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族
馬來族
馬來族(馬來文:Orang Melayu;英文:Ethnic Malay),也稱為馬來人(狹義),馬來西亞華文通常又稱為巫族。主要居住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東部及南部、婆羅洲沿岸、泰國南部。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此外,馬來人一詞,廣義上也可指整個馬來群島的說南島語的主體人群,甚至整個南島語人群。
據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Melayu”一詞可能來自蘇門答臘島上一個約1500年前由來自巴唐河地區及米南加保高原的人所建立的古國--末羅瑜(馬來文亦是Melayu)。末羅瑜遺址位於現蘇門答臘島上一條河上游的支流Sungai Melayu附近。後來末羅瑜被蘇門答臘島上的另一個著名古國三佛齊所并吞。
另一種說法是Melayu這名詞來自印度的梵文中一讀音為Malaya的梵文詞,意思是山或高處。
馬來人自何處來,歷史學界尚無定論。
馬來族
• 分為原始馬來人、古馬來人和新馬來人;
• 分為原始馬來人和新馬來人。
原始馬來人(包括古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新石器時期或者中石器晚期開始,持續數千年。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新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3世紀,社會發展水平較高。
各批馬來人在其分佈地區均留下人數眾多的後裔,不同程度地與當地居民發生混合以及互相混合,現已發展為200多個具有不同族稱的民族,如爪哇人、巽他人、馬都拉人、他加祿人、伊富高人以及馬達加斯加人等。
狹義上的馬來人就是馬來族,指現今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和其他國家以“馬來人”為其族稱的一個民族。多為新馬來人的後裔,社會、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馬來人之間也開始出現差異,各具民族特點。
馬來族佔馬來西亞人口的57%、占汶萊人口的67%、佔印尼人口的7.5%、占泰國人口的3.5%、佔新加坡人口的13%。
馬來族傳統民居
公元前1500年,馬來語的雛形產生於婆羅洲的一些南島民族部落中。他們向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等地擴 張。
2. 7世紀建立室利佛逝王國(也叫末羅俞國Melayu Kingdom,即馬來王國,“Melayu”中國古代翻譯為“末羅俞”,現代翻譯為“馬來”),以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為其中心。室利佛逝王國以大乘佛教為主,是當時大乘佛教的中心,而同一時期的中南半島與爪哇島以印度教為主。同時期的馬來半島北部有狼牙修等國,馬來半島北部地區當時仍然以孟高棉語民族為主。室利佛逝王國以巨港為中心,勢力及於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爪哇島、波羅洲。室利佛逝王國大力推廣佛教、馬來語與馬來文化,並因商業而繁榮。
馬來族的歷史
4. 15世紀,馬來甲王國為葡萄牙人所滅,馬來半島地區分裂為一些小的蘇丹國,其中柔佛王國是馬六甲王國的直接繼承者。馬來半島地區先後淪為葡萄牙與英國的殖民地。
5.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以馬來族為主的馬來半島屬於馬來西亞。而以馬來族為主的蘇門答臘島劃歸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三大族裔:華裔、巫裔、印裔
相較於馬來西亞華人和馬來西亞印度裔,本世紀60年代以前,80%的馬來人生活在農村,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後。馬來人以農業為主,種水稻、橡膠、椰子、咖啡、金雞納樹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術。他們自稱馬來由人。主要分佈在馬來半島中南部和沙撈越地區。多混有華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統。使用馬來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多種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萬物有靈,15世紀末大多改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馬來族有部分人信仰其他宗教,但馬來西亞的馬來族都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組織除南部森美蘭州母系制佔優勢外,一般都為雙系制。漁業和航海業發達。
特殊地位
在《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文下,馬來人和沙巴砂拉越土著擁有“特別地位”(special position),然而此特別地位並未賦予馬來人任何受法律承認的權利。在該條文下,馬來人的特殊地位表現在四領域:保留地、公共服務機構的固打名額、准證與商業執照的固打名額和獎學金與教育領域的固打名額。
與他族關係
近代馬來人與馬來西亞華人曾發生過一次族群間衝突,即1969年五一三事件,部分馬來人持有馬來人至上觀點。
馬來族文化風俗
馬來族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其它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
馬來西亞規定馬來族必須信伊斯蘭教,屬於沙斐儀(Shafii)教派。某些印度教禮儀依然存在,如婚禮的第二部分和國家各種慶典活動之中,猶有其遺風。農村地區的馬來人也保持了土地、叢林有靈的古舊信仰,部分可溯源於印度教;他們常靠巫醫或薩滿教徒治病。
馬來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
汶萊馬來族舞蹈
婚姻傳統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繼承製度均受伊斯蘭律法的約束。
馬來族男女服飾
馬來西亞人的服飾偏好紅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鮮艷的顏色,他們認為黑色屬於消極之色。所以馬來的服飾給你的感覺總是快樂奔放的,處處顯示熱帶風情。馬來族男子平日通常上穿“巴汝”,下身則圍以“沙籠”,女子穿無領長袖的連衣長裙,圍以頭巾,是嚴肅與華麗的完美結合。
去過馬來西亞的人都有生動的回憶。一隊隊身著五顏六色紗籠的馬來婦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鮮花,把馬來西亞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