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

馬來群島南端的國家

國名: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 重要節日:獨立日(即國慶日):11月28日(1975年11月28日東帝汶宣布獨立);恢復獨立日:5月20日(2002年5月20日聯合國向東帝汶移交政權日);獨立公投日:8月30日(1999年8月30日在聯合國主持下就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投)。

自然地理


面積14874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端的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等。西部與印度尼西亞西帝汶相接,東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長735公里。境內多山,森林茂密,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山地和丘陵佔總面積的3/4。最高峰塔塔邁勞山的拉瑪勞峰海拔2495米。平原、谷地屬熱帶草原氣侯,其它地區為熱帶雨林氣侯。年平均氣溫26℃。12月至翌年3月為雨季,4月至11月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

人口


約100萬。10多個民族,其中78%為東帝汶土著人(巴布亞族與馬來族或波利尼西亞族的混血人種),20%為印尼人,華人佔2%。主要民族語言德頓語與葡萄牙語同為官方語言,印尼語與英語為工作語言。約91. 4%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2. 6%信奉基督教新教,1. 7%信奉伊斯蘭教,0. 3%信奉印度教,0. 1%信奉佛教。身著傳統服飾的古斯芒 國家政要:總統 若澤·拉莫斯·奧爾塔 (Jose Ramos-Horta) ,2007年5月當選總統;國民議會議長費爾南多·拉薩馬·德·阿勞若 (Fernando Lasama de Araujo),2007年7月宣誓就職;總理若澤·亞歷山大·沙納納·古斯芒(Jose Alexandre Xanana Gusmao) ,2007年8月任職。東帝汶總統、總理遭叛軍襲擊 首都:帝力 (dili),人口16.7萬人(2004年聯合國統計報告)。氣候炎熱,終年高溫,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帝力港是一個深水良港。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地區(Districts):阿伊萊烏、阿伊納羅、包考、博博納羅、帝力、埃爾梅拉、勞滕、利基卡、馬納圖托、馬努法伊、歐庫西、蘇艾和維韋克;區以下有縣、鄉、村。第二大城市包考 (Baucau) 又名薩拉扎爾,位於帝汶島東北部,帝力以東96公里。地處沿海小山谷中,海拔100—200米。周圍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紅色屋頂的房屋掩映其間,各色鮮花常年不斷,風景優美。該市附近設有東帝汶唯一的國際機場。歷史:16世紀前,帝汶島曾先後由以蘇門達臘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和以爪哇為中心的滿者伯夷王國統治。1520年,葡萄牙殖民主義者首次登臨帝汶島,以開展紫檀木貿易為名滯留在那裡,逐漸建立起殖民統治。1613年荷蘭勢力侵入,於1618年在西帝汶建立基地,並排擠葡勢力至東部地區。18世紀,英國殖民者曾短暫控制西帝汶。1816年,荷蘭恢復對帝汶島的殖民地位。1859年葡、荷簽訂條約,重新瓜分帝汶島,帝汶島東部及歐庫西歸葡,西部併入荷屬東印度(今印尼)。1942年日本佔領東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葡恢復對東帝汶的殖民統治,1951年名義上改為葡海外省。1960年,第1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542號決議,宣布東帝汶島及附屬地為葡萄牙管理的領土。東帝汶國防軍 1975年葡政府允許東帝汶舉行公民投票,實行民族自決。主張獨立的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簡稱革陣)、主張同葡維持關係的民主聯盟(簡稱民盟)、主張同印尼合併的帝汶人民民主協會(簡稱民協)三方之間因政見不同引發內戰。革陣於1975年11月28日單方面宣布東帝汶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同年12月,印尼出兵東帝汶,1976年宣布東為印尼第27個省。197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尼撤軍,呼籲各國尊重東帝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自決權利。此後聯合國大會多次審議東帝汶問題。1982年聯大以50票贊成、50票棄權、46票反對,通過了支持東帝汶人民自決的決議。從1983年至199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斡旋下,印尼與葡萄牙政府就東帝汶問題進行了十幾輪談判。 20世紀90年代後期亞洲金融危機和印尼政權更迭后,在內外壓力下,印尼總統哈比比於1999年1月同意東帝汶通過全民公決選擇自治或脫離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聯合國三方就東帝汶舉行全民公決簽署三個協議:東帝汶實行特別自治的憲政框架,東帝汶人民對自治方案進行直接投票的安全安排和操作程序。6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駐東帝汶特派團,負責東帝汶過渡初期工作。