓展之時,就有必要對其施加壓力。人都有積極與惰性的一面,當兩者較量,惰性一面即將佔上風時,及時施加壓力無疑效果最佳。而當壓力超出認識水平而成為一種負擔時,就要及時減輕壓力。
人生不可能沒有壓力。的確,想想並不曲折的人生道路,升學、就業、跳槽,我們人生的每一個足跡都是一次次施壓的結果。沒有壓力,我們的生活也許會是另外一個模樣。當我們盡情享受生活樂趣的時候,應該對當初讓我們曾經頭疼不已的壓力心存一份感激。生活本來就是豐富的,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會一成不變,我們需要一帆風順的快樂,但也要接受挑戰和壓力帶給我們的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