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種

按照體質人類學劃分的人種

蒙古人種,對亞洲人種的泛稱,是人種劃分中的一個概念,最早由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提出,是他劃分的五大人種之一。後來,該詞成為黃種人的近義詞。

根據美國學者孔恩的觀點,蒙古人種的特徵主要是:淡黃色的皮膚,淺栗色的眼睛,多為黑色的直發,體毛及鬍鬚均不明顯,面部中等,顴骨較平,鼻樑中等,兩眼內角具有特別的毗褶等等。他認為,亞洲蒙古人種又可分為北亞、東亞、南亞三個人種支系。一支北亞人沿阿拉斯加陸橋進入美洲大陸,發展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亞人則擴展到南太平洋諸島嶼。

蒙古人種的概念和高加索人種一樣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種族思維逐漸被拋棄時,它們仍頻繁出現在各種科學與通俗文字里。當代,孔恩對蒙古人種等的劃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也伴隨著各種爭議。

概念演變


1775年,在林奈的四大人種區劃提出40年之後,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在他的《人類的自然變種》一書中,公布了一個新的人種劃分方案,全世界的人被分為五大人種,即: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馬來人種、尼格羅人種(初稱衣索比亞人種)、美洲人種。他及後來的許多人種學家,還嘗試從膚色之外尋找劃分人種的方法,包括頭骨、鼻部、頭髮、眼形、眼色、耳廓外形、牙齒、耳垢、基礎代謝、血型、指紋等等,但運用這些標準均不能進行嚴格的人種劃分。也有體質人類學者力圖證明蒙古人種具有黃皮膚, “黃種人”和“蒙古人種”迅速相結合,成為近義詞。
1966年,美國人種學家孔恩又提出了五大原始人種區系的劃分。其中,第二個人種區係為蒙古人種,又稱亞美人種。他們最初生活在東亞、東南亞、中亞及西伯利亞等地。後來,一支北亞人沿阿拉斯加陸橋進入美洲大陸,發展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亞人則擴展到南太平洋諸島嶼。蒙古人種的特徵主要是:黃色的皮膚,栗色的眼睛,黑色的直發,體毛及鬍鬚均不明顯,面部平扁,顴骨突出,鼻樑不高,兩眼內角具有特別的毗褶等等。亞洲蒙古人種又可分為北亞、東亞、南亞三個人種支系。孔恩的人種劃分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也仍然存在各種爭議。

體質特徵


部分蒙古語族具有獨立的淺色特質(金髮碧眼),是一種獨立的人種特徵;其膚色多呈白色、淡黃色,部分較為紅潤;黑色且較為細直的毛髮,鬍鬚和體毛不發達;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鼻寬度中等,鼻尖點指數中等;眼裂中等,褐色虹膜,上眼瞼褶發達,大多眼有內眥褶遮蓋淚阜;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色人種的顯著特徵之一;美洲印第安人的面部不像北亞說蒙古語族的人的面部那樣扁平鼻根較矮,大多為長顱型,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

分類


遠古時期

遠古,黃色人種主要講烏拉爾語系漢藏語系、蒙古語族(也有學說認為屬於漢語族鮮卑語支A)、通古斯語族(也有學說認為屬於漢語族鮮卑語支B)、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古西伯利亞諸語言)、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南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印第安諸語言、波利尼西亞語族等。

近一萬年前

在近一萬年前,烏拉爾人橫掃烏拉爾地區。但後來,由於烏拉爾人的文化過於落後——比如芬蘭人15世紀才出現國家,他們逐漸被排擠到邊遠地區,烏拉爾人很早就開始和白色人種混血,現代烏拉爾人多是黃白混血種,甚至是白人,他們分佈在烏拉爾地區。主要語言是匈牙利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莫爾多瓦語(不是摩爾多瓦),科米語,阿卡利阿語。

