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十七大提出新格局

十七大提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體說就是從六個方面實現一體化:城鄉規劃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就業市場一體化,社會管理一體化。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關於農村問題有一個明顯的新提法,就是“全會認為,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導語


十七大 提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體說就是從六個方面實現一體化:城鄉規劃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就業市場一體化,社會管理一體化。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關於農村問題有一個明顯的新提法,就是“全會認為,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基本概念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又稱城鄉融合。在社會發展戰略上把城市、農村視為一個整體,使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城鄉差別逐漸消失,最終融為一體的過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隨著生產力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變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
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划、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地、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和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係的調整;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

發展進程


“兩個趨向”的論斷是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理論依據。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他說:“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我國現在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深入考察各國工農城鄉關係發展史后對工業化發展普遍規律做出的科學總結,是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的
基本特徵后做出的科學判斷,也是總結我國過去幾十年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后做出的科學論斷,這為我國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戰略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
科學發展觀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戰略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就是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縮小工農差別,緩解城鄉矛盾,兼顧各階層利益,建立社會新秩序;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為城鄉居民創造程序公平、機會均等的環境,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就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充分調動城鄉兩個積極性,開發利用城鄉兩種資源,推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真正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主要內容


推進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和布局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須按照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的要求,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統一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分區功能定位,統一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居民生活區、工業園區、商貿區、休閑區、生態涵養區等,使城鄉發展能夠互相銜接、互相促進。
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基礎與重點,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不是城鄉產業發展一樣化。它要求加速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使三大產業在城鄉之間進行廣泛滲透融合,城鄉經濟相互促進,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堅強的物質基礎,最終實現共同繁榮。其重點一是要加速城鄉工農業經濟的一體化,使城鄉工農業合理布局,相互補充,互相促進;二是要加快城鄉第三產業,特別是商貿流通業的一體化,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的流通,加速現代文明和先進服務業向農村擴散,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城鄉發展的差距在基礎設施方面尤為明顯,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在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統一考慮、統一布局、統一推進。特別要增加對農村道路、水、電、通信和垃圾處理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投入,提高上述設施的質量和服務功能,並與城市有關設施統籌考慮,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
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縮小城鄉之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是扭轉城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的基礎。為了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必須按照有利於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教育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轉移支付,尤其要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力度。
推進城鄉勞動力就業一體化。近年來農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一個重要因素是外出務工和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民的非農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民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已成為當前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逐步實現城鄉就業和勞動力市場一體化,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發育要素市場、支持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推進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要建立有利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政府管理體系,改變一些地方政府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做法,充分發揮政府在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建立相關制度方面的作用。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要改革農村征地制度,引入市場機制並完善法規,切實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

重大意義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有利於堅持擴大內需方針和實現經濟協調發展。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可以使城鄉之間的資金、人才、土地等生產要素充分流動,城鄉產業發展合理布局。同時,依託城市的帶動和輻射,進一步加快鄉鎮企業產生和升級,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這樣一方面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和物流業發,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加了農業效益;另一方面,由於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一部分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城鎮居民,減少了農村人口,農村土地資源就可以相對集中,改變目前土地經營分散的狀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的產化,集約化經營和現代化發展創造條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同時,農民轉為城鎮居民,變低收入低消費群體人事其它行業獲得較高收入的消費群體,通過買房、投資、置業、會不斷形成新的社會需求。農民進城要創業,要發展,會不斷形成新的財富源泉。此外,城鎮建設、農村環境改善,還能創造新的投資需求,從而推進成都經濟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日益拉大,已帶來許多社會問題,特別是近年來,農村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就業不充分,帶來了社會不穩定的隱患。同時,農村還有部分地方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通過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和就業體系,可以較好地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也可以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收入。此外,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一方面可以統籌安排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投入,使較多的資金投向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領域,使城鄉居民的教育、醫療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條件更加平等。另一方面可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擴散、輻射、影響,對思想觀念相對落後、信息較為閉塞的農村地區產生強烈的正效應,促使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從而對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積極互動的作用。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可以使城鄉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得到統籌考慮,避免城鄉保護不一致、不同步的問題。同時,通過依託縣和區域中心鎮,推進工業聚群發展有利於區(市)縣工業集中區形成,從而推進小城鎮發展,也有利於農村地區道路、排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和使用,節約利用資源,避免“村村點火,戶戶昌煙”,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