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白粉病

棉花白粉病

棉花白粉病,病菌初生分生孢子柳葉形,表面有小疣,次生分生孢子圓柱形。閉囊殼黑褐色,扁球形,埋生菌絲中,附屬絲絲狀,子囊多個,每個子囊有兩個子囊孢子。新疆的石河子、奎屯、瑪納斯及吐魯番的個別棉田有發生。

詳細信息


編號:農作物 錦葵科 棉花 真菌病害
植物名稱:棉花
中文病名:棉花白粉病
中文別名:粉霉病
英文病名: Cotton powderymildew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Leveillula malvacearum Golov.屬真菌子囊菌亞門,白粉菌目,內絲白粉菌屬,錦葵科內絲白粉菌。
形態特徵:病菌初生分生孢子柳葉形,表面有小疣,次生分生孢子圓柱形。閉囊殼黑褐色,扁球形,埋生菌絲中,附屬絲絲狀,子囊多個,每個子囊有兩個子囊孢子。
生理生化特徵:分生孢子萌發的濕度範圍很廣,在發芽最適溫度25-30℃,相對濕度0-100%的範圍內,由分生孢子梗上釋放后3小時內均可萌發。而萌發速度和百分率以在相對濕度85-100%情況下最高。
危害對象:寄主範圍存在著差異,不同地理區域不同。
分佈:新疆的石河子、奎屯、瑪納斯及吐魯番的個別棉田有發生。
侵染循環:病菌以閉囊殼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
發病條件:高溫乾旱及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病害的發生。海島棉發病較重,陸地棉、中棉和草棉發病較輕。野生棉中只有少數棉種輕微發病。
危害部位:棉花葉片。
危害癥狀:
在病株葉片兩面產生多角形病斑,上有厚的白色粉霉層,後期在粉霉層內產生黑褐色小粒點,為病菌的閉囊殼。閉囊殼初期為乳白色,以後逐漸變黃、變褐,成熟時為深褐色。分生孢子在葉表比較豐富,但閉囊殼通常稀少或缺乏。
防治方法:
1.消滅初侵染源:合理輪作,深翻,清除田間病殘體。
2.選用抗病品種。品種間存有抗性差異,但因其危害不重,並未為此病進行抗病育種工作。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粉銹寧、甲基托布津苯來特石硫合劑等可以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資料來源:方中達主編. 中國農業植物病害. 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沈其益主編. 棉花病害(基礎研究與防治). 科學出版社,1992