分為十類

烏拉爾地區:
烏拉爾語系;
東亞:
中國(中國人),
朝鮮半島(朝鮮族),
日本列島(大和民族);
北亞:
蒙古語族(也有學說認為屬於漢語族鮮卑語支A);
東北亞:
通古斯語族(也有學說認為屬於漢語族鮮卑語支B);
西伯利亞地區: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古西伯利亞諸語言);
南亞:
南亞類型處在東亞類型和馬來類型之間(這裡的南亞類型指的是南亞黃色人種,不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之間的混血印度人,說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和南亞語系,很多學者認為苗瑤語系、壯侗語系與南亞語系之間有關係);
東南亞:
部分為南亞類型(這裡的南亞類型指的是南亞黃色人種,不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之間的混血印度人,說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和南亞語系)其餘為馬來類型(印度尼西亞語族);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梅里納人為馬來類型印度尼西亞人血統(印度尼西亞語族);
美洲:
印第安諸語言;
大洋洲:
大洋洲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為印第安人血統(波利尼西亞語族)。

誤區


鮮卑源出於周滅商時,商族的卑部族,其隨箕子被封於鮮地后,成為鮮卑,后形成東胡,而因為箕子後到鮮地,箕子到鮮地之後,鮮地改稱朝鮮,這是因為箕子原在陝西合陽縣立有“難國”,而該地域當時叫朝邑,韓城緊挨在其北邊,結果,朝韓二字都從這裡被帶到朝鮮。這就是為什麼東胡拓跋滿洲蒙古鮮卑與朝鮮族的居住地如此之相近的原因。
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古代鮮卑族的後裔錫伯族(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也為黃色人種。
蒙古源出蒙兀室韋,室韋為鮮卑後裔。蒙元時期,突厥蒙古結盟,蒙古的回鶻式蒙古文也來源自維吾爾,所以這段時期少數蒙古人可能和突厥人有混血,但不是白色人種,最多算黃白混血。而魏晉時期的統治家族拓跋氏也為蒙古語族。
分子人類學的意義上來看,鮮卑人和蒙古人的主要Y染色體為C屬於棕色人種的後裔。
總結:西胡維吾爾突厥匈奴屬於白色人種,東胡滿洲蒙古鮮卑屬於黃色人種。因為氣候冷所以蒙古也有金髮碧眼,但是蒙古的金髮碧眼是由於黃色人種遷徙到北亞之後由於後期的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金髮碧眼不是白種人特有,就像白種人裡面也有黑頭髮一樣。黃種人是體質人類學的分離方法,並不是用頭髮顏色和虹膜顏色來劃分的,而是用五官和骨骼來劃分。按照五官和骨骼來劃分華夏、鮮卑、滿洲、蒙古、為同一人種起源,並且出自於同一民族:中華民族。
結論:蒙古源出蒙兀室韋,室韋為鮮卑後裔。蒙古人的體質特徵反映了鮮卑人的體質特徵。少數鮮卑人中所謂的白色人種特徵正是黃色人種體質特徵中的一個獨立類型,並不是和白色人種混血的結果。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及周邊國家發掘的鮮卑墓葬中出土的人類遺骨並無一例具有白色人種特徵的原因(據潘其風、韓康信:《東漢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研究》、朱泓:《從扎賚諾爾漢代居民的體質差異探討鮮卑族的人種構成》、《朝陽魏晉時期鮮卑墓葬人骨研究》(遼寧朝陽為慕容鮮卑的故國)、《人種學上的匈奴、鮮卑與契丹》等書研究成果看,鮮卑人(包括慕容鮮卑)屬於黃色人種),金髮碧眼只是體表特徵,骨骼還是黃色人種的類型。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古書中一再強調某些鮮卑人(如慕容氏)“膚白”(體表特徵),但並未書寫其“高鼻深目”(骨骼特徵)。
先看一段材料:高緯度地區的蒙古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有金髮碧眼的淺色特質,以下簡稱為淺色特質,但非常有趣的是,根據前蘇聯科學家在蒙古國做的研究著作指出,凡是具有這種特質的蒙古人面部和體型表現為典型的黃色人種,但卻有很強的淺色特質,眾所周知所謂的金髮碧眼是由人體的黑色素比例所決定,蒙古人的淺色特質的原理也不例外。但是蒙古人的淺色特質和歐洲的淺色特質有很大的區別,讓蘇聯科學家驚奇不以的是蒙古人的淺色特質在不同年齡段都會有相應的變化,這一特點和歐洲波羅的海類型淺色特質的幾乎無變化的特點是相反的,書中提到有些蒙古人年幼時為淺褐色眼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成綠色,或者會從綠色逐漸變成黃色,發色和眼睛相比更為不穩定,很多蒙古人在年幼時頭髮為黃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色會變成淺棕或灰棕甚至會邊成黑色。有高達將近40%的蒙古人在青春期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淺發色、淺色眼睛的特質,其中將近23%的人較為明顯,大約8%的人淺色特質特別明顯,而且年齡越小,相應的淺色特質就越明顯。
但即使如此,這些人的淺色特質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但同時在一些人身上也有相反的現象,即淺色特質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加強,但大部分有著淺色特質的蒙古人,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在經歷發育期后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稀釋自身的淺色特質,但其餘的人會終身保持這種特質,也就是說蒙古人的這種淺色特質相對於歐洲波羅的海類型的淺色特質來說並不是很“穩定”,而且蒙古人身上所體現出的淺色特質和歐洲波羅的海類型所體現出的淺色特質相比還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歐洲波羅的海類型的碧眼多為藍色,淺褐色和綠色的眼睛相比較少,而碧眼的蒙古人多為淺褐色和綠色的眼睛,藍色眼睛的蒙古人則較為少見,而且有著這種特質的蒙古人的膚色並沒有歐洲波羅的海類型淺,並且和歐洲波羅的海類型的淺色碧眼比,蒙古人的碧眼多為深色,其中書中提到有及少部分的蒙古人,有著深藍色的眼睛,這和歐洲波羅的海類型的天藍色的眼睛是迥然不同的,蘇聯科學家認為,蒙古人的淺色特質並不來源於和白色人種的混血,而是一種獨立的的人種特徵。

