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兀室韋

蒙兀室韋

蒙兀室韋又作“失韋”、“失圍”。中唐以後,文獻上又把室韋稱作“達怛”、“韃靼”,在歷史上是東胡一支,也是現代蒙古族的祖先。

另據法國學者伯希和即P.佩利奧的推測,室韋是“鮮卑”的同詞異譯。

內蒙古徠西北額爾古納市建立“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

民族歷史


族出東胡

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名成鮮卑

原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

民族形成


自北魏時期起,室韋各部開始與中原王朝通貢。當時室韋人居住在今內蒙古東北部和嫩江流域,處在原始公社階段。他們已經從事原始的農耕和畜牧,使用角弓和長箭獵獲野獸,用鹿皮製作衣服。男子束髮,婦女束髮作叉手髻。語言與契丹相同,都屬東胡語言的方言分支。突厥汗廷統治蒙古高原之後,室韋人成了突厥臣屬。突厥可汗派3個吐屯(總領幾個部落的官員)統治室韋。

迅速發展


在隋代,室韋分為5大部分: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南室韋在契丹之北,內分25個小部落,已出現世襲的部落首領。他們用蘆葦和柳條編織房舍。使用木筏和皮船。粗放的農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飼養為數不多的馬匹,而豬、牛較多,但不養羊。自南室韋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韋之地。北室韋內分9個小部落,以漁獵為主要的生產活動。捕貂取皮,獵獲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張。捕魚也是他們經常的生計,即使在寒冬,也要鑿冰撈魚。由於氣候寒冷,在土穴中過冬。人們善於滑雪。北室韋人曾派出貢使,向隋廷貢獻方物。再往北,是缽室韋的居地,他們也分為若干小部落。有用樺皮覆蓋的房屋,生活方式與北室韋人相同。深末怛室韋在缽室韋的西南,也是穴居的遊獵民。在他們的西北,是大室韋的居住地。
徠唐朝初年,室韋人還處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階段,“其國無君長”,“無賦額”。部落首領稱為“莫賀弗”。在原始的農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體圍獵。在父權家族中保留著明顯的母權制遺跡: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勞動3年,才能領回妻子。據唐人記載,當時室韋人分成嶺西室韋、山北室韋、黃頭室韋、大如者室韋、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訥北支室韋等9部分。
7~8世紀以後,室韋逐漸被稱為達怛(元代譯作塔塔兒),這是因為達怛部落強大,其他大小部落也紛紛以達怛自稱。室韋—達怛人的語言是烏桓、鮮卑以來一脈相傳的東胡語言的分支,蒙古語便是從東胡語言的一支方言演變和發展起來的。
唐代蒙古高原動蕩的局勢把室韋人卷進同鄰人的戰爭紛亂之中,刺激了他們的社會發展。進入8世紀之後,稱為“三十姓達怛”的呼倫貝爾高原室韋人,在反抗突厥汗廷統治的鬥爭中發展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一些室韋人逐漸向西向南移動,他們在文獻中又被稱為達怛。到回紇汗廷時期,漠北有九姓達怛,漠南有陰山室韋(又稱陰山達怛)、黑車子室韋(又稱黑車子達怛)。這些部落參與蒙古高原和唐朝北邊的政治軍事糾紛,迅速發生階級分化。室韋各部不斷向唐朝朝貢,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等官號,出現了部落顯貴。
8~9世紀,唐朝人對呼倫貝爾高原一帶的室韋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據記載,俱倫泊(今呼倫湖)“四面皆室韋”。泊西南有烏素固部落,其東有移塞沒部落。河(今綽爾河)之南有塞曷支部落。其東有和解部落、烏羅護部落、那禮部落。在這些部落的東北有山北室韋。其北有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此外還有嶺西室韋和人戶眾多的黃頭室韋。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畔有大室韋、蒙兀室韋、落坦(一作“俎”)室。

