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水村

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下轄村

京水村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曾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都城,還曾設置過京縣,所以這裡古稱京城,流經這裡的一條河史稱京水。

文化


得名

據《滎陽志·輿地》記載:京水是一條古河道,早在北魏之前,京水河道被黃水(今賈魯河上游)所侵奪。古籍《水經注》中也提到“黃水發源於京縣黃堆山(今黃帝嶺),名祝龍泉(今聖水池),泉水沸騰,巨鼎揚湯,西南流,世謂之京水”。京水得名的另一種說法是早在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宋王朝欲把京都遷至鄭州西邊,就把鄭州西三水(索水、須水、黃水)最東邊的一條河改名京水。后三水合流入汴水。宋時汴京的糧草及日用品就全靠汴水的漕運而供給的。因京水流經而命名的村莊,在鄭州有兩個,在鄭州西三十里的叫西京水,也叫小京水。在鄭州北三十里的,叫北京水,也叫大京水。早年的大京水村正處在汴水的上游,北距廣武、南距鄭州、西距滎陽、東距中牟都是三十里,從而這裡便形成了水旱碼頭,是貨物集散地。歷經滄桑,至清朝同治年間,黃河在此不遠處多次決堤。為了河務防護,這裡又成了河道官員及其家屬的生活基地,人口增長迅速,百業一派興旺。民國初年,已有人口兩萬多,成為鄭州北部的第一大鎮。此時的京水鎮,街道寬廣,商店林立,隔日有集,月月有會,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據該村90多歲的老人崔景元說,當時全鄭縣共有四所完全小學,京水鎮即第四完小的所在地。他還記得當時的校歌中唱道“京水鎮前景物好,索須翻銀浪,黃河涌金濤,出哲賢,產英豪,歷代文風高。”這裡唱出了當時京水鎮的人文景觀。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的1938年,蔣介石“以水代兵”命令駐鄭的國民黨軍扒開了花園口大堤。一時黃水滔滔淹沒了豫、皖、蘇三省的40餘縣。處在正對著花園口的京水鎮,一夜之間被黃水沖毀了三分之二。1941年8月侵華日軍在鄭州北郊一帶集結欲分三路圍攻鄭州。駐鄭的抗日部隊經過30餘次的奮戰,於10月31日夜將日寇趕出鄭州城區。潰敗的日軍聚集在京水村一帶,11月30日夜被中國抗日軍隊包圍。又是一夜激戰,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鯉登,日軍損失慘重,此為有名的鄭州戰役。發生在京水村附近的這次抗日戰役,被載入了抗日戰爭的史冊。
如今的大京水村,建國后經過多年的恢復和重建,其中心區域的大村風貌依然顯現。處在城郊接合部的新京水村其繁榮景象遠遠地超過了老京水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