遺傳學


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
● 單倍群K
● ● 單倍群NO(來自中國)
● ● ● 單倍群O(大多東亞人、漢藏語系)
● ● ● 單倍群N(烏拉爾語系、北歐人
● ● 單倍群P(起源於東南亞中國 一帶,現在分佈於中亞)
● ● ● 單倍群Q(部分古代匈奴人、西伯利亞的葉尼塞人、部分突厥人、印度歐洲的部分、美洲原住民)
● ● ● 單倍群R(印歐語系
● 單倍群C(阿爾泰語系)
● ● 大多蒙古人
● ● 部分中亞人
● 單倍群D,跟非洲的單倍群E有關
● ● 阿伊努人
● ● 有些日本人、琉球人、中國藏族(但是大多有單倍群O)
● ● 印度的安達曼人

歷史成就


歷史上,蒙古人種創建了很多帝國:
● 中國和絲綢之路
● ● 漢朝
● ● 唐朝
● ● 宋朝、西遼
● ● 元朝(蒙古帝國)
● ● 明朝
● 美洲
● ● 阿茲特克帝國
● ● 瑪雅帝國
● ● 印加帝國

相關爭議


“蒙古人種”的劃分,被認為帶有種族主義色彩。據美國學者奇邁可分析,布魯門巴哈採用“蒙古人種”來命名東亞人,並非因為蒙古人頭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而是因為蒙古人是歷史上最令西方驚恐的東方人,這個名稱足以喚起西方對於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等的歷史記憶。其後,“蒙古眼褶”、“蒙古斑”以及“蒙古人病”(唐氏綜合征)的命名,則體現了種族思維在醫學中的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蒙古政府還曾為此向世界衛生組織提起抗議。另一方面,“蒙古人種”與“黃種人”的結合,也進一步催生出了近代歐洲的所謂“黃禍論”。當代,“蒙古人種”等概念的使用,仍是在政治、學術、社會等諸多層面帶有爭議性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