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型潛艇
629型潛艇
629型潛艇(英文:Project 629 submarine,629型,北約代號:Golf Class,譯文:高爾夫級/高球級,簡稱:G級),是蘇聯一型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型服役的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629型潛艇是世界上第一種專門全新設計的彈道導彈潛艇,由611型潛艇發展而來,該型艇在蘇聯發展核潛艇和潛艇武器裝備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試驗成功的新型彈道導彈都裝備到了核潛艇上,構成了蘇聯潛基核威懾力量。
629型潛艇由蘇聯波浪設計局於1954年開始設計,1957年開始建造,1958年下水服役,共建造了23艘,大部分在後來得到了改進,於1990年以前除役。
611型潛艇
641型潛艇
1955年,蘇聯一艘611型潛艇被改完成,被稱為B-611型,以進行潛艇導彈發射可行性試驗。1955年9月16日,B-611型潛艇進行了全世界第一次潛艇發射導彈的實驗,在水面發射了一枚P-11ФM彈道導彈(飛毛腿導彈的改進型),此後又進行了多次試驗。B-611、AB-611和ПВ-611型潛艇發射彈道導彈的成功經驗加快了新一代彈道導彈潛艇和完善潛用彈道導彈的工作。
Р/R-13彈道導彈
1956年1月11日,海軍總司令批准了629型和增大了射程的D/Д-2型導彈武器系統的戰術技術任務書,同年3月完成技術設計,但是由於關彈道導彈和控制系統要求1957年2和3季度完成,於是總設計師伊沙寧建議在629型上先安裝P-11ФМ導彈,同時為了新導彈研製成功后減少潛艇改裝設計的工作量,伊沙寧還計劃使導彈的發射裝置、“白雲石”彈道導彈控制解算系統更加通用化,以方便以後的潛艇改裝工作。
1957年第3季度,蘇聯相關彈道導彈和控制系統完成,為了保證潛艇能夠完全性的保護導彈,蘇聯海軍用B-611潛艇反覆試驗論證搭載導彈后儲存和發射的安全性,並由其論證結論不斷改進當時正在設計中的629型。
629型
1958年到1960年左右,629型為提高技術型和戰鬥能力而進行了一系列小的改動,部分艇安裝新型無線電通訊設備,部分艇則安裝了雜訊測向儀等。
1962年為止,629型共建造了23艘,其中16艘在北方機械企業生產聯合體建造,另有8艘在阿穆爾共青城造船廠建造,原型629被北約稱為G-1級,作為蘇聯第一級彈道導彈潛艇,629型除了常規的戰備以外也被賦予為輔助後續彈道導彈潛艇的研製上的使命。因此629型部分艇還被改裝用作試驗等用途,包括1艘629B/Б型,14艘629A型(G-2級),1艘601型(G-3級),1艘605型(G-4級),1艘619型(G-5級)和3艘629R型,只有3艘沒有進行過改裝。
629型(G-1)側視圖
1960年,629型5艘入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服役。另外五艘在1961年進入北方艦隊和1艘進入太平洋艦隊。在1962年最後的兩艘抵達太平洋艦隊。
1963年開始,14艘629型潛艇改進為629A型,這些潛艇都裝備了水下發射、射程達1400千米的P-21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N-5導彈,又稱:塞爾布/Serb),這是蘇聯海軍擁有的第一批能從水下發射彈道導彈的潛艇。14艘中6艘布置在波羅的海,其餘的布置在太平洋。
629(G-1)型
1990年以前,蘇聯全部的629型潛艇除役,中國服役的200號試驗潛艇進入21世紀才退役。
629A型多視圖
629型布置圖
629型潛艇為了能安裝9米長的潛望鏡和天文導航潛望鏡,將耐壓指揮室的高度增高,做成雙層形式,上層用於艇長指揮以及使用潛望鏡,下層布置了鋼索式潛望鏡升降機。為了降低潛艇模振幅和增大橫搖周期,以便在航速15節,4-5級海情下能在水面發射導彈,潛艇設有舭龍骨,因此雖然增大了體積和排水量,但航海性能與611型相比差得並不多。
629A型潛艇與629型相比,在外觀上稍有不同,在有些艇上低頻無線通信漂浮天線的浮標全都安置在上層建築外面,有些艇上是安置在艇尾部殼體上的突出部裡面。
629A型
629R型
629型導彈艙最開始裝備3枚射程只有150千米的P-11ФM導彈,後來才換裝為新研製成的Р-13導彈。P-13型導彈長達11.8米,液體燃料,射程560千米,圓概率偏差約4千米,同時打擊敵基地,港口和陸上設施。
629型裝備的P-11ФM導彈和P-13導彈,都只能從水上狀態發射,因此潛艇都必須浮上水面,打開發射筒上蓋,筒內的液壓升降機將導彈升至發射筒頂部,而後點火發射,其實與陸基導彈發射車很相似。由於P-11ФM和P-13都是液體燃料,而液體燃料則有易燃易爆有毒的缺陷,一旦導彈燃料泄漏,潛艇會很危險。
629A型
