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光

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顧問

王世光,1941年出生於青島,祖籍山東歷城,196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曾擔任中央歌劇院院長,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顧問。

195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63年畢業分配至音樂出版社任編輯。1987年獲一級作曲職稱,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兼創作委員會主任。主要作品有歌劇《第一百個新娘》(獲文化部創作獎)《結婚奏鳴曲》《馬可·波羅》(獲“文華大獎”)等五部,民族管弦樂組曲《善緣來住》,民族管弦樂與聲樂組曲《牧心》,三重協奏曲《愚頑樂》,交響清唱劇《霜降之歌》《花嚴之歌》《夢在九次元狂想與月光默劇》《白痴、玩家、守城人與五商旅—遊子的八兄弟們》等四部。

人物生平


雖然是中學時代開始嘗試歌曲創作,初高中教育並不是在藝術院校附中——而是在普通中學完成的,所上的學校直到現在還是山東省的重點中學。這樣的教育經歷打下了紮實的文化基礎,並且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偏科、知識框架相對比較全面,而且形成了邏輯的、開放的思維方式。
大學期間,老師不是手把手地教你,很多知識要靠自學。中學時代養成的學習習慣和思考方式在這個階段發揮了它的作用,使我在自學時視野更開闊,會去自覺補充、涉獵其他專業比如美學、文學、美術等方面的知識,並尋找它們與我所學專業之間的關聯。念大學的時候,西單有很多舊書店,中央音樂學院離西單很近,我經常會去那裡淘舊書,中外文學、歷史、美學……事實上,藝術創造絕非單純的技藝,藝術工作者更應該有廣博的知識,他的綜合素質直接關係到他藝術表達的質量與水平。在我們所熟知的作曲大師中,有許多是一邊學習音樂,一邊到大學里去攻讀哲學、歷史甚至自然科學的。所以我覺得,對還在校學習的學生來說,不能因為自己學習的是藝術專業就對自己放鬆要求,在學好本專業的同時,儘可能利用課外時間多涉獵其他門類的知識,並將這種學習習慣長久的保持下去,對將來一定會大有裨益。
王世光圖片
王世光圖片
對於剛剛畢業的年輕人,步入工作崗位后,如何儘快融入社會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眼光要放得長遠,擺正位置和心態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養成團隊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協作能力,更好地協調自己與周圍的關係。單位的事業靠一種合力,一個人的懈怠往往會造成集體的重大損失,但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並不懂得這一點。在參與集體性排練、演出時不夠積極,時常處於矛盾和焦慮中,急於站在舞台的中心……這些都是年輕人經常會出現的問題。看似已經超出藝術教育的範疇,但這其實是一個藝德問題,也是一個對自己所從事的藝術事業理解深度的問題。藝德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要,在學校期間就應該逐漸培養,步入社會後更要不斷加強,它直接關係著一個人未來的藝術發展前途,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和回報的人是永遠無法成才的。就業后的再深造問題。過去對出國留學的規定是很嚴格的,但在我任職期間,年輕人只要考取,我就一定會儘力支持他們深造,因為機會實在難得。我們所從事的是一個國際性很強的行業,想要保持世界級水平,就一定要先了解世界,國外的音樂演出交流相對較多,對年輕人來說,無論是提高技藝還是開闊眼界,都是很有好處的。從短期來看,這些年輕人走出去,在國外學習、拿獎,可以提高國際知名度,為國爭光;從長遠來看,當他們學成歸來,回國任教,對國內藝術教育的發展也是一件好事。

社會活動


任職經歷

1988年11月至2006年擔任中央歌劇院院長。
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兼創作委員會主任。
西北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2015年6月18日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顧問。

個人作品


歌劇《第一百個新娘》《結婚奏鳴曲》《馬可·波羅》《山林之夢》等5部(均由中央歌劇院首演),民族管弦樂組曲《善緣來住》,民族管弦樂與聲樂組曲《牧心》,三重協奏曲《愚頑樂》,交響清唱劇《霜降之歌》(2002年在台灣首演)、交響清唱劇《花嚴之歌》(2003年在台灣首演)、交響清唱劇《夢在九次元狂想與月光默劇》等,此外還創作有歌曲、管弦樂曲、電視音樂(如《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等若干,其中歌曲《長江之歌》廣為流傳。
鋼琴協奏曲《松花江上》,這是一部單樂章鋼琴協奏曲,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而作。作者以歌曲《松花江上》(張寒暉1937年創作)為主題寫成了引子和結尾,除此之外,則是按照奏鳴曲式的結構方法,由主部、副部兩個主題及其展開和再現構成。整個樂曲的結構比較自由,體現了作者的激情涌動、浮想聯翩,——對過去悲壯歷史的追思,對今天艱苦奮鬥的體味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