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語系
南亞語系
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 languages)是德國人威廉·斯密特(Wilhelm Schmidt)於1907年首先提出的語系類別,舊稱“孟高棉語系”(Mon-Khmer languages)。南亞語系的代表語言是越南語、高棉語、孟語、蒙達語、尼科巴語等。
截止2017年,有168種語言被劃分在南亞語系,分佈在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和中國南部邊境,共有約1億1700萬母語者。在這些語言中,只有越南語、高棉語和孟語有悠久的歷史,也只有越南語和高棉語分別作為越南和柬埔寨的官話。卡西語在印度的梅加拉亞邦是官話,而霍語和蒙達利語在印度的賈坎德邦是官話。南亞語系的主要特點是輔音系統全面,清音、濁音和塞音區別明顯。
熱拉爾·迪弗勒斯
法國人熱拉爾·迪弗勒斯(Gérard Diffloth,1939—)被廣泛引用的分類,現在被迪弗勒斯自己拋棄了。
1974年:
蒙達語族
北蒙達語支:科爾庫語、克瓦里安語
南蒙達語支:卡里亞語、莊語、科拉普特語
孟高棉語族
東孟高棉語群:高棉語(柬埔寨語)、皮爾語支、巴拿語支、卡都語支、越語支
北孟高棉語群:卡西語、佤德昂語支、克木語支
南孟高棉語群:孟語、亞斯蘭語支、尼科巴語支
2005年:(迪弗勒斯比較各種分支的重建,並試圖根據共同的創新對它們進行分類,但是與其他分類一樣,證據尚未公布)
蒙達語族:雷莫語、薩瓦拉語、卡里亞語支(12種語言)、莊語、科爾庫語、克瓦里安語
卡西-克木語族:克木語支(13種語言)、莽語支、佤德昂語支(21種語言)、卡西語支(3種語言)
孟高棉語族:越語支(10種語言)、卡都語支(19種語言)、巴拿馬語支(40種語言)、高棉語、皮爾語支(6種語言)、尼科巴語支(6種語言)、亞斯里語支(19種語言)、孟語支(2種語言)
保羅·西德韋爾
保羅·西德韋爾(Paul Sidwell)根據辭彙統計學在2009年的分類:
南亞人是通過湄公河向周圍擴散
卡西語支
佤德昂語支
克木語支
莽語支
越語支
卡都語支
巴拿語支
高棉語
皮爾語支
孟語支
亞斯里語支
尼科巴語支
邵姆本語
語音方面,南亞語系諸語言的主要特點是輔音系統比較整齊。塞音清濁的對立比較普遍,有獨立的清音送氣系列。在孟-高棉語族的不少語言中,有內爆發音作為前聲門化鼻音和流音的情況。詞尾塞音常常是不除阻的。母音系統比較豐富,母音常區分為高、前、中、后4級。長母音很普遍,但鼻母音不常見。南亞語系諸語言通常都不是聲調語言。
語法方面,句子的一般語序為主語—動詞—賓語,但蒙達諸語言卻是主語—賓語—動詞;形容詞通常跟在它所修飾的名詞後面;句法中也使用唯被動結構,常用前置詞而不用後置詞等等。
辭彙方面,詞的結構通常是一個主要音節,有時前面可再加上一個次要音節。主要音節的組成是“(輔音)—輔音—母音—輔音”;次要音節是“輔音—母音”或一個音節輔音。大多數詞根都是單音節的。前綴和中綴較普遍,但後綴不普遍,蒙達諸語言和尼科巴諸語言例外。蒙達諸語言的形態變化比較複雜。南亞語系諸語言常常從鄰近的或有影響的大語種借詞,如孟語和高棉語向梵語和巴利語借詞,同時失去許多原先固有的詞。動物名稱往往是禁忌詞語,因而多使用別稱。通常以某個親屬詞,如“大叔”、“爺爺”之類來稱呼它們,後接描述該動物的雙關語。經過若干時間,別稱變成標準稱呼,正規名稱反而逐漸消失。
對南亞語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52年洛根著的《印度太平洋群島人類學》一書,涉及高棉語、孟語、占語和寮國、柬埔寨、越南的小語種及越南語。後來又有1881年福布斯的《印度支那語言比較語法》、1883年庫恩的《論恆河對面人民的來歷和語言》、1885年洛根的《安南緬甸和勃固的西喜馬拉雅或西藏部落》、1886年繆勒的《語言史》第四冊補遺和1889年庫恩斯的《印度支那語言學論文》等。這些文章和專著都對這些語言的內部關係進行了探討,肯定了孟高棉諸語言與蒙達語、尼克巴語以及馬六甲原始居民語言的更廣泛聯繫。