進入統一蒙古


進入蒙古

840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達怛人乘機成批遷入漠北,使這一片原是突厥語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漸蒙古化,從而改變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佈。
9~10世紀,一部分逐漸西遷,到了鄂嫩河、克魯倫河與土拉河三河的上源肯特山一帶,從事游牧。室韋-達怛人是蒙古、塔塔兒等民族的先民。

統一蒙古

11~12世紀的生活於蒙古高原的蒙古、塔塔兒、蔑兒乞、札汗亦兒等操蒙古語的游牧民,都是室韋—達怛人的後代。當時,在蒙古高原上生活的除了蒙古諸部以外,還有塔塔兒、蔑兒乞、札汗亦兒等操蒙古語的游牧民和突厥語系游牧民。
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儘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蒙古部(蒙兀室韋)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佈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佔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當時的塔塔兒部是一個強盛的部落,他們以好動刀子而著稱,天性中充滿了仇恨、憤怒和嫉妒。
這些蒙古高原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爭鬥,塔塔兒部與蒙古部之間也是如此。在成吉思汗三世祖合不勒汗作蒙古汗的時期,合不勒汗妻子的兄弟賽因—的斤由於患病曾請塔塔兒部的巫師施行巫術,不料非但沒有治好,發而病發身亡。後來賽因—的斤的弟兄們殺死了塔塔兒部的巫師,從此塔塔兒部同蒙古部結怨,他們雙方只要一有可乘之機,就會發生屠殺和搶劫的事件。
在成吉思汗曾祖父俺巴孩時期,塔塔兒部設計捉住了俺巴孩並將其送給蒙古部死敵金朝,金朝將俺巴孩釘到“木驢”上處死,之後,塔塔兒部又故計重施,殺死了成吉思汗的伯祖斡勤巴兒合黑。
到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時期,塔塔兒人又放毒暗害了也速該。世仇使蒙古部與塔塔兒部的積怨越來越深。因此成吉思汗總在伺機向塔塔兒部復仇。
1196年(金章宗承安元年),金朝丞相完顏襄出兵討伐叛金的塔塔兒部,成吉思汗趁機聯合脫里汗(王汗)去攻擊塔塔兒部,當塔塔兒部被金軍大敗潰逃至浯勒扎河時遭遇到成吉思汗和王汗的聯軍,經過激戰後,塔塔兒部大敗,首領蔑古真。薛古勒圖被殺。其殘餘人馬等盡歸成吉思汗所有。
這次戰役,雖然是成吉思汗與塔塔兒部私仇的體現,但在無形中卻幫助了金朝,丞相完顏襄甚為歡喜,加封成吉思汗札兀惕忽里的官職。這次擊敗塔塔兒部,使成吉思汗不僅贏得了金國的封號,緩和了金朝與蒙古的矛盾,而且還贏得了“為父族復仇”的名望,深得蒙古各部人民的尊敬。於是,成吉思汗在蒙古各部中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從此可以以金朝命官的身分去統轄各部。
1202年,成吉思汗又率軍向察安塔塔爾、阿勒赤塔塔爾、都塔兀惕(塔塔爾)、阿魯海塔塔爾等塔塔爾諸部發動了進攻。雙方會戰於哈拉哈河入海處的答闌捏木兒格斯,蒙古軍隊雖然耗損很大,但最終取得了勝利,在這次戰役中,成吉思汗頒布了他的第一個“札撒”(法令,軍令等),規定在戰爭中所獲得的財物要及時上交,戰後平分。但是答里台、阿勒坦和忽察兒卻沒有聽從命令,將所獲的財物據為己有。成吉思汗知道此事後,命者別、忽必來二人沒收了他們的財產,並將這些財產分配給其他人。
這次戰役,成吉思汗所率的蒙古軍將塔塔兒部高於車轄的人全部殺掉,剩餘的男女老幼皆收為奴隸。塔塔兒部遭受如此毀滅性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
內蒙古東北部額爾古納市建立“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