629型使用的P-13導彈,要更大更重,原先設計直接使用B-611型上的發射裝置無法滿足要求而重新對發射裝置進行了研發,相比較來說控制導彈發射的“白雲石”解算系統則更為通用化,以致後來的改裝都能夠兼容。戰鬥管理系統能自動記錄導彈當前飛行坐標,大大減少了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所需的時間,水下進行發射前的程序和需要大約一個小時。除了該系統外,艇上的觀通設備沒有超出第一代和第二代攻擊型潛艇的水平。
艇體參數 | |
艇長 | 98.4米 |
艇寬 | 8.2-8.5米 |
吃水 | 6.5米 |
排水量 | 2300-2794噸(水面) 2600-3553噸(水下) 2000-5000噸(滿排) |
航速 | 15-17節(水面) 12.5節(水下) |
潛深 | 300米 |
自持力 | 70天 |
續航力 | 18000海里/10節(水面) |
艇員編製 | 80人 |
傳動 | 3軸3槳,雙軸推進 |
動力系統 | 柴電動力,3台柴油機,3台推進電機 |
629B型
629B型
為了進行水下導彈發射試驗,1961年,629型K/C-229艇進行了改裝。該艇主要負責作為試驗平台發射模擬導彈,以校驗導彈發動機的水下工作是否良好。值得一提的是這型潛艇是蘇聯第一次全部採用半導體技術製造控制系統,北約沒有為629B型命名。
629A型
629A型
601型
601型(G-3)
605型
605型(G-4)
619型
619型(G-5)
629P/R型
629R型
031型
1959年1月9日,蘇聯海軍自己還沒有接收一艘629型潛艇的情況下,就將629型(包括P-11ФМ導彈)的所有設計技術和工藝技術文件轉讓給中國,並派遣了專家,中國的引進代號稱為6631型。
031型
1968年6月,6631型通過重大改裝,因為中國決定採用固體燃料潛射彈道導彈,而不是蘇聯使用的液體燃料潛射彈道導彈,所以模擬設備是由支持設備的替代燃料固體導彈。此外,規劃中的中國潛射彈道導彈已經比原來的俄羅斯潛射彈道導彈裝備629型潛艇不同的尺寸,因此導彈發射管的數量從原來的三個減少到兩個。
自1979年底起,中國就開始了潛地固體戰略導彈的研製。1982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枚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巨浪-1號”首次”長城200號“水下發射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
服役事故
1962年5月,蘇聯政府批准了一項計劃,將蘇聯軍隊部署到古巴,最初的計劃要求部署一個中隊的潛艇,包括629型潛艇的第18艇隊,由7艘潛艇組成。
1968年2月24日,629A型K-129艇駛離堪察加的基地去太平洋戰鬥執勤,期間於1968年3月8日沉入太平洋北部水深5000多米處(有一種說法說是被美國的核潛艇“蘇奧爾德費施”撞沉),這次事故使得包括98名艇員和3枚彈道導彈葬身海底。
“亞速爾人”計劃
1968年8月3日,北約反潛監控網路發現了K-129艇在瓦胡島西北1390千米處的沉沒點,因為得知該艇的殘骸並發現至少有一枚彈道導彈包括彈頭部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后,當時尼克松政府的國防部長批准了打撈計劃,該行動被稱為“亞速爾人/珍尼弗”計劃。
1974年7月,美國在夏威夷島北部350海里以外,用一搜改造過的打撈船“格洛馬爾·艾科斯普羅列爾”號打撈這艘海下5200米深的潛艇。該艇在打撈過程中斷裂因此只撈出了艇首的一段,包括指揮塔在內的大部分艇體沉入海底。美國官方的說法是他們恢復了這艘潛艇至少一部分,包括了艇員遇難最多的一部分。一些資料則表述出美國僅僅打撈出了6名陣亡水兵的屍體,1974年9月美國人為6名死者舉行了海葬。
2005年,一本《叛逃的紅星》(暫譯,英文:Red Star Rogue,由Kenneth Sewell所作),認為K-129艇是在1968年3月7日發射了全部三枚導彈之後沉沒的。該書認為該潛艇浮上水面之後準備從1號發射筒發射一枚兆噸當量的核導彈,這發導彈的爆炸能力足以炸平檀香山或胡瓦島,但由於某些誤算出發了自動防故障裝置並且摧毀了導彈並使得潛艇沉沒,該書還認為美國打撈了全部的K-129艇殘骸。
蘇聯在研製成功611型潛艇后,就對其改裝,用於彈道導彈潛艇的水上發射和水下發射試驗,取得了有關彈道導彈潛艇和潛用彈道導彈設計,使用的經驗。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在潛艇Ⅲ艙和Ⅳ艙之間插入一個導彈艙,完成了629型彈道導彈潛艇的研製。第三步是利用629型的研製經驗和627型攻擊核潛艇(北約稱N級)核動力裝置的研製經驗,完成了蘇聯第一型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
629型潛艇從總體上說,是在611型基礎上,塞進了一個導彈艙,配備了導彈控制系統而成的。雖然只能從水上狀態發射,但其能研製成功,解決了彈道導彈潛艇的有無問題。629型有多型改裝型,進行不同型號導彈的試驗,為發展蘇聯的彈道導彈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