對南亞語系進行深入比較研究和調查的是德國傳教士、人類學家W.施密特。他先後發表和出版了許多論文及專著,這些著作論述了孟高棉語族與蒙達語族、尼科巴語族的密切關係,並且將高棉語在東南亞的地位提到了應有的高度。1907年,施密特提出將這些語言命名為“南亞語系”。截至20世紀初,關於南亞語系的輪廓基本勾勒清楚。
1973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召開了一次比較大型的南亞語系語言的國際性會議,並出版了會議論文集《南亞語系研究》,共收錄352篇論文,內容囊括對具體語言的描寫及對整個語族乃至整個語系歷史的比較研究。
目前我國境內屬於南亞語系的語言共有12種,分別為克蔑語、布興語、倈語、布芒語、戶語、布庚語、佤語、克木語、德昂語、京語、布朗語、莽語。中國境內屬於南亞語系的語言在分佈地域上,除京語、倈語主要分佈於廣西境內外,其他語言均分佈於雲南省境內。在語族分類上分屬孟高棉語族與越芒語族。
佤語
分佈在我國雲南省的佤族使用的語言,使用人口約40萬。緬甸北部也分佈有佤族。過去,有人把佤族分佈的山區,泛稱為阿佤山或者葫蘆王地。我國的佤語可分為三大方言,即布饒方言、阿佤方言和佤方言,這些方言的分歧主要表現在語音方面。
布朗語
布朗族人口約10萬,主要分佈在我國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地區、保山地區、思茅地區等,在緬甸東北部山區也有分佈。布朗語是布朗族人民的主要交際工具。一些接近傣族地區的布朗族兼通傣語,和漢族雜居的兼通漢語,和佤族雜居的兼通佤語,也有一小部分地區的布朗族由於長期與漢族以及其他民族雜居,已經不使用本民族語言,而以漢語作為交際工具。
克木語
分佈在我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勐臘縣和景洪市的克木人所使用的一種語言,克木人人口約2500人,現歸屬布朗族。寮國、泰國、越南、緬甸等國家也分佈有克木人,大約40萬人。我國克木人的分佈分為村寨聚居、村寨雜居兩種類型。在村寨聚居的克木人在村寨內部普遍使用克木語,村寨雜居的克木人則同時使用克木語及其他兼用語。克木語內部沒有方言差別。克木人沒有與自己語言相適應的文字,能熟練使用漢文和傣文的人較少,一般為國家工作人員或上了年紀的老人。
德昂語
為德昂族使用語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約2萬人口。德昂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與景頗、漢、阿昌、佤、布朗等民族分寨而居;極少數居住於平原地區,與傣、漢族分寨雜居或同寨雜居。緬甸境內也有分佈。根據語音、辭彙、語法的異同,我國境內的德昂語可分為納盎、若買和布雷三個方言。三個方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和辭彙兩個方面,語法基本相同。
京語
也稱越南語,是中國的京族和越南的京族使用的語言。中國的京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人口約22500人。京族內部通用京語,同時絕大部分京族人都會說漢語或當地方言。京族歷史上曾經使用過“喃字”,現在已經棄用。目前京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多使用漢文。中國學者對我國境內京語的調查是從1959年開始進行的。1980年春至1981年秋,陸續有學者赴京族地區調查。基於這些調查寫成的《京語簡志》是我國公開出版的第一部京語描寫研究著作。
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