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編
藤編
一種傳統實用工藝品。利用山藤編織的各種器皿和傢具。主要產地廣東,見於江門、中山、佛山等地。歷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 載:"大抵嶺南藤類至多,貨於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以藤類植物莖桿的表皮和芯為原料的編織工藝品和實用品。
騰衝與緬甸接壤的邊境一帶原始老林里,盛產一種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藤條,其外皮色澤光潤,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似蔑而非蔑,故稱藤蔑,是一種上好的天然編織材料。騰衝人用此編製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藝精巧,品種多樣,經久耐用,古往今來深受消費者喜愛。
現代藤編
騰衝是聞名遐爾的"藤編之鄉",此地盛產藤條,其質地堅韌、色澤光潤,手感平滑,彈性極佳,置於寒室不覺其奢,佈於華堂不覺其陋,古往今來銷路旺暢。
參閱古籍,藤編這一地方特產不僅是一種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還是一種奇特的生產乃至戰爭器材。《三國志》有關於“藤甲軍”的記載,所謂“藤甲”即用藤條編織的戰衣,“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往昔邊境的明光、界頭、古永一帶的許多道路逢江遇河之外,均沿用古代的藤橋。這種以藤條牽引編製的便橋狀如網槽,風雨飄搖而歷久不朽,人行其上,晃晃悠悠,坐橋似的。也許是因為藤條在騰衝的大量利用,古代騰衝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川”等較為多見,並有因“盛產藤條得名”的記載,那“藤”字直到明末清初才雅化並規範為“騰”。
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一代代勤勞、聰慧的能工巧匠,使騰衝很早便成了遐邇聞名的“藤編之鄉”。如今,藤編工藝之花開遍城鄉,所產器具除傳統的椅、幾、桌等大宗產品外,還有筐、藍、盒、箱以及花架、書架乃至全套客廳、書房傢具,玲瓏剔透,古雅而不乏時代新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具適應於不同的環境——置於寒室不覺其奢,佈於華堂不覺其陋,可謂貧富咸宜、雅俗咸宜,故產品歷來銷路旺暢。
藤編一般經過打藤(削去藤上的節疤)、揀藤、洗藤、曬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編織、上油漆等十幾道工序。藤編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為骨架,然後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編織而成,充分發揮藤條柔軟、不易折斷的特點。
在色彩上,大多採用原藤的淺黃色,或加工、漂白為白色、象牙色,顯得柔和典雅,有些則配以咖啡色、棕色等。藤傢具以粗大的藤條為骨架,經釘架,再用藤皮、藤芯編織而成,最後上油漆或上色。
藤編工藝展示
藤編約有5000多個花色品種,主要有藤笪、藤席、藤織件、藤傢具等 4類,具有輕巧、涼爽、耐用等特點。①藤笪,是將藤皮編織成長幅的如同布匹般的半成品。規格有37~89cm長,圖案不一,可以隨意剪裁。多用於室內裝飾。②藤席,分原色、間色兩大類,有床席、方席、枕席、大席以及沙發座套、手提籃等。③藤傢具,有桌、椅、沙發、凳、床、櫃、茶几、箱、屏風等,其中藤椅產量最大。藤椅又有龍鳳椅、孔雀椅、梅花椅、蘭花椅、餐椅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以粗大藤條直接編織成大型藤傢具,如餐椅、桌、屏風、櫥櫃等,風格古樸粗獷,富有天然情趣和時代氣息,在國際市場很受歡迎。④藤織件,包括日用器具、玩具、裝飾品等,如手提籃、罐、盒、燈座、鏡架、書架、茶杯套、花盆套及青蛙、熊貓、象等玩具。
藤編傢具能吸納一定量的水分,一旦吸納過量水分,藤條會變得柔軟,結構鬆散、整體下垂。
藤編傢具吸潮后,藤條縫隙間容易發霉和滋生黴菌,要經常清洗,但清洗后不能放在陽光下直曬,這樣會使得藤製傢具變形、斷裂,清潔后的藤製傢具只需放在通風的地方就行了。
吸濕盒主要用於局部除濕,適用於衣櫃、鞋櫃等藤編收納盒吸濕,只需將吸濕盒拆去包裝放入即可,一段時間后便會有水積聚在吸濕盒底部,吸濕盒內的乾燥劑逐漸消失。
當發現藤編家具有蟲蛀現象時,可用花椒面或尖辣椒面進行殺蟲防蛀。將半兩花椒與半兩細鹽和在一起炒熟、研碎,塞入蛀孔,然後用塑料布或小塑料袋包緊蛀面,使氣味不外泄。換用尖辣椒面也是同樣的操作方式。蛀面密閉殺蟲24小時后,解開塑料布,用開水局部沖注蛀面,盡數殺滅殘餘蛀蟲。最後用軟毛巾擦乾,可防止蟲蛀蔓延。
藤編傢具(是傢具,更是藝術品)
2021年6月10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