8月30日,東帝汶在聯合國主持下就國家地位問題舉行全民公決,45萬登記選民中約44萬人參加了投票,其中78. 5%拒絕自治並選擇脫離印尼。哈比比總統當日表示接受投票結果。投票后東親印尼派與獨立派發生流血衝突,東帝汶局勢惡化,聯合國特派團被迫撤出,約20多萬難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總統宣布同意多國部隊進駐東帝汶。此後,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成立由澳大利亞為首、約8000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並於9月20日正式進駐東帝汶,與印尼駐軍進行權力移交。10月20日,印尼最高權力機構人民協商會議批准了東帝汶要求獨立的全民公決結果。同月,安理會通過第1272號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UNTAET,簡稱聯東當局),全面接管東帝汶內外事務。2001年8月和2002年4月,東帝汶分別舉行制憲議會(議會)、總統選舉。東獨立運動領袖夏納納·古斯芒當選總統。2002年5月20日,隨著首任總統古斯芒的宣誓就職,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誕生。漁民在帝力附近的海邊撒網捕魚 政治: 2002年3月22日,東帝汶制憲議會通過並頒布《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憲法》,東帝汶是一個享有主權、獨立、統一的民主法治國家,總統、國民議會、政府和法院共同組成國家權力機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僅可連任一屆。議會稱國民議會,實行一院制。代表全體公民行使制定法律、監督政府和政治決策權,最少由52名、最多由65名議員組成,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政府由總理、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組成,向總統和國民議會負責。總理是政府首腦,由議會選舉中得票最多的政黨或占議會多數的政黨聯盟提名,總統任命。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由總理提名,總統任命。東帝汶獨立以來,經濟重建和社會發展逐步進行。但由於自然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加之派系鬥爭引發政局動蕩,東帝汶仍屬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此外,因乾旱歉收、失業、貧困等諸多因素,東帝汶社會矛盾依然尖銳,騷亂事件頻發。2006年4月,部分軍人嘩變再次引發當地動蕩,數萬人逃離家園。在東帝汶政府的要求下,由澳大利亞、葡萄牙、紐西蘭和馬來西亞等國軍隊組成的國際維和部隊隨後進駐東帝汶。同年9月13日,聯合國東帝汶綜合特派團接管了駐東帝汶國際維和與治安部隊的指揮權。東帝汶局勢緊張 中國政府派包機撤僑 2003年5月19日,兩名東帝汶人身著傳統服裝在首都帝力街頭敲鼓參加獨立一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經濟:地處熱帶,自然條件較好,已發現的礦藏有金、錳、鉻、錫、銅等。在帝汶海域有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儲量估計在10萬桶以上。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一些地區的居民基本上處於自然經濟狀態,農業為經濟主要成分,農業人口佔東帝汶人口的90%。主要農產品有玉米、稻穀、薯類等。糧食不能自給。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檀香木、椰子等,主要供出口。咖啡、橡膠、紫檀木有“帝汶三寶”之稱。東帝汶境內多山、湖、泉、海灘,具有一定旅遊潛力,但交通不便,許多公路只能在旱季通車。旅遊資源尚待開發。新聞出版:東帝汶有兩份報紙:2002年11月8日東帝汶第一份葡語報紙《帝汶郵報》(Timor Post)發行,日發行量約2000份,系獨立報紙;《東帝汶之聲》(suara Timor Lorosae),用德頓語、印尼語和葡萄牙語發行,日發行量約2000份。東帝汶尚未成立通訊社,主要葡語新聞均來源於葡萄牙盧薩社(LUSA,又名葡通社)。東帝汶國家電台(RNTL),節目覆蓋率9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電視台(TVTL),節目覆蓋率3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電台-希望之聲(RADIO FALINTIL-VOZ DA ESPERANCA),用德頓語和葡語廣播。外交:奉行務實平衡、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重視發展與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亞和亞洲國家的關係,積極建立與美、中等大國的合作,廣泛尋求國際援助,以促進經濟重建。 2002年9月27日,第57屆聯大會議接納東帝汶民主共和國為聯合國第191個會員國。與中國關係: 2002年5月,東帝汶與中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帝汶民主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中國成為第一個與東帝汶建交的國家。2000年1月,古斯